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管抗震支吊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9306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6:47
单管抗震支吊架,包括管道夹,管道夹上方设有成夹角的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第一吊架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为空腔,空腔内设有竖直滑动的第一活塞,第一活塞将第一壳体内的空腔分为上腔和下腔,第一活塞上固定连接有与管道夹连接的第一下吊杆,下腔内填充有液压油,上腔内液压油和空气各占一半,下腔内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顶住第一活塞,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结构相同,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的下腔均连通补油罐,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上方均设有上吊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巧妙,通过液压结构实现支吊架的抗震,且长时间使用后能够通过补油来进行压差的平衡,减轻弹簧的负担,保障结构稳定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管抗震支吊架
本技术涉及管道抗震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单管抗震支吊架。
技术介绍
现有的支吊架一般为简易装配式支吊架,安装简便,施工效率高,后期维护方便,但其抗震效果较为一般,由于管道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必然会产生振动,时间长了支吊架易松动损坏,增加后期的维护成本且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存在安全隐患。现有的抗震支吊架大都为弹簧式结构,能够对振动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弹簧长时间处于受力状态,使其工作寿命快速缩短,需要定期进行更换,极大的增加了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单管抗震支吊架,其目的在于解决管道振动的问题。其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单管抗震支吊架,包括管道夹,管道夹上方设有成夹角的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第一吊架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为空腔,空腔内设有竖直滑动的第一活塞,第一活塞将第一壳体内的空腔分为上腔和下腔,第一活塞上固定连接有与管道夹连接的第一下吊杆,下腔内填充有液压油,上腔内液压油和空气各占一半,下腔内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顶住第一活塞,第一活塞上设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一溢流孔,下腔内液压油能从第一单向阀流入上腔,上腔压力过大时,液压油从第一溢流孔流入下腔,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结构相同,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的下腔均连通补油罐,第一吊架和第二吊架上方均设有上吊杆。本技术结构简单巧妙,通过液压结构实现支吊架的抗震,且长时间使用后能够通过补油来进行压差的平衡,减轻弹簧的负担,保障结构稳定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图2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图3中C部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5可知,单管抗震支吊架,包括管道夹1,管道夹1上方设有成夹角的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第一吊架2包括第一壳体4,第一壳体4内为空腔,空腔内设有竖直滑动的第一活塞5,第一活塞5将第一壳体4内的空腔分为上腔和下腔,第一活塞5上固定连接有与管道夹1连接的第一下吊杆6,下腔内填充有液压油,上腔内液压油和空气各占一半,下腔内设有第一弹簧7,第一弹簧7顶住第一活塞5,第一活塞5上设有第一单向阀8和第一溢流孔9,下腔内液压油能从第一单向阀8流入上腔,上腔压力过大时,液压油从第一溢流孔9流入下腔,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结构相同,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的下腔均连通补油罐10,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上方均设有上吊杆11。第二吊架3包括第二壳体15,第二壳体15内为空腔,空腔内设有竖直滑动的第二活塞16,第二活塞16将第二壳体15内的空腔分为上腔和下腔,第二活塞16上固定连接有与管道夹1连接的第二下吊杆17,下腔内填充有液压油,上腔内液压油和空气各占一半,下腔内设有第二弹簧18,第二弹簧18顶住第二活塞16,第二活塞16上设有第三单向阀19和第二溢流孔20,下腔内液压油能从第三单向阀19流入上腔,上腔压力过大时,液压油从第二溢流孔20流入下腔。使用时,用管道夹1固定管道,然后将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上的的上吊杆11固定在顶部的固定结构上,使得管道保持稳定,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呈一定角度,使得管道更加的稳固。当产生振动时,管道对第一下吊杆6产生拉力,拉动第一下吊杆6下拉,使得第一活塞5下移,第一壳体4下腔内的液压油从第一单向阀8流入第一壳体4上腔内,第一弹簧7压缩,当振动消失后,由于第一弹簧7处于压缩状态,第一活塞5的受力情况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第一活塞5上移,第一活塞5上移后,第一壳体4上腔内压力增大,液压油从第一溢流孔9流入第一壳体4下腔,从而保持平衡,同理,第二吊架3也保持平衡,因此,管道在振动产生后既能消除振动对管道的影响,又能够在振动消除后复位到原有位置,保证管道的正常使用。当长时间使用后,第一活塞5会下移,使得管道较初始位置有下移,此时,由于弹簧相对于初始状态时有压缩,推力减小,第一壳体4内的压差平衡与初始状态时有差异,导致其在振动发生时无法完全消除振动的情况,对管道造成损坏,此时,补油罐10能够对其进行补油,补充弹簧推力减小造成的平衡破坏,从而保证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的平衡,使其能够消除管道振动。第一活塞5下方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壳体4内壁滑动接触的第一套筒12,第一套筒12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孔13,第一壳体4上设有第二单向阀14,第二单向阀14位于第一连通孔13下方,第二单向阀14连通补油罐10,第二单向阀14的流通方向为从补油罐10流入第一壳体4内。补油罐10内设有第三活塞24,第三活塞24上方设有第三弹簧25,第三活塞24下方填充有液压油,第三活塞24下方的压强高于第一壳体4内压强和第二壳体15内压强。初始位置时,第一套筒12挡住第一连通孔13的位置,补油罐10不能对第一壳体4进行补油,只有当第一弹簧7在长时间的使用后较初始状态有压缩后第一活塞5位置下移使得第一套筒12露出第一连通孔13时,补油罐10内第三弹簧25推动第三活塞24下移将液压油通过第二单向阀14向第一壳体4内补油,用以消除第一弹簧7推力减小造成的平衡破坏问题。第二活塞16下方固定连接有与第二壳体15内壁滑动接触的第二套筒21,第二套筒21上开设有第二连通孔22,第二壳体15上设有第四单向阀23,第四单向阀23位于第二连通孔22下方,第四单向阀23连通补油罐10,第四单向阀23的流通方向为从补油罐10流入第二壳体15内,第二壳体15内的补油操作与第一壳体4相同,当补油罐10内的压强与第一壳体4内压强以及第二壳体15内压强向同时,补油罐10无法对第一壳体4和第二壳体15补油,此时就表明弹簧的失效情况较为严重,需要更换吊架,避免对管道造成更大的破坏。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液压调节时抗震结构,能够消除振动对管道的不利影响,同时能够在振动消除后将管道进行复位,且长时间使用后还能够通过补油对吊架进行调整,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单管抗震支吊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夹(1),管道夹(1)上方设有成夹角的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第一吊架(2)包括第一壳体(4),第一壳体(4)内为空腔,空腔内设有竖直滑动的第一活塞(5),第一活塞(5)将第一壳体(4)内的空腔分为上腔和下腔,第一活塞(5)上固定连接有与管道夹(1)连接的第一下吊杆(6),下腔内填充有液压油,上腔内液压油和空气各占一半,下腔内设有第一弹簧(7),第一弹簧(7)顶住第一活塞(5),第一活塞(5)上设有第一单向阀(8)和第一溢流孔(9),下腔内液压油能从第一单向阀(8)流入上腔,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结构相同,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的下腔均连通补油罐(10),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上方均设有上吊杆(11)。/n

【技术特征摘要】
1.单管抗震支吊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夹(1),管道夹(1)上方设有成夹角的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第一吊架(2)包括第一壳体(4),第一壳体(4)内为空腔,空腔内设有竖直滑动的第一活塞(5),第一活塞(5)将第一壳体(4)内的空腔分为上腔和下腔,第一活塞(5)上固定连接有与管道夹(1)连接的第一下吊杆(6),下腔内填充有液压油,上腔内液压油和空气各占一半,下腔内设有第一弹簧(7),第一弹簧(7)顶住第一活塞(5),第一活塞(5)上设有第一单向阀(8)和第一溢流孔(9),下腔内液压油能从第一单向阀(8)流入上腔,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结构相同,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的下腔均连通补油罐(10),第一吊架(2)和第二吊架(3)上方均设有上吊杆(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管抗震支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活塞(5)下方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壳体(4)内壁滑动接触的第一套筒(12),第一套筒(12)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孔(13),第一壳体(4)上设有第二单向阀(14),第二单向阀(14)位于第一连通孔(13)下方,第二单向阀(14)连通补油罐(10),第二单向阀(14)的流通方向为从补油罐(10)流入第一壳体(4)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管抗震支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春梅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市科诚通风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