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77253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和系统,包括:叠加门式刚架和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水平最大位移值得到最大行程值,确定框架与门式刚架结构间水平位移的最大行程值;通过门式刚架柱脚节点连接门式刚架和框架结构,门式刚架柱脚节点包括立于框架结构的框架边柱顶部的门式刚架结构的门式刚架边钢柱,门式刚架边钢柱底部焊接有钢柱柱脚底板,框架边柱内预埋有钢柱柱脚锚栓,钢柱柱脚底板设有与钢柱柱脚锚栓对应的锚栓长圆孔,钢柱柱脚锚栓穿过锚栓长圆孔,通过位于钢柱柱脚锚栓的螺母栓接钢柱柱脚底板和框架边柱顶部,从而连接第一房屋和第二房屋,且锚栓长圆孔的长向孔径尺寸大于等于二倍的最大行程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工业建筑方案设计时,主厂房、加工车间等常采用门式刚架结构,而配套、辅助用房,设备间等常采用框架结构。传统的设计方法,两种结构形式之间需设置抗震缝脱开。从而保证每个单体相互间无影响,地震作用、风荷载等工况下均独立自由变形。但两单体交接处,由于设置抗震缝而形成双列柱,通常在此处仅设置一道建筑隔墙,此时一列柱会突出在房间内,影响使用空间和美观。并且由于抗震缝两侧单体层数、柱网尺寸、荷载情况等的不同,导致双柱柱底内力差异大,双柱基础设计时需考虑不均匀的柱底内力导致的联合基础重心与形心偏置问题,基础设计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中包括:步骤1、对采用框架结构的第一房屋进行框架单体三维建模分析,得到单体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第一水平最大位移值Δ1;步骤2、对采用门式刚架结构的第二房屋进行二维建模分析,得到门式刚架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第二水平最大位移值Δ2;步骤3、通过第一水平最大位移值和第二水平最大位移值相加,确定框架与门式刚架结构间水平位移的最大行程值Δmax;步骤4、通过门式刚架柱脚节点连接该第一房屋和该第二房屋,其中该门式刚架柱脚节点包括立于该框架结构的框架边柱顶部的该门式刚架结构的门式刚架边钢柱,该门式刚架边钢柱底部焊接有钢柱柱脚底板,该框架边柱内预埋有钢柱柱脚锚栓,该钢柱柱脚底板设有与该钢柱柱脚锚栓对应的锚栓长圆孔,该钢柱柱脚锚栓穿过该锚栓长圆孔,通过位于该钢柱柱脚锚栓的螺母栓接钢柱柱脚底板和框架边柱顶部,从而连接该第一房屋和该第二房屋,且该锚栓长圆孔的长向孔径尺寸大于等于二倍的该最大行程值Δmax。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中该钢柱柱脚锚栓的螺母包括调节螺母和止退螺母。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中该柱脚锚栓垫板与该钢柱柱脚底板间铺粘聚四氟乙烯薄板。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中该钢柱柱脚底板与该框架边柱之间设置叠层橡胶层。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中该门式刚架柱脚节点采用聚氨酯发泡喷涂进行节点密封,且该聚氨酯发泡喷涂密封节点上部设置挡水板。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中该锚栓长圆孔的短向孔径尺寸为:该柱脚锚栓直径+4mm。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中所述采用聚氨酯发泡喷涂对柱脚节点密封,喷涂时现场环境温度和待喷涂基材表面温度范围应在15℃~25℃,相对湿度小于80%,待喷涂基材表面应清洁干燥、无锈蚀、无粉尘、无污染、无潮气,喷涂作业时应保持环境风速在5m/s以下,分次分层喷涂,每层喷涂2cm厚、总计约10~15cm厚,并采用硅酮密封胶对接缝处灌缝密封。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中该锚栓长圆孔朝向与该门式刚架结构的每榀刚架平面内受力方向同向。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中该橡胶层的轴向刚度由门式刚架二维建模分析计算时边钢柱的柱脚支座弹簧刚度确定。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建筑结构的连接系统,其中包括:计算模块,用于对采用框架结构的第一房屋进行框架单体整体三维建模进行分析,得到单体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第一水平最大位移值Δ1;对采用门式刚架结构的第二房屋进行二维建模分析,得到门式刚架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第二水平最大位移值Δ2;通过第一水平最大位移值和第二水平最大位移值相加,确定框架与门式刚架结构间水平位移的最大行程Δmax;连接模块,用于通过门式刚架柱脚节点连接该第一房屋和该第二房屋,其中该门式刚架柱脚节点包括立于该框架结构的框架边柱顶部的该门式刚架结构的门式刚架边钢柱,该门式刚架边钢柱底部焊接有钢柱柱脚底板,该框架边柱内预埋有钢柱柱脚锚栓,该钢柱柱脚底板设有与该钢柱柱脚锚栓对应的锚栓长圆孔,该钢柱柱脚锚栓穿过该锚栓长圆孔,通过位于该钢柱柱脚锚栓的螺母栓接钢柱柱脚底板和框架边柱顶部,从而连接该第一房屋和该第二房屋,且该锚栓长圆孔的长向孔径尺寸大于等于二倍的该最大行程值Δmax。同传统设计方法和门式刚架柱脚节点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突出效果在于:按照以上步骤,并配合新型刚架柱脚节点,可以实现框架部分与门式刚架部分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水平变形相互间无影响,从而达到取消两单体间抗震缝的目的。两单体交接处,由原双列柱变为单列柱,增加房间的使用空间,并且简洁、美观。基础设计时,双柱联合基础变为单柱基础,毋需再考虑不均匀的柱底内力导致的联合基础重心与形心偏置问题,减少了设计人员基础设计的计算工作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新型刚架柱脚节点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新型刚架柱脚节点俯视图。其中,1为门式刚架边钢柱,2为框架边柱,3为钢柱柱脚底板,4为钢柱柱脚锚栓,5为柱脚锚栓垫板,6为柱脚锚栓双螺母包含一个调节螺母和一个止退螺母,7为锚栓长圆孔,8为四氟乙烯薄板,9为叠层橡胶层,10为聚氨酯发泡密封层,11为硅酮密封胶,12为挡水板。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框架与门式刚架之间不设置抗震缝的设计方法和新型刚架柱脚节点。其中设计步骤包括:首先对框架单体整体用三维建模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单体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第一水平最大位移值Δ1;对门式刚架采用二维建模进行分析计算,得到门式刚架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第二水平最大位移值Δ2;确定最大水平位移行程Δmax=Δ1+Δ2+20mm;采用新型柱脚节点,其中长圆孔长向孔径尺寸中a≥Δmax。新型柱脚节点包括:门式刚架边钢柱(1)立于框架边柱(2)顶部,钢柱柱脚底板(3)与门式刚架边钢柱(1)采用剖口焊连接,钢柱柱脚锚栓(4)预埋于框架边柱(2)内,钢柱柱脚锚栓(4)包含双螺母、一个调节螺母和一个止退螺母(6),柱脚锚栓垫板(5)与钢柱柱脚底板(3)间铺粘聚四氟乙烯薄板(8),钢柱柱脚底板(3)上设置锚栓长圆孔(7),钢柱柱脚底板(3)与框架边柱(2)之间设置叠层橡胶层(9),采用聚氨酯发泡喷涂(10)对新型柱脚节点进行密封;接缝、空隙处采用硅酮密封胶(11)灌缝;并在聚氨酯发泡喷涂(10)上部设置挡水板(12)。所述确定最大水平位移行程Δmax,并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门式刚架柱脚节点,实现框架部分与门式刚架部分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相互间无影响,从而达到取消两单体之间抗震缝的目的。此交接部位基础也由双柱联合基础变为单柱基础,毋需考虑不均匀的柱底内力导致的联合基础重心与形心偏置问题,减少了设计人员基础设计的计算工作量。所述钢柱柱脚底板(3)的规格尺寸、钢柱柱脚锚栓(4)的直径、柱脚锚栓垫板(5)的规格尺寸确定依据为:根据规范、规程、钢结构构造手册相关要求。所述钢柱柱脚底板的锚栓长圆孔(7)短向孔径尺寸为:柱脚锚栓(4)直径+4mm;长向孔径尺寸为:2a,a值大于等于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最大水平位移行程Δmax。所述柱脚锚栓垫板(5)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步骤1、对采用框架结构的第一房屋进行框架单体三维建模分析,得到单体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第一水平最大位移值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对采用框架结构的第一房屋进行框架单体三维建模分析,得到单体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第一水平最大位移值Δ1;
步骤2、对采用门式刚架结构的第二房屋进行二维建模分析,得到门式刚架在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第二水平最大位移值Δ2;
步骤3、通过第一水平最大位移值和第二水平最大位移值相加,确定框架与门式刚架结构间水平位移的最大行程值Δmax;
步骤4、通过门式刚架柱脚节点连接该第一房屋和该第二房屋,其中该门式刚架柱脚节点包括立于该框架结构的框架边柱顶部的该门式刚架结构的门式刚架边钢柱,该门式刚架边钢柱底部焊接有钢柱柱脚底板,该框架边柱内预埋有钢柱柱脚锚栓,该钢柱柱脚底板设有与该钢柱柱脚锚栓对应的锚栓长圆孔,该钢柱柱脚锚栓穿过该锚栓长圆孔,通过位于该钢柱柱脚锚栓的螺母栓接钢柱柱脚底板和框架边柱顶部,从而连接该第一房屋和该第二房屋,且该锚栓长圆孔的长向孔径尺寸大于等于二倍的该最大行程值Δmax。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钢柱柱脚锚栓的螺母包括调节螺母和止退螺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柱脚锚栓垫板与该钢柱柱脚底板间铺粘聚四氟乙烯薄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钢柱柱脚底板与该框架边柱之间设置叠层橡胶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门式刚架柱脚节点采用聚氨酯发泡喷涂进行节点密封,且该聚氨酯发泡喷涂密封节点上部设置挡水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锚栓长圆孔的短向孔径尺寸为:该柱脚锚栓直径+4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龙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