留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0639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0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留置针,包括留置座、穿刺针组件、回收组件以及导引组件,留置座包括主干支与旁支,主干支沿第一轴线贯通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旁支具有第三端;穿刺针组件包括穿刺针本体及留置鞘,穿刺针本体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留置鞘固定于所述主干支的第一端;穿刺针组件用以穿刺入一预定位置;回收组件设置于所述主干支的第二端,用以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导引组件设置于所述旁支的第三端,用以在所述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后,导引所述留置鞘在所述预定位置移动。如此配置,能避免因直接推送留置鞘而造成留置鞘打弯和折断的问题,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能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机率。同时能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机率。同时能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机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留置针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留置针。

技术介绍

[0002]1962年,德国贝朗公司专利技术了第一支留置针“Braun
ü
le”。80年代初,静脉留置针进入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90年代,开放式留置针率先进入中国手术室。开放式留置针的出现,大大减少了病人因普通钢针多次穿刺的痛苦,尤其是在儿科和老年病科,并逐渐推广到其它科室。
[0003]由于人体血管的脆弱性,在留置针穿刺的过程中,穿刺针仅仅用作单纯的穿刺作用,在穿刺针穿刺完退出后,作为留置鞘的软管进入血管深处的过程中,要完全依托医护人员的经验进行推送,由于人体血管的韧性,往往会造成留置鞘在进入血管深处时会与血管壁产生较大摩擦阻力,从而造成留置鞘的打弯或者折断,导致留置针穿刺的失败。尤其在动脉的穿刺过程中,由于动脉往往置于皮下深处,具有不可见性,因此在完整的穿刺过程中,更易造成穿刺失败,需要多次穿刺,影响患者的体验,增加医疗支出,增加院内感染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留置针,以解决现有的留置针中,留置鞘推送困难,易打弯和折断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留置针,其包括:
[0006]留置座,包括相连通的主干支与旁支,所述主干支沿第一轴线贯通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旁支具有第三端;
[0007]穿刺针组件,包括穿刺针本体及留置鞘,所述穿刺针本体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留置鞘固定于所述主干支的第一端;所述穿刺针组件用以穿刺入一预定位置;
[0008]回收组件,设置于所述主干支的第二端,用以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以及
[0009]导引组件,设置于所述旁支的第三端,用以在所述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后,导引所述留置鞘在所述预定位置移动。
[0010]可选的,所述留置鞘具有贯通的第一内腔,用以供所述穿刺针本体穿设,所述留置鞘的一端与所述主干支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0011]所述回收组件被配置为,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后,保持所述旁支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内腔相贯通。
[0012]可选的,所述导引组件包括:
[0013]可伸缩的密闭部件,一端可拆卸地与所述旁支的第三端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密闭;以及
[0014]导丝,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密闭部件的内部;
[0015]所述导丝被配置为,在所述密闭部件收缩时,经由所述旁支的第三端穿入所述第一内腔,并由所述留置鞘的所述自由端穿出,以导引所述留置鞘在所述预定位置移动。
[0016]可选的,所述导丝还被配置为,在所述密闭部件完全伸展后,全部收纳于所述密闭部件的内部。
[0017]可选的,所述密闭部件包括薄膜或波纹管。
[0018]可选的,所述导引组件还包括:
[0019]卡扣,设置于所述密闭部件的一端;以及
[0020]卡勾,设置于所述密闭部件的另一端;
[0021]所述卡扣与所述卡勾相匹配,在所述密闭部件收缩后,所述卡扣用于与所述卡勾相卡合。
[0022]可选的,所述导丝的表面具有亲水性。
[0023]可选的,所述回收组件包括:
[0024]壳体,可拆卸地与所述主干支的第二端连接;以及
[0025]牵拉件,与所述壳体相连接并且至少部分所述牵拉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牵拉件沿所述第一轴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或伸缩地设置;
[0026]所述穿刺针本体具有相对的头端与末端,所述头端用以穿刺,所述末端与所述牵拉件连接,所述穿刺针本体被配置为:
[0027]当所述牵拉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头端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0028]当所述牵拉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头端伸出所述留置鞘。
[0029]可选的,所述穿刺针本体具有贯通的第二内腔以及若干沿径向开设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内腔贯通,当所述牵拉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壳体或所述留置座内。
[0030]可选的,所述壳体或所述留置座包括一透明部分,且当所述牵拉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通孔的位置与所述透明部分相对应。
[0031]可选的,所述牵拉件与所述壳体设有相匹配的卡合结构,当所述牵拉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卡合结构限制所述牵拉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轴向自由度。
[0032]可选的,所述壳体与所述留置座连接的一端设有密封圈,和/或,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设有密封圈。
[0033]所述回收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干支的第二端,所述导引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旁支的第三端。
[003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留置针包括留置座、穿刺针组件、回收组件以及导引组件,所述穿刺针组件包括穿刺针本体及留置鞘;在穿刺针组件完成穿刺后,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穿刺针本体,进而设置于留置座旁支的导引组件可导引留置鞘在预定位置移动,如此配置,能避免因直接推送留置鞘而造成留置鞘打弯和折断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35]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而不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0036]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0037]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导丝推出状态的示意图。
[0038]附图中:
[0039]100-留置座;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03-第三端;
[0040]200-穿刺针组件;210-穿刺针本体;211-头端;212-通孔;220-留置鞘;
[0041]300-回收组件;310-壳体;320-牵拉件;
[0042]400-导引组件;410-密闭部件;420-导丝;430-卡扣;440-卡勾;450-延长软管;460-连接头;470-薄膜密闭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0044]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术语“近端”通常是靠近操作者的一端,术语“远端”通常是靠近患者接受穿刺的一端。
[0045]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留置针,以解决现有的留置针中,留置鞘推送困难,易打弯和折断的问题。所述留置针包括:留置座、穿刺针组件、回收组件以及导引组件;所述留置座包括主干支与旁支,所述主干支沿第一轴线贯通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旁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留置座,包括相连通的主干支与旁支,所述主干支沿第一轴线贯通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旁支具有第三端;穿刺针组件,包括穿刺针本体及留置鞘,所述穿刺针本体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留置鞘固定于所述主干支的第一端;所述穿刺针组件用以穿刺入一预定位置;回收组件,设置于所述主干支的第二端,用以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以及导引组件,设置于所述旁支的第三端,用以在所述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后,导引所述留置鞘在所述预定位置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鞘具有贯通的第一内腔,用以供所述穿刺针本体穿设,所述留置鞘的一端与所述主干支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回收组件被配置为,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后,保持所述旁支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内腔相贯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组件包括:可伸缩的密闭部件,一端可拆卸地与所述旁支的第三端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密闭;以及导丝,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密闭部件的内部;所述导丝被配置为,在所述密闭部件收缩时,经由所述旁支的第三端穿入所述第一内腔,并由所述留置鞘的所述自由端穿出,以导引所述留置鞘在所述预定位置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还被配置为,在所述密闭部件完全伸展后,全部收纳于所述密闭部件的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部件包括薄膜或波纹管。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组件还包括:卡扣,设置于所述密闭部件的一端;以及卡勾,设置于所述密闭部件的另一端;所述卡扣与所述卡勾相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志雄张鹏飞范云平王云蕾贺祥郭雅靖曾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