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骨折后的行走支具
本技术属于医用行走支具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骨折后的行走支具。
技术介绍
下肢骨折患者行石膏固定或内固定术后常需卧床2~3个月,不能进行负重、行走锻炼。长期卧床时,患者骨折端处于静态张力状态,不利于骨折愈合,且易造成骨折晚期并发症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而若患者在无保护措施下进行负重、行走锻炼,其骨折端应力就无法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容易造成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甚至内固定物断裂等。因此,许多人选择扶双拐用健侧下肢行走,患肢提起,达到避免骨折部位负重、同时非骨折肢体得到锻炼,避免肌肉萎缩、加快血液循环及利于骨折愈合的目的。扶双拐需要一定的上肢力量,上、下肢配合需要一定技巧及适应性训练,站立或行走时双上肢被双拐占用不能从事其他活动,行走速度慢等,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严重受限,需要专人看护。因此,如何降低骨折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使其生活能够自理,降低护理、经济成本,成为大众比较关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骨折后的行走支具,使患者行走时来自地面的作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骨折后的行走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肢托(1),下肢托(1)为L型下肢托,且下肢托(1)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透气孔(5),下肢托(1)底部设置有支撑杆(2),所述下肢托(1)一侧还设置有若干固定带(3),下肢托(1)另一侧还设置有与固定带(3)配合的搭扣(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骨折后的行走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肢托(1),下肢托(1)为L型下肢托,且下肢托(1)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透气孔(5),下肢托(1)底部设置有支撑杆(2),所述下肢托(1)一侧还设置有若干固定带(3),下肢托(1)另一侧还设置有与固定带(3)配合的搭扣(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骨折后的行走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肢托(1)内侧还设置有棉布内衬(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骨折后的行走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肢托(1)与支撑杆(2)之间还固定设置有与下肢托(1)贴合的托板(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骨折后的行走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7)与支撑杆(2)之间还设置有若干支撑板(8)。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生,陈俞涛,李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