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4931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涉及接线端子制造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主体结构、动力结构、变速结构、传送带结构、传动结构、打孔结构以及弯脚结构,主体结构包括工作台以及电机箱,工作台以及电机箱均为中空结构,电机箱一侧表面与工作台一侧表面连接,动力结构包括电机、第一传动轴、第一皮带轮以及第二皮带轮,电机安装于电机箱内部,第一传动轴与电机旋转配合,第一皮带轮一侧表面与第一传动轴一侧表面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电机,电机配合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将动力传递给输入轴,变速箱将电机的高速旋转变为低速旋转,通过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传递到主动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接线端子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
技术介绍
接线端子就是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要的接线端子也越来越多,这时就需要大批量的接线端子,所以必须是自动化生产才能更快速,一般是半成品接线端子通过打孔结构进行打孔,再进行弯脚。现有技术下的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有着传动结构不够完善、传送带不能很好地进行传动以及打孔和弯脚自动化不够完善等缺点,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解决现有的传动结构不够完善、传送带不能很好地进行传动以及打孔和弯脚自动化不够完善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包括主体结构、动力结构、变速结构、传送带结构、传动结构、打孔结构以及弯脚结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工作台以及电机箱,所述工作台以及电机箱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电机箱一侧表面与工作台一侧表面连接,所述动力结构包括电机、第一传动轴、第一皮带轮以及第二皮带轮,所述电机安装于电机箱内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电机旋转配合,所述第一皮带轮一侧表面与第一传动轴一侧表面连接,所述变速结构包括输入轴、变速箱、输出轴、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以及第二传动轴,所述输入轴设置于变速箱一侧表面,所述输入轴一侧表面与第二皮带轮一侧表面,所述输出轴设置于变速箱一侧表面,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输出轴旋转配合,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相互啮合,所述传送带结构包括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以及传送带本体,所述主动轮一侧表面与第二传动轴一侧表面连接,所述传送带本体分别与主动轮、第一从动轮以及第二从动轮旋转配合,所述传动结构包括第三皮带轮、第四皮带轮、第五皮带轮、第六皮带轮、第二皮带以及第三皮带,所述第三皮带轮一侧表面与主动轮一侧表面连接,所述第四皮带轮一侧表面与第一从动轮一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皮带分别与与第三皮带轮以及第四皮带轮旋转配合,所述第五皮带轮一侧表面与第二从动轮一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三皮带分别与第五皮带轮以及第四皮带轮旋转配合,所述打孔结构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一液压缸,第一伸缩杆、连接板以及打孔电机,所述第一安装座下表面与工作台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设置于第一安装座上表面,所述第一伸缩杆与第一液压缸滑动配合,所述连接板设置于第一伸缩杆下表面,所述打孔电机安装于连接板下表面,所述弯脚结构包括第二安装座、第二液压缸以及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安装座设置于工作台上表面,所述第二液压缸设置于第二安装座上表面,所述第二伸缩杆与第二液压缸滑动配合。优选地,所述主体结构还包括承载柱,若干所述承载柱上表面均与工作台下表面,其中,承载柱的数量为四个,承载柱主要通过下底面比较大且接触地面,承载整个装置的重量。优选地,所述动力结构还包括第一皮带,所述第一皮带分别与第一皮带轮以及第二皮带轮旋转配合,第一皮带配合将第一皮带轮的动力传递给第二皮带轮。优选地,所述第二传动轴与第二传动齿轮旋转配合,第二传动轴可以比较好的将第二传动齿轮的动力传递给主动轮。优选地,所述传送带结构还包括第三从动轮,所述第三从动轮与第二从动轮旋转配合,各个从带轮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传动传送带本体。优选地,所述传动结构还包括第四皮带,所述第四皮带分别与第五皮带轮以及第六皮带轮旋转配合,第四皮带配合第五皮带轮和第六皮带轮进行传动。优选地,所述打孔结构还包括钻头,所述钻头与打孔电机旋转配合,钻头和打孔电机配合进行旋转打孔。优选地,所述弯脚结构还包括压块,所述压块上表面与第二伸缩杆下表面连接,压块配合第二液压缸和第二伸缩杆进行弯脚。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电机,电机配合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将动力传递给输入轴,变速箱将电机的高速旋转变为低速旋转,通过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传递到主动轮电机配合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将动力传递给输入轴,变速箱将电机的高速旋转变为低速旋转,通过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传递到主动轮,通过各个带轮之间的传动,带动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以及第三从动轮旋转,即是传送带本体的运动,将半成品接线端子放在传送带本体上,然后第一液压缸配合第一伸缩杆可以将打孔电机降下来。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主动轮,通过各个带轮之间的传动,带动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以及第三从动轮旋转,即是传送带本体的运动。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液压缸配合第一伸缩杆可以将打孔电机降下来,然后通过打孔电机和钻头之间旋转配合,进行接线端子的打孔,第二液压缸配合第二伸缩杆和压块,可以通过挤压进行弯脚。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A-A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B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C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D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E处局部放大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00、主体结构;110、工作台;120、电机箱;130、承载柱;200、动力结构;210、电机;220、第一传动轴;230、第一皮带轮;240、第二皮带轮;250、第一皮带;300、变速结构;310、输入轴;320、变速箱;330、输出轴;340、第一传动齿轮;350、第二传动齿轮;360、第二传动轴;400、传送带结构;410、主动轮;420、第一从动轮;430、第二从动轮;440、传送带本体;450、第三从动轮;500、传动结构;510、第三皮带轮;520、第四皮带轮;530、第五皮带轮;540、第六皮带轮;600、打孔结构;610、第一安装座;620、第一液压缸;630、第一伸缩杆;640、连接板;650、打孔电机;660、钻头;700、弯脚结构;710、第二安装座;720、第二液压缸;730、第二伸缩杆;740、压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中”、“外”、“内”、“下”、“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包括主体结构(100)、动力结构(200)、变速结构(300)、传送带结构(400)、传动结构(500)、打孔结构(600)以及弯脚结构(7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100)包括工作台(110)以及电机箱(120),所述工作台(110)以及电机箱(120)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电机箱(120)一侧表面与工作台(11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动力结构(200)包括电机(210)、第一传动轴(220)、第一皮带轮(230)以及第二皮带轮(240),所述电机(210)安装于电机箱(120)内部,所述第一传动轴(220)与电机(210)旋转配合,所述第一皮带轮(230)一侧表面与第一传动轴(22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变速结构(300)包括输入轴(310)、变速箱(320)、输出轴(330)、第一传动齿轮(340)、第二传动齿轮(350)以及第二传动轴(360),所述输入轴(310)设置于变速箱(320)一侧表面,所述输入轴(310)一侧表面与第二皮带轮(240)一侧表面,所述输出轴(330)设置于变速箱(320)一侧表面,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40)与输出轴(330)旋转配合,所述第二传动齿轮(350)与第一传动齿轮(340)相互啮合,所述传送带结构(400)包括主动轮(410)、第一从动轮(420)、第二从动轮(430)以及传送带本体(440),所述主动轮(410)一侧表面与第二传动轴(36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传送带本体(440)分别与主动轮(410)、第一从动轮(420)以及第二从动轮(430)旋转配合,所述传动结构(500)包括第三皮带轮(510)、第四皮带轮(520)、第五皮带轮(530)、第六皮带轮(540)、第二皮带(550)以及第三皮带(560),所述第三皮带轮(510)一侧表面与主动轮(41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第四皮带轮(520)一侧表面与第一从动轮(42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皮带(550)分别与与第三皮带轮(510)以及第四皮带轮(520)旋转配合,所述第五皮带轮(530)一侧表面与第二从动轮(43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三皮带(560)分别与第五皮带轮(530)以及第四皮带轮(520)旋转配合,所述打孔结构(600)包括第一安装座(610)、第一液压缸(620),第一伸缩杆(630)、连接板(640)以及打孔电机(650),所述第一安装座(610)下表面与工作台(110)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620)设置于第一安装座(610)上表面,所述第一伸缩杆(630)与第一液压缸(620)滑动配合,所述连接板(640)设置于第一伸缩杆(630)下表面,所述打孔电机(650)安装于连接板(640)下表面,所述弯脚结构(700)包括第二安装座(710)、第二液压缸(720)以及第二伸缩杆(730),所述第二安装座(710)设置于工作台(110)上表面,所述第二液压缸(720)设置于第二安装座(710)上表面,所述第二伸缩杆(730)与第二液压缸(720)滑动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端子制造用自动化装置,包括主体结构(100)、动力结构(200)、变速结构(300)、传送带结构(400)、传动结构(500)、打孔结构(600)以及弯脚结构(7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100)包括工作台(110)以及电机箱(120),所述工作台(110)以及电机箱(120)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电机箱(120)一侧表面与工作台(11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动力结构(200)包括电机(210)、第一传动轴(220)、第一皮带轮(230)以及第二皮带轮(240),所述电机(210)安装于电机箱(120)内部,所述第一传动轴(220)与电机(210)旋转配合,所述第一皮带轮(230)一侧表面与第一传动轴(22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变速结构(300)包括输入轴(310)、变速箱(320)、输出轴(330)、第一传动齿轮(340)、第二传动齿轮(350)以及第二传动轴(360),所述输入轴(310)设置于变速箱(320)一侧表面,所述输入轴(310)一侧表面与第二皮带轮(240)一侧表面,所述输出轴(330)设置于变速箱(320)一侧表面,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40)与输出轴(330)旋转配合,所述第二传动齿轮(350)与第一传动齿轮(340)相互啮合,所述传送带结构(400)包括主动轮(410)、第一从动轮(420)、第二从动轮(430)以及传送带本体(440),所述主动轮(410)一侧表面与第二传动轴(36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传送带本体(440)分别与主动轮(410)、第一从动轮(420)以及第二从动轮(430)旋转配合,所述传动结构(500)包括第三皮带轮(510)、第四皮带轮(520)、第五皮带轮(530)、第六皮带轮(540)、第二皮带(550)以及第三皮带(560),所述第三皮带轮(510)一侧表面与主动轮(41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第四皮带轮(520)一侧表面与第一从动轮(42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皮带(550)分别与与第三皮带轮(510)以及第四皮带轮(520)旋转配合,所述第五皮带轮(530)一侧表面与第二从动轮(430)一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三皮带(560)分别与第五皮带轮(530)以及第四皮带轮(520)旋转配合,所述打孔结构(600)包括第一安装座(610)、第一液压缸(620),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慈建王武建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艾林维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