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6847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包括能够首尾顺次连接的大门和多个围挡单元,所述围挡单元包括两相邻的立柱结构和安装在所述两相邻的立柱结构之间的挡板结构;所述立柱结构包括立柱底座、设置在所述立柱底座上的柱体以及竖向设置在所述柱体不同侧面的两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挡板结构;所述立柱结构还包括斜撑结构,所述斜撑结构包括与所述柱体转动连接的可伸缩的斜撑杆以及与所述斜撑杆转动连接的斜撑底座;所述立柱底座和斜撑底座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立柱底座和斜撑底座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地钉与地面固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围挡
,具体涉及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
技术介绍
围挡是指为了将建设施工现场与外部环境隔离开来,使施工现场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所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各种砌体材料砌筑的围墙、采用各种成型板材构成的维护体等。围挡是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挡除了为施工现场的管理及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外,同时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然而由于普通围挡对于地基建设要求较高,而考古场地多为农田、野地,存在地面不平整且交通不便利的问题,传统围挡不能适应野外的实地环境,因此不适合作为田野考古用的围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能适应田野考古中复杂的地形环境、结构简单、安装便利的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包括能够首尾顺次连接的大门和多个围挡单元,所述围挡单元包括两相邻的立柱结构和安装在所述两相邻的立柱结构之间的挡板结构;所述立柱结构包括立柱底座、设置在所述立柱底座上的柱体以及竖向设置在所述柱体不同侧面的两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挡板结构;所述立柱结构还包括斜撑结构,所述斜撑结构包括与所述柱体转动连接的可伸缩的斜撑杆以及与所述斜撑杆转动连接的斜撑底座;所述立柱底座和斜撑底座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立柱底座和斜撑底座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地钉与地面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立柱结构分为所述两个安装槽呈自由角度设置的第一立柱结构和所述两个安装槽呈固定角度设置的第二立柱结构;所述第一立柱结构的柱体包括两个方形立柱,所述立柱底座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方形立柱的下方,所述两个安装槽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方形立柱的远端侧壁上;所述两个方形立柱的近端侧壁上分别设置第一支耳以转动连接所述两个方形立柱;所述两个方形立柱至少在与所述远端侧壁和近端侧壁不同的另一侧壁上设有用于与斜撑结构铰接的第二支耳。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立柱结构还包括连接立柱,所述连接立柱包括背向设置在侧壁上的用于分别与所述两个方形立柱转动连接的第三支耳,所述两个方形立柱通过所述连接立柱形成转动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立柱结构的柱体是方形立柱,所述两个安装槽设置在所述方形立柱的任意两个侧面上。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立柱结构分为直线连接立柱结构和非直线连接立柱结构,所述直线连接立柱结构的柱体为H型钢,所述H型钢的腹板两侧均设有纵向的限位凸棱,所述限位凸棱与所述H型钢的翼缘形成所述安装槽。作为优选,所述斜撑杆包括与柱体连接的第一斜撑部以及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斜撑部内侧或外侧且能沿所述第一斜撑部轴向伸缩的第二斜撑部,所述第一斜撑部和第二斜撑部通过两者对应侧面上设置的定位孔紧固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挡板结构包括挡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挡板左右两边缘处的能够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的嵌块。作为优选,所述围挡单元还包括横杆,所述横杆两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两相邻的立柱结构的安装槽内,所述横杆位于所述挡板结构的下侧或上下两侧。作为优选,所述挡板结构外侧表面设有反光膜。作为优选,所述大门包括转动连接的门柱和门扇,所述门柱与相邻围挡单元的立柱结构通过铰链连接;所述门扇底部设有万向脚轮。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采用地钉与地面连接,无需建设地基,解决了普通围挡对地基要求高的问题;通过设置可伸缩的斜撑结构,适用于不平整的地面,与传统围挡相比更能适应野外实地环境适合作为考古工地的临时围挡使用;2、通过连接立柱与对称的两方形立柱双铰接,可以非常灵活自由地调整围挡单元的角度,相对于传统围挡可更好地适应田野考古的复杂环境;3、通过采用具有限位凸棱的H型钢来作为直线连接立柱结构,可以有效节省材料,在使用量较大时能很好地降低成本;4、通过设置横杆来连接立柱并采用模块化的挡板结构来拼装成围挡单元,不仅安装更为快捷简便,方便运输,还进一步加强结构强度,使围挡单元更不易变形;5、通过在挡板结构外侧设置反光膜,可以有效杜绝夜间安全隐患。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的一种第一立柱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的另一种第一立柱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的第二立柱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的直线连接立柱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的斜撑结构的示意图;其中:1、立柱结构;11、立柱底座;12、柱体;121、方形立柱;122、连接立柱;123、H型钢;1231、腹板;1232、限位凸棱;1233、翼缘;13、安装槽;14、第一支耳;15、第二支耳;16、第三支耳;2、挡板结构;21、挡板;22、嵌块;3、斜撑结构;31、斜撑杆;311、第一斜撑管;312、第二斜撑管;313、定位孔;32、斜撑底座;4、地钉;5、大门;51、门柱;52、门扇;53、万向脚轮;54、小门;55、装饰灯;6、横杆;61、短横杆;62、长横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能够首尾顺次连接的大门5和多个围挡单元,所述围挡单元包括两相邻的立柱结构1和安装在所述两相邻的立柱结构1之间的挡板结构2;所述立柱结构包括立柱底座11、设置在所述立柱底座11上的柱体12以及竖向设置在所述柱体不同侧面的两个安装槽13,所述安装槽13用于安装所述挡板结构2;所述立柱结构1还包括斜撑结构3,所述斜撑结构3包括与所述柱体12转动连接的可伸缩的斜撑杆31以及与所述斜撑杆31转动连接的斜撑底座32;所述立柱底座11和斜撑底座32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立柱底座11和斜撑底座32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地钉4与地面固定连接。其中,相邻围挡单元可共用一个立柱结构。所述安装槽可以是设置在所述柱体外侧的槽,也可以是制作在柱体侧面的内陷的槽,所述图1中展示的安装槽是设置在柱体外侧的情形。所述斜撑杆采用可伸缩结构,这样可以便于在田野考古环境下根据具体的土地情况选择合适的斜撑位置,就算地面不平整也不影响斜撑结构的安装。由于考古场地通常不适合做地基,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首尾顺次连接的大门和多个围挡单元,所述围挡单元包括两相邻的立柱结构和安装在所述两相邻的立柱结构之间的挡板结构;所述立柱结构包括立柱底座、设置在所述立柱底座上的柱体以及竖向设置在所述柱体不同侧面的两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挡板结构;所述立柱结构还包括斜撑结构,所述斜撑结构包括与所述柱体转动连接的可伸缩的斜撑杆以及与所述斜撑杆转动连接的斜撑底座;所述立柱底座和斜撑底座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立柱底座和斜撑底座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地钉与地面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首尾顺次连接的大门和多个围挡单元,所述围挡单元包括两相邻的立柱结构和安装在所述两相邻的立柱结构之间的挡板结构;所述立柱结构包括立柱底座、设置在所述立柱底座上的柱体以及竖向设置在所述柱体不同侧面的两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挡板结构;所述立柱结构还包括斜撑结构,所述斜撑结构包括与所述柱体转动连接的可伸缩的斜撑杆以及与所述斜撑杆转动连接的斜撑底座;所述立柱底座和斜撑底座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立柱底座和斜撑底座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地钉与地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结构分为所述两个安装槽呈自由角度设置的第一立柱结构和所述两个安装槽呈固定角度设置的第二立柱结构;
所述第一立柱结构的柱体包括两个方形立柱,所述立柱底座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方形立柱的下方,所述两个安装槽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方形立柱的远端侧壁上;所述两个方形立柱的近端侧壁上分别设置第一支耳以转动连接所述两个方形立柱;所述两个方形立柱至少在与所述远端侧壁和近端侧壁不同的另一侧壁上设有用于与斜撑结构铰接的第二支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结构还包括连接立柱,所述连接立柱包括背向设置在侧壁上的用于分别与所述两个方形立柱转动连接的第三支耳,所述两个方形立柱通过所述连接立柱形成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考古工地临时围挡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雨郭建波刘建成张磊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