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增荣专利>正文

筷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015 阅读:3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筷子结构,其包括一动筷及一定筷,该动筷上设有一转轴部,使用者可将其夹持在拇指指垫尖部内侧及食指约第一关节或稍后第二指节之间,以形成动筷的转轴支点,该拇指保持不动,以转轴部为转轴支点,再藉食指及中指操作该动筷转动;而定筷是跨设并夹持在虎口及无名指第一指节之间,且在定筷上与无名指第一指节相对夹持接触位置处设有复数个定位部,以供不同大小的手指定位使用;这样,可让持筷者了解正确的持筷位置与姿势,尤其藉动筷的转轴部及定筷的定位部,可使持筷者迅速体会并了解到使用筷子的原理,从而能简易、迅速地学习正确、雅观的持筷方法。(*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筷子结构,尤指一种具有动筷与定筷的分别,且动筷 上设有转轴部,定筷上设有定位部的筷子结构。
技术介绍
本技术专利技术人在餐厅用餐时,经常看到用餐者的持筷方式或用筷方法十之八九都不正确,欠缺雅观,甚至有奇特的持筷方式而自己察觉不到;.又经 本技术专利技术人查询国内外相关筷子的专利, 一般是针对筷子的易持性或稳 定性而设计额外的助持器结构,并没有深入解说或让持筷者能了解体会到使用 筷子的正确性、雅观性、步骤或人体工学原理,且拿走了附加的助持器之后, 持筷者就失去了持筷的要领,有的更是误导持筷的方法,使筷子形成如烤肉夹 (夹钳)般使用状态,当然不美观也欠缺灵活性,也破坏传统筷子固有的型态。 一般在用餐时,手掌容易沾到油渍,以致用筷时手指与筷子之间很容易相 对滑动,当每次用筷夹物时,有意无意之间常要调整持筷位置;又已有多种公 开的专利,如日本1998年特许/〉开号10-313998、 1995年技术/>开号 7-59、 2002年技术登录号第3089628号,1999年技术登录号第 3061(H5号等,然而它们都是在筷子上做成一固定大小及位置的凹陷造型以供手 指固定,但对于不同大小的手指用筷时反而造成夹持不灵活。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将餐具精致化,从而形成为高尚的生活习俗,而中国发 明了三千五百多年的文明用筷方式反而到现在用法不一,在家里父母不教或无 法有效地教导小孩,在学校老师也不教或无法有效地教导学生,因为他们本身 也不知正确持筷的方法与原理。而筷子已被视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而筷子的 使用也成为一种艺术,不只中国人或东方人使用,外国人也心向往之且乐于学 习用筷,但如何掌握正确、雅观的持筷方法却是一道难题,常造成教者及受教 者的困扰,究其原因乃是一般常态筷子上并无任何标记或其他附加结构,而且 一般学习环境又常限于用饭时间,以致教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具体讲解正确的持筷方法,当然受教者也无法确实了解到正确持筷方法的关键点以自行练习;为 解决上述问题,已有多种筷子助持器的设计,且包括国内外多件专利,如曰本 公开特许7>才艮特开2003-275085 ( P2003-275085 )、 特开2001-269257 (P2001-269257 )等或我国的新型专利第78343号,专利技术/〉开号第200733918 号,然而该等筷子助持器中有的是与筷子固定结合,使一双筷子像一把夹钳或 烤肉夹,已失去使用筷子的本意;又有的是与筷子成可拆式结合,但学习使用 时仍需另外安装或拆除该助持器,也造成学习者的麻烦,尤其不论是固定结合 或可拆式结合,其筷子本体上常需设置额外结构以配合助持器使用,而该额外 结构往往已破坏筷子的固有型态,使筷子失去固有的艺术本质。因此如何使筷 子易学易用,并让使用者不需任何助持器即可简易学习正确、雅观的持筷方法, 且又不破坏筷子的固有型态,.是本案技术专利技术人所要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筷子结构,用以克服已有技术不美观、 灵活性欠缺、传统筷子固有的型态被破坏的缺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筷子结构,该筷子结构包括 一动 筷及一定筷,该动筷,其顶面上设置一转轴部,该转轴部包括一抵止面及一承 放面,使该转轴部相对于该动筷的表面形成一弧形槽构造,对人手拇指的指垫 提供一相对贴合的触压感,当使用者藉其拇指的指垫压按在该转轴部上,使该 转轴部夹持在拇指的指垫及食指第 一关节或稍后笫二指节之间,使用者可以该 转轴部作为该动筷的转轴支点,通过食指及中指的第一指节筒易夹持并操作该 动筷绕着该转轴部支点枢转运动;该定筷,其顶面或底面设有复数个定位部, 该定位部相对于该定筷的表面形成 一 向内凹的斜弧形面,从而对无名指的第一 指节提供一相对卡合的固定位置,使用者藉其无名指的第一指节相对卡合在该 定位部中,以增加手指面的支持力及该定筷的定位效果,并避免使用中该定筷 容易滑动离位的不便。本技术是依手掌结构以人体工学原理来分析研究,使用筷者了解一双 筷子有动筷与定筷的分别,在用筷时,无论夹持食物大、小或距离远近,动作 期间拇指、无名指、小指保持稳固不动,使定筷一直保持不移动,通过动筷上 的转轴部,以拇指指垫尖部内侧按压处作为转轴支点,食指与中指的第二关节 使筷子作夹持与放开的动作,并使动筷与定筷在夹持并拢时其前端相互平齐,200820114264.X说明书第3/6页以达到持筷与用筷动作灵活、稳定及美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不只让持筷者或初学者可简易迅 速体会了解到正确的持筷位置、姿势,达到持筷与用筷动作灵活、稳定及美观, 让持筷者更进一步体会了解到筷子的使用原理,并避免了烤肉夹(夹钳)式筷 子的错误观念。而且本技术希望将本技术提供给社会大众,让大众认 识到筷子不只是精致高价者,同时推动社会共同研究高雅用筷文化风气的形成。附图说明图1 3分别是本技术动筷的夹持状态示意图4、 5分别是本技术动筷与定筷的夹持状态示意图6、 7分别是本技术的操作状态示意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9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IO是图8的动筷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11是图8的定筷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1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13是图12的动筷与转轴部插接结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14是图12的动筷与转轴部套接结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l-筷子;10-动筷;11-转轴部;111-抵止面;112-承;汰面;113-外 缘;12-顶面;13-止滑面;14-弧形槽体;141 -插销;142-销孔; 143-定位环;20-定筷;21-定位部;211-外》彖;22 -边缘;23-止滑面;2 -拇指;201-第二指节;3-指垫;301 -尖部外侧;302 -尖部内侧;4-食指; 401-第一指节;402 -第二指节;5-中指;501-第一指节;6-虎口; 7-无 名指;701-第一指节;8-手背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首先, 一般公认的正确、雅观的持筷方法,可分成三个分解动作(l)拿 一只筷子,像拿笔写字一样,用拇、食、中三指握着,然后把食、中二指稍微 伸直,同时把拇指移到食指约第一关节处且拇指指尖不高出食指,再利用食、中二指同时屈伸动作,操作此筷子枢转运动,使此筷子当作动筷使用,如图1-3所示;(2)再拿另一只筷子,固夹在手(右手)的虎口处(即拇指及 食指根部之间)与无名指之间,使拇指的第二指节下压而以虎口与无名指作为 反力支点将此筷子当作定筷使用,如图4 7所示;而上述两分解动作可互 为先、后次序。(3)依照上述动作,同时拿持动筷、定筷,如图4~7所示, 而使用时,拇指始终保持伸直状态,用力压按在食指约第一关节或稍后第二指 节之间;操作时,拇指以下的四根指头尽量保持稳固,夹菜时只是食、中两指 的第二关节屈伸动作而已;又上方的动筷是以拇指所压按处为枢转运动的转轴 支点做杠杆式活动。实际使用操作时,现有筷子上并未设置任何结构或标记,使用者尤其是初 学者无法或难以体会了解到正确的持筷位置、姿势及使用原理,尤其操作中, 动筷是通过拇指压按处作为转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筷子结构,该筷子结构包括:一动筷及一定筷,其特征在于, 该动筷,其顶面上设置一转轴部,该转轴部包括一抵止面及一承放面,使该转轴部相对于该动筷的表面形成一弧形槽构造,对人手拇指的指垫提供一相对贴合的触压感,当使用者藉其拇指的指垫压按在该转轴部上,使该转轴部夹持在拇指的指垫及食指第一关节或稍后第二指节之间,使用者以该转轴部作为该动筷的转轴支点,通过食指及中指的第一指节简易夹持并操作该动筷绕着该转轴部支点枢转运动; 该定筷,其顶面或底面设有复数个定位部,该定位部相对于该定筷的表面形成一向内凹的斜弧形面,从而对无名指的第一指节提供一相对卡合的固定位置,使用者藉其无名指的第一指节相对卡合在该定位部中,以增加手指面的支持力及该定筷的定位效果,并避免使用中该定筷容易滑动离位的不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筷子结构,该筷子结构包括一动筷及一定筷,其特征在于,该动筷,其顶面上设置一转轴部,该转轴部包括一抵止面及一承放面,使该转轴部相对于该动筷的表面形成一弧形槽构造,对人手拇指的指垫提供一相对贴合的触压感,当使用者藉其拇指的指垫压按在该转轴部上,使该转轴部夹持在拇指的指垫及食指第一关节或稍后第二指节之间,使用者以该转轴部作为该动筷的转轴支点,通过食指及中指的第一指节简易夹持并操作该动筷绕着该转轴部支点枢转运动;该定筷,其顶面或底面设有复数个定位部,该定位部相对于该定筷的表面形成一向内凹的斜弧形面,从而对无名指的第一指节提供一相对卡合的固定位置,使用者藉其无名指的第一指节相对卡合在该定位部中,以增加手指面的支持力及该定筷的定位效果,并避免使用中该定筷容易滑动离位的不便。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动筷的转轴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增荣
申请(专利权)人:吴增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