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框架的逐层预内力及其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77252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框架的逐层预内力及其计算方法,包括计算多层框架的荷载;调整多层框架的节点连接状态为第一连接状态,在第一层框架上施加第一层预载;调整第一层框架的节点连接状态为第二连接状态,卸除第一层预载;在第二层框架上施加第二层预载;将第二层框架的节点连接状态调整为第二连接状态,卸除第二层预载;将多层框架的节点连接状态均保持为第二连接状态,在多层框架的每一层上施加荷载。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在多层框架的荷载施加之前先施以预内力措施,利用预内力措施可有效均化多层框架的内力,从而能够提高多层框架在结构中的受力性能和经济性,为结构的方案可行性提供了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框架的逐层预内力及其计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结构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多层框架的逐层预内力及其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在实际建造(制造)应用中,为了分析判断多层框架结构的结构可行性及合理性,主要采用计算框架结构的弯矩的方式。目前,在有关规范及工程结构理论中,针对框架结构的弯矩计算,通常是假定多层框架结构梁端连接为铰接一次生成并承受全部荷载,或者是假定框架结构梁端连接为刚接且承受全部荷载,然后再计算该多层框架的构件承受的弯矩。然而,在实际设计和建造(制造)中发现,采用上述方式计算得到的多层框架的构件的受力弯矩,一般都分布极为不均,业界还有一个基本常识,弯矩一般是影响框架结构性能的重要内力,甚至是控制内力。其中,梁为受弯构件,由弯矩控制;柱子为压弯构件,受弯矩影响敏感。假如采用状态一次生成的方式计算得到多层框架在所施加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对于梁柱而言,梁及柱的两端与各自中部的弯矩幅差较大,从而导致可能需增大增强构件截面,进而导致工程造价较高,技术措施难度较大,甚至有可能是误判做出结构不可行的谬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层框架的逐层预内力及其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层框架至少包括第一层框架和第二层框架,所述方法包括/n计算多层框架的荷载;/n调整所述多层框架的每一层构件的节点连接状态,使得多层框架的每一层构件的节点连接状态形成为第一连接状态,在所述第一层框架上施加第一层预载;/n调整所述第一层框架的构件的节点连接状态,使其由所述第一连接状态调整至第二连接状态,卸除所述第一层预载;/n保持所述第二层框架的构件的节点连接状态为所述第一连接状态,在所述第二层框架上施加第二层预载;/n调整所述第二层框架的构件的节点连接状态,使其由所述第一连接状态调整至第二连接状态,卸除所述第二层预载;/n在所述多层框架上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框架的逐层预内力及其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层框架至少包括第一层框架和第二层框架,所述方法包括
计算多层框架的荷载;
调整所述多层框架的每一层构件的节点连接状态,使得多层框架的每一层构件的节点连接状态形成为第一连接状态,在所述第一层框架上施加第一层预载;
调整所述第一层框架的构件的节点连接状态,使其由所述第一连接状态调整至第二连接状态,卸除所述第一层预载;
保持所述第二层框架的构件的节点连接状态为所述第一连接状态,在所述第二层框架上施加第二层预载;
调整所述第二层框架的构件的节点连接状态,使其由所述第一连接状态调整至第二连接状态,卸除所述第二层预载;
在所述多层框架上施加所述荷载;
基于所述第一层预载,计算所述多层框架在所述第一连接状态的内力;以及,基于卸除第一层预载,计算所述多层框架在第二连接状态的内力;以及,基于所述第二层预载,计算所述多层框架在所述第一连接状态的内力;以及,基于卸除第二层预载和荷载,分别计算所述多层框架在第二连接状态的内力;以及,叠加上述各所述内力,得到目标内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预载及所述第二层预载与其所在层的所述荷载的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荷载为分布荷载和/或集中荷载,所述第一层预载及所述第二层预载与所述荷载的分布相同或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预载及所述第二层预载为预拉力、预张力、预压力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为未连接状态、铰接、半刚接或固接中的任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满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