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8177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属于管牵引装置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牵引机易造成管材被挤压变形的问题。该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包括前牵引机构和后牵引机构,前、后牵引机构均包括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底板、调节板、夹持座,顶板固定设置在左侧板和右侧板顶部,底板固定设置在左侧板和右侧板底部,调节板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板和右侧板固定连接,左侧板和右侧板上由上至下设有若干调节板安装孔,调节板通过调节螺柱与顶板连接,夹持座包括上夹持座和下夹持座,夹持座设置在调节板和底板之间,前、后牵引机构的底端均设有用于驱动前、后牵引机构前后平移的平移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管牵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
本技术属于管牵引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
技术介绍
在PVC管材生产中,PVC管的生产工艺流程为:喂料→塑化挤出→模具定型→冷却定型→牵引→锯切PVC管→成品收卷,其中,牵引所用的是牵引机,国家专利局公开的申请号为:2014103185067,公开了管材牵引机,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履带传送组件和第二履带传送组件,管材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履带传送组件和第二履带传送组件的履带之间的间隔空间中,并能够在所述第一履带传送组件的所述履带和/或所述第二履带传送组件的所述履带的牵引下进行管材运送,其中所述履带外表面上均形成有与所述管材接触的柔性层。上述结构是通过上履带和下履带实现将管材压紧而后电机转动实现牵引,由于上、下履带与管材的接触面积有限,要产生足够的牵引力,上、下履带就需要挤压管材,易造成管材被挤压变形,造成产品的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管材挤压变形的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包括前牵引机构和后牵引机构,所述前牵引机构和所述后牵引机构均包括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底板、调节板、夹持座,所述顶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顶部,所述底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底部,所述调节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上由上至下设有若干调节板安装孔,所述调节板通过调节螺柱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夹持座包括上夹持座和下夹持座,所述上夹持座和下夹持座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玻纤复合成型管的夹持空间,所述夹持座设置在所述调节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前牵引机构、所述后牵引机构的底端均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前牵引机构、所述后牵引机构前后平移的平移驱动机构。作为优选,所述平移驱动机构为液压驱动机构。作为优选,所述液压驱动机构包括液压油缸、循环冷却器和调速机。作为优选,所述上夹持座和所述下夹持座包括若干夹持座板,若干夹持座板上下堆叠形成所述上夹持座和所述下夹持座。作为优选,所述夹持座夹设在所述调节板和所述机架之间。作为优选,所述下夹持座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持座与所述调节板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通过夹持座夹持玻纤复合成型管,平移驱动机构带动前牵引机构和后牵引机构前后平移,交替牵引玻纤复合成型管。由于夹持座可以与玻纤复合成型管的外周全面接触,牵引时管材外表面受到的挤压力分布均匀,能够避免管材挤压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的侧视图;图中:61-机架;62-前牵引机构;621-左侧板;6211-调节板安装孔;622-右侧板;623-顶板;624-底板;625-调节板;626-夹持座;6261-上夹持座;62611-夹持座板;6262-下夹持座;63-后牵引机构;64-平移驱动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包括:机架61、前牵引机构62和后牵引机构63。所述前牵引机构62和所述后牵引机构63均包括:左侧板621、右侧板622、顶板623、底板624、调节板625、夹持座626。所述顶板623固定设置在所述左侧板621和右侧板622顶部,所述底板624固定设置在所述左侧板621和右侧板622底部,所述调节板62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621和所述右侧板622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板621和所述右侧板622上由上至下设有若干调节板安装孔6211。所述调节板625通过调节螺柱627与所述顶板623连接。所述夹持座626包括上夹持座6261和下夹持座6262,所述上夹持座6261和下夹持座6262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玻纤复合成型管的夹持空间。所述夹持座626夹设在所述调节板625和所述底板624之间。或者,所述下夹持座6262与所述底板624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持座6261与所述调节板625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夹持座6261和所述下夹持座6262包括若干夹持座板62611,若干夹持座板62611上下堆叠形成所述上夹持座6261和所述下夹持座6262。所述前牵引机构62和所述后牵引机构63的底端均设有平移驱动机构64。所述平移驱动机构64驱动所述前牵引机构62和所述后牵引机构63的方式为:前牵引机构62的夹持座626夹持玻纤复合成型管,前牵引机构62底部的平移驱动机构64驱动前牵引机构62向后平移一段距离后,前牵引机构62的夹持座626松开玻纤复合成型管,前牵引机构62复位,前牵引机构62的夹持座626重新夹持玻纤复合成型管,重复上述操作;后牵引机构63的夹持座626夹持玻纤复合成型管,后牵引机构63底部的平移驱动机构64驱动后牵引机构63向后平移一段距离后,后牵引机构63的夹持座626松开玻纤复合成型管,后牵引机构63复位,后牵引机构63的夹持座626重新夹持玻纤复合成型管,重复上述操作。前牵引机构62的夹持座626和后牵引机构63的夹持座626不同时松开玻纤复合成型管。本实施例中,所述平移驱动机构64为液压驱动机构。所述液压驱动机构包括液压油缸、循环冷却器和调速机。所述循环冷却器为双循环冷却器,所述循环冷却器与所述液压油缸连接,以冷却液压油缸内的液压油。所述调速机与所述液压油缸连接,用于调节前牵引机构或后牵引机构的平移速度。本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通过夹持座夹持玻纤复合成型管,平移驱动机构带动前牵引机构和后牵引机构前后平移,交替牵引玻纤复合成型管。由于夹持座可以与玻纤复合成型管的外周全面接触,牵引时管材外表面受到的挤压力分布均匀,能够避免管材挤压变形。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技术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均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牵引机构(62)和后牵引机构(63),所述前牵引机构(62)和所述后牵引机构(63)均包括左侧板(621)、右侧板(622)、顶板(623)、底板(624)、调节板(625)、夹持座(626),所述顶板(623)固定设置在所述左侧板(621)和右侧板(622)顶部,所述底板(624)固定设置在所述左侧板(621)和所述右侧板(622)底部,所述调节板(62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621)和所述右侧板(622)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板(621)和所述右侧板(622)上由上至下设有若干调节板安装孔(6211),所述调节板(625)通过调节螺柱(627)与所述顶板(623)连接,所述夹持座(626)包括上夹持座(6261)和下夹持座(6262),所述上夹持座(6261)和下夹持座(6262)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玻纤复合成型管的夹持空间,所述夹持座(626)设置在所述调节板(625)和所述底板(624)之间,所述前牵引机构(62)、所述后牵引机构(63)的底端均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前牵引机构(62)、所述后牵引机构(63)前后平移的平移驱动机构(64)。/n...

【技术特征摘要】
1.玻纤复合成型管夹持移动式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牵引机构(62)和后牵引机构(63),所述前牵引机构(62)和所述后牵引机构(63)均包括左侧板(621)、右侧板(622)、顶板(623)、底板(624)、调节板(625)、夹持座(626),所述顶板(623)固定设置在所述左侧板(621)和右侧板(622)顶部,所述底板(624)固定设置在所述左侧板(621)和所述右侧板(622)底部,所述调节板(62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621)和所述右侧板(622)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板(621)和所述右侧板(622)上由上至下设有若干调节板安装孔(6211),所述调节板(625)通过调节螺柱(627)与所述顶板(623)连接,所述夹持座(626)包括上夹持座(6261)和下夹持座(6262),所述上夹持座(6261)和下夹持座(6262)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玻纤复合成型管的夹持空间,所述夹持座(626)设置在所述调节板(625)和所述底板(624)之间,所述前牵引机构(62)、所述后牵引机构(63)的底端均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前牵引机构(62)、所述后牵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介昌葛雅菁方韬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新名银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