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48255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腔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晃机构,所述底座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防震机构,所述底座的内腔横向设置有移动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底座、防晃机构、壳体、防震机构、移动板、移动柱、支撑板、支架、自吸泵主体、滑槽、滑块、第二弹簧、凹槽、螺纹块、螺纹顶杆、轴承座和限位环的相互配合,达到了防护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固定底座防护性能差的问题,当自吸泵在使用中出现震动时,可以对其进行缓冲及减震,不会造成自吸泵内部元件出现松动的现象,不影响其使用效果,提高其使用寿命,方便人们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自吸泵
,具体为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泵是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泵通常可按工作原理分为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三类。自吸泵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固定底座,目前现有的固定底座,防护性能差,当自吸泵在使用中出现震动时,无法对其进行缓冲及减震,容易造成自吸泵内部元件出现松动的现象,影响其使用效果,降低其使用寿命,不方便人们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具备防护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固定底座防护性能差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腔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晃机构,所述底座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防震机构,所述底座的内腔横向设置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顶部贯穿至底座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自吸泵主体。优选的,所述防晃机构包括导杆,所述导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导套,所述导套的内侧与移动板的两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防震机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杆,所述缓冲杆的顶部贯穿至壳体的顶部并与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内侧与缓冲板的两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移动柱表面的顶部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支撑板的底部和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的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顶杆,所述螺纹顶杆的底部贯穿至底座的内腔并套接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底部与移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缓冲杆的表面套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顶部与壳体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底座、防晃机构、壳体、防震机构、移动板、移动柱、支撑板、支架、自吸泵主体、滑槽、滑块、第二弹簧、凹槽、螺纹块、螺纹顶杆、轴承座和限位环的相互配合,达到了防护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固定底座防护性能差的问题,当自吸泵在使用中出现震动时,可以对其进行缓冲及减震,不会造成自吸泵内部元件出现松动的现象,不影响其使用效果,提高其使用寿命,方便人们使用。2、本技术通过设置导杆和导套,对移动板在使用时起到了移动稳定的作用,解决了移动板在使用时出现摇晃的问题,通过设置滑槽和滑块,对缓冲板在使用时起到了防止移动偏移的作用,解决了缓冲板在使用时容易出现移动偏移的问题,通过设置螺纹顶杆和螺纹块,对移动板在使用时起到了便于调节抗震强度的作用,解决了移动板在使用时无法调节抗震强度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底座结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壳体结构剖面图。图中:1、底座;2、防晃机构;21、导杆;22、导套;3、壳体;4、防震机构;41、安装板;42、第一弹簧;43、缓冲板;44、缓冲杆;5、移动板;6、移动柱;7、支撑板;8、支架;9、自吸泵主体;10、滑槽;11、滑块;12、第二弹簧;13、凹槽;14、螺纹块;15、螺纹顶杆;16、轴承座;17、限位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3,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包括底座1,底座1内腔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晃机构2,底座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壳体3,壳体3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防震机构4,底座1的内腔横向设置有移动板5,移动板5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柱6,移动柱6的顶部贯穿至底座1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支撑板7,支撑板7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架8,支架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自吸泵主体9;防晃机构2包括导杆21,导杆21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导套22,导套22的内侧与移动板5的两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导杆21和导套22,对移动板5在使用时起到了移动稳定的作用,解决了移动板5在使用时出现摇晃的问题;防震机构4包括安装板41,安装板4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42,第一弹簧4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板43,缓冲板4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杆44,缓冲杆44的顶部贯穿至壳体3的顶部并与移动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滑槽10和滑块11,对缓冲板43在使用时起到了防止移动偏移的作用,解决了缓冲板43在使用时容易出现移动偏移的问题;壳体3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0,滑槽10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11,滑块11的内侧与缓冲板43的两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螺纹顶杆15和螺纹块14,对移动板5在使用时起到了便于调节抗震强度的作用,解决了移动板5在使用时无法调节抗震强度的问题;移动柱6表面的顶部套设有第二弹簧12,第二弹簧1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支撑板7的底部和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凹槽13,凹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内腔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晃机构(2),所述底座(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壳体(3),所述壳体(3)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防震机构(4),所述底座(1)的内腔横向设置有移动板(5),所述移动板(5)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柱(6),所述移动柱(6)的顶部贯穿至底座(1)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架(8),所述支架(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自吸泵主体(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内腔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晃机构(2),所述底座(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壳体(3),所述壳体(3)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防震机构(4),所述底座(1)的内腔横向设置有移动板(5),所述移动板(5)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柱(6),所述移动柱(6)的顶部贯穿至底座(1)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架(8),所述支架(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自吸泵主体(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晃机构(2)包括导杆(21),所述导杆(21)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导套(22),所述导套(22)的内侧与移动板(5)的两侧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吸泵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震机构(4)包括安装板(41),所述安装板(4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42),所述第一弹簧(4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板(43),所述缓冲板(4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杆(44),所述缓冲杆(44)的顶部贯穿至壳体(3)的顶部并与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美仁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渝成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