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995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中框以及位于所述中框的一侧的背板,所述中框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向所述背板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中框之间围成容纳空间;所述背板上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朝所述中框方向延伸至所述容纳空间内,并与所述限位部卡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所述容纳空间对所述折弯部进行稳定限位,实现所述中框在所述背板上的配合安装;并且,当所述中框产生变形时,所述折弯部从所述容纳空间内对所述中框进行阻挡,从而避免所述中框脱离所述背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中框采用整体挤塑中框,但是整体挤塑中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膨胀或收缩变化,从而导致整体挤塑中框的尺寸发生变化。在显示设备中整体挤塑中框贴合在背板上,当整体挤塑中框因自身膨胀或收缩产生尺寸变化时,易从背板上脱离,从而影响显示设备的正常使用,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旨在解决现有中框易与背板脱离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中框以及位于所述中框的一侧的背板,其中,所述中框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向所述背板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中框之间围成容纳空间;所述背板上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朝所述中框方向延伸至所述容纳空间内,并与所述限位部卡接。所述显示模组,其中,所述中框包括第一侧框,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框的第二侧框;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框远离所述第二侧框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侧框相对布置;所述限位部、所述第一侧框和所述第二侧框围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显示模组,其中,所述第一侧框平行于所述背板,所述第一侧框与所述折弯部连接。所述显示模组,其中,所述第二侧框与所述折弯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显示模组,其中,所述折弯部包括与所述背板间隔布置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背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侧框连接,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侧框之间。所述显示模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框,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于所述第二侧框。所述显示模组,其中,所述限位部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框间隔布置的第一限位件,以及将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侧框连接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向所述第二侧框方向延伸。所述显示模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框和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背板之间。所述显示模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具有第二间隙。一种显示设备,其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显示模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所述容纳空间对所述折弯部进行稳定限位,实现所述中框在所述背板上的配合安装;并且,当所述中框产生变形时,所述折弯部从所述容纳空间内对所述中框进行阻挡,从而避免所述中框脱离所述背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所述中框与所述背板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所述中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所述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所述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所述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中框2和背板1,所述背板1位于所述中框2的一侧;所述中框2上设置有限位部4,所述限位部4向所述背板1方向延伸,所述限位部4与所述中框2之间围成容纳空间5;所述容纳空间5具有开口51,且所述开口51朝向所述背板1方向;所述背板1上设置有折弯部3,所述折弯部3朝所述中框2方向延伸,并延伸至所述容纳空间5内;所述折弯部3与所述容纳空间5配合,从而通过所述容纳空间5对所述折弯部3进行限位;所述折弯部3与所述限位部4卡合连接,以避免所述折弯部3在所述容纳空间5内晃动。进一步,所述限位部4向所述背板1方向延伸为所述限位部4整体位于中框2朝向背板1的一侧,并且整体向靠近背板1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折部3向所述中框2方向延伸为所述弯折部3整体位于背板1朝向中框2的一侧,并整体向靠近中框2的方向延伸。由此,所述限位部4和所述弯折部3均位于所述背板1与所述中框2之间,并且可以通过所述折弯部3与所述限位部4卡合连接,来避免所述折弯部3在所述容纳空间5内晃动。本技术在所述中框2上增加所述限位部4,并在所述背板1上增加所述折弯部3,使得所述限位部4与所述中框2之间能够形成所述容纳空间5,从而通过所述容纳空间5对所述折弯部3进行稳定限位,实现所述中框2在所述背板1上的配合安装;并且,当所述中框2产生变形时,所述折弯部3从所述容纳空间5内对所述限位部4和所述中框2进行阻挡,从而避免所述中框2脱离所述背板1。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中框2包括第一侧框21和第二侧框22;所述第侧框与所述第一侧框21连接,并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框21弯折;所述第二侧框22远离所述第一侧框21的一端朝向所述背板1方向延伸;所述限位部4位于所述第一侧框21远离所述第二侧框22的一侧,并朝所述背板1方向延伸,使得所述限位部4与所述第二侧框22呈相对布置;所述限位部4、所述第一侧框21和所述第二侧框22三者之间围成所述容纳空间5。所述开口51位于所述第二侧框22与所述限位部4之间,并与所述第一侧框21相对;所述折弯部3从所述开口51插入所述容纳空间5内,并与所述中框2连接。所述第一侧框21平行于所述背板1,所述第一侧框21与所述背板1相对布置,所述折弯部3位于所述背板1与所述第一侧框21之间;所述限位部4位于所述折弯部3的内侧,所述第二侧框22位于所述折弯部3的外侧,所述限位部4和所述第二侧框22分别从所述折弯部3的内外两侧对所述折弯部3进行阻挡限位。所述折弯部3与所述第一侧框21连接,从而将所述折弯部3定位在所述容纳空间5内,避免所述折弯部3在所述容纳空间5内晃动;所述折弯部3与所述第二侧框2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00,从而为所述中框2提供变形空间。由于将所述中框2向所述背板1上装配时,需要所述第一侧框21与所述背板1对应,所述折弯部3与所述容纳空间5对应,而在对应后移动所述中框2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侧框21与所述折弯部3之间不会发生相对错位,所述第二侧框22与所述折弯部3之间、以及所述限位部4与所述折弯部3之间均会发生相对错位,因此,本技术中在所述第二侧框22与所述折弯部3之间预留所述第一间隙100,所述第一侧框21与所述折弯部3连接,更易于所述中框2与所述折弯部3之间的装配连接。本技术中一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折弯部3与所述第一侧框21的内壁之间通过粘胶200连接。具体的,在所述第一侧框21的内壁和所述折弯部3朝向所述第一侧框21的侧壁上均涂覆粘胶;将所述第一侧框21与所述背板1对应,且所述折弯部3与所述开口51对应后,朝向所述背板1方向按压所述中框2,所述折弯部3插入所述容纳空间5内,且所述折弯部3与所述第二侧框22之间重叠的区域逐渐增大,直至所述第一侧框21通过胶与所述折弯部3黏连,即完成所述中框2与所述背板1上的装配。相比于现有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中框以及位于所述中框的一侧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向所述背板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中框之间围成容纳空间;所述背板上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朝所述中框方向延伸至所述容纳空间内,并与所述限位部卡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中框以及位于所述中框的一侧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向所述背板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中框之间围成容纳空间;所述背板上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朝所述中框方向延伸至所述容纳空间内,并与所述限位部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包括第一侧框,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框的第二侧框;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框远离所述第二侧框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侧框相对布置;所述限位部、所述第一侧框和所述第二侧框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框平行于所述背板,所述第一侧框与所述折弯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框与所述折弯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包括与所述背板间隔布置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将所述第一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代青华巍饶春利李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