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4690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41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像素阵列、一第一驱动电路、一第二驱动电路、多条第一连接线、多条第二连接线以及多条讯号线。基板具有一正面、一背面与一侧面。侧面连接正面与背面。像素阵列配置于基板的正面。第一驱动电路在基板的正面电性连接像素阵列。第二驱动电路配置于基板的正面且电性连接像素阵列。第一连接线配置于基板的侧面且电性连接第一驱动电路。第二连接线配置于基板的侧面且电性连接第二驱动电路。讯号线配置于基板的背面。各讯号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线中对应的一条以及第二连接线中对应的一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屏幕尺寸的最大化,窄边框的显示面板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装置上。为了实现大尺寸显示装置,拼接多片显示面板的概念与应用也逐渐浮现。然而,多片显示面板拼接成一个大型显示装置时,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往往导致显示画面在相邻显示面板之间的交界处出现不连续性。阵列上栅极驱动(Gate-Driver-on-Array,GOA)电路是实现窄边框的技术之一。但是,采用此技术时,与其搭配的讯号线不论是线宽或线距都无法缩减至太小,否则会有过热与电阻电容延迟(RCdelay)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改善过热与电阻电容延迟的问题而提升窄边框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像素阵列、一第一驱动电路、一第二驱动电路、多条第一连接线、多条第二连接线以及多条讯号线。基板具有一正面、一背面与一侧面。侧面连接正面与背面。像素阵列配置于基板的正面。第一驱动电路在基板的正面电性连接像素阵列。第二驱动电路配置于基板的正面且电性连接像素阵列。第一连接线配置于基板的侧面且电性连接第一驱动电路。第二连接线配置于基板的侧面且电性连接第二驱动电路。讯号线配置于基板的背面。各讯号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线中对应的一条以及第二连接线中对应的一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路是栅极驱动电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路包括多个栅极驱动子电路。每一个栅极驱动子电路用以产生一栅极驱动讯号。每一个栅极驱动子电路包含一上拉控制电路、一上拉电路、一下拉控制电路以及一下拉电路。上拉控制电路用以接收一起始讯号。上拉电路耦接上拉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用以产生栅极驱动讯号。下拉控制电路耦接上拉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下拉电路耦接下拉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并耦接上拉电路的输入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下拉控制电路更用以接收一低频讯号,上拉电路更用以接收一高频讯号。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路包括一源极驱动电路与一时序控制电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源极驱动电路是覆晶薄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第一接垫,配置于基板的正面的边缘。第一连接线连接第一接垫。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第二接垫,配置于基板的正面的边缘。第二连接线连接第二接垫。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讯号线包括高频讯号线、低频讯号线与接地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讯号线更包括共用讯号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更包括一黑矩阵,配置于基板的正面。黑矩阵在正面的正投影覆盖讯号线在正面的正投影。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像素阵列在正面的正投影与讯号线在正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迭。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中,因为讯号线配置于基板的背面,可进一步提升窄边框的效果之外,还可提升显示效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前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后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显示装置在第一连接线的位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第二驱动电路的方块图。图5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第二驱动电路的方块图。图6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后视示意图。图7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前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显示装置110:基板112:正面114:背面116:侧面120:像素阵列130:第一驱动电路132:源极驱动电路132A:柔性电路板134:时序控制电路136:印刷电路板138:第三连接线140:第二驱动电路140A:栅极驱动子电路142:上拉控制电路144:上拉电路146:下拉控制电路148:下拉电路150:第一连接线160:第二连接线170、270:讯号线172:高频讯号线174:低频讯号线176:接地线180:黑矩阵272:共用讯号线P10:第一接垫P20:第二接垫S12:栅极驱动讯号ST:起始讯号LC:低频讯号HC:高频讯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后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与图2,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包括一基板110、一像素阵列120、一第一驱动电路130、一第二驱动电路140、多条第一连接线150、多条第二连接线160以及多条讯号线170。基板110具有一正面112、一背面114与一侧面116。换言之,正面112与背面114是基板110的相对的两个主表面,此外,环绕整个基板的外围的表面在此统称为侧面116,因此侧面116可以是一个曲面或是由多个平面和/或曲面构成。像素阵列120配置于基板110的正面112。第一驱动电路130在基板110的正面112电性连接像素阵列120。换言之,第一驱动电路130与像素阵列120的连接点是位于基板110的正面112上。第二驱动电路130配置于基板110的正面112且电性连接像素阵列120。讯号线170配置于基板110的背面114。图3是图1的显示装置在第一连接线的位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与图3,侧面116连接正面112与背面114。第一连接线150配置于基板110的侧面116且电性连接第一驱动电路130。第二连接线160配置于基板110的侧面116且电性连接第二驱动电路140。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路130例如延伸至基板110的正面112的边缘,而第一连接线150配置于基板110的侧面116且延伸至第一驱动电路130处并与其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150也可从基板110的侧面116延伸至基板110的正面112,进而覆盖第一驱动电路130延伸至基板110的正面112的边缘的部分。本专利技术并不对第一连接线150与第一驱动电路130的接触方式作限制,只要位于基板110的正面112的第一驱动电路130与位于基板110的侧面116的第一连接线150可互相接触即可。虽然在此并未以图示说明第二连接线160与第二驱动电路140的接触方式,但其接触方式可比照第一连接线150与第一驱动电路130的接触方式。请参照图2与图3,各讯号线170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条对应的第一连接线150以及一条对应的第二连接线160。在此所述的讯号线170并不局限为只有两端的单条线,也可以是具有至少两端的任何其他型态的讯号线170。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讯号线170例如延伸至基板110的背面114的边缘,而第一连接线150配置于基板110的侧面116且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基板,具有一正面、一背面与一侧面,其中该侧面连接该正面与该背面;/n一像素阵列,配置于该基板的该正面;/n一第一驱动电路,在该基板的该正面电性连接该像素阵列;/n一第二驱动电路,配置于该基板的该正面且电性连接该像素阵列;/n多条第一连接线,配置于该基板的该侧面且电性连接该第一驱动电路;/n多条第二连接线,配置于该基板的该侧面且电性连接该第二驱动电路;以及/n多条讯号线,配置于该基板的该背面,各该讯号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些第一连接线中对应的一条以及该些第二连接线中对应的一条。/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521 TW 109116866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正面、一背面与一侧面,其中该侧面连接该正面与该背面;
一像素阵列,配置于该基板的该正面;
一第一驱动电路,在该基板的该正面电性连接该像素阵列;
一第二驱动电路,配置于该基板的该正面且电性连接该像素阵列;
多条第一连接线,配置于该基板的该侧面且电性连接该第一驱动电路;
多条第二连接线,配置于该基板的该侧面且电性连接该第二驱动电路;以及
多条讯号线,配置于该基板的该背面,各该讯号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些第一连接线中对应的一条以及该些第二连接线中对应的一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驱动电路是栅极驱动电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驱动电路包括多个栅极驱动子电路,每一该栅极驱动子电路用以产生一栅极驱动讯号,每一该栅极驱动子电路包含:
一上拉控制电路,用以接收一起始讯号;
一上拉电路,耦接该上拉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用以产生该栅极驱动讯号;
一下拉控制电路,耦接该上拉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以及
一下拉电路,耦接该下拉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并耦接该上拉电路的输入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玫忆郭豫杰吴尚杰郑和宜张哲嘉陈宜瑢陈一帆邱郁勋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