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应江峰专利>正文

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4637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包括背靠背设置的面板和底板,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均竖向设置,所述面板设有至少一个长条形通孔,所述底板固定有至少一根水平设置的螺杆,所述螺杆一端与底板固定,所述螺杆的另一端穿过长条形通孔后配合有螺母,当螺母旋松时所述底板可相对于面板上下移动,当螺母旋紧时底板相对于面板的上下位置被固定,所述面板下端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底板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墙柱模板配置时板木利用率;浇筑前墙柱根部有方便于垃圾清理空间;节约了材料和人工;还具有铝模模块化拼装特点,操作流程和工艺更便捷简单,且成本低廉实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属于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过程支模体系中的

技术介绍
支模即建筑模板施工,其中一种为拆装式模板,即现配木模板,另一种为定型模板(铝材定型模板和钢材定型模板),这种模板系工厂生产的各种不同规格的模板板块,由卡具和支承系统进行安装。目前工程主体结构在支模时普遍采用木模拼装和铝模拼装二种方案,一、木模拼装时有以下问题:A、墙柱板的水平先是用实物直接垫于木模板底部,这方法起始只能先尽量控制水平误差在大约数值之内,要等到平板及梁模板固定好以后再等这墙柱的板墙整体拼装完成到加固时再做正确调整,存在后期很多情况下已多次调整后也无法正确到位,降低了工效,同时调整时各部位模板互相牵制,顾此失彼,质量不稳定,并且为了保证后续环节泥工堵漏效果,模板底部与楼板之间空隙只能留1cm-1.5cm,导致浇砼前墙柱根部的垃圾清理作业相当艰难,清理效果也不佳,还有梁底模板水平和墙柱水平没有同步完成,造成梁的两端上翘、下沉或因梁口衔接不严密而漏浆的通病,B、目前混泥土墙的厚度和柱子成型后的大小尺寸是以施工员在楼地面上弹好的墙柱边线为根据的,一种方法是在离楼地面3cm-4cm处用短钢筋头焊接在墙柱竖筋,上来提供固定模板位置点位,另一种是在弹好的墙柱边线上用冲击钻打眼后插短钢筋头来提供点位,两种方法提供的点位精确度是凭操作工人的工作经验来确定而极不稳定,至于打眼插筋方法稳定性也不够,C、现有建筑工程要广泛推行装配技术,虽然楼平板是先预制直接安置在固定支架上来作为第二次楼面表层现浇的底模,但还是没有减少已往铺木平板作底模这道工序,D、目前的支模体系,起始板材利用率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又反复拆、装造成板材严重损伤,降低了利用次数,二、铝模拼装时有以下问题:墙根部垃圾清理同以上木模拼装时一样艰难,清理效果也不佳,施用前构件在工厂结合图纸进行尺寸优化、生产、试装准备时间很长,如中途图纸需修改就很麻烦拖延工期,成本昂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过程支模体系中的一种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目的在于:把当前木支模体系墙柱模板尺寸规格多种多样简变为限定在仅有几种尺寸规格的模块构件,即,使原木模板散拼装工艺改进成模块拼装工艺;解决了当前木支模体系的墙柱模板配置方案板木利用率不足问题;解决了现木支模技术在施工流程中对墙柱模板的位置需多次调整,工效低的问题;解决了现支模方案浇筑前墙柱根部垃圾清理难问题;解决了现木支模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墙柱模板反复拆、装造成板木严重受损,板木利用次数不高的问题;解决了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楼平板应用叠合板预制构件工艺,现木支模方案叠合板下面一层楼平板的底模不可能全部取消,材料和人工浪费的问题。同时,木模块化具备了铝模块化的拼装特点,两者相比应用木支模的模块化施工方案操作流程和工艺更便捷简单且成本经济实惠。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包括背靠背设置的面板和底板,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均竖向设置,所述面板设有至少一个竖向延伸的长条形通孔,所述底板固定有至少一根水平设置的螺杆,所述螺杆一端与底板固定,所述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面板的长条形通孔后配合有螺母,当螺母旋松时所述底板可相对于面板上下移动,当螺母旋紧时底板相对于面板的上下位置被固定,所述面板下端设有使用时用于对面板固定并起到固定和支撑浇筑模块的固定结构,所述底板设有若干个用于将底板固定于方木上的第一通孔;提前用螺钉穿过第一通孔把底板和模块两侧方木即在两方木下端相面对的侧面固定一起,保证方木可以随着底板的移动调整一同移动调整。通过本技术可把当前木支模体系墙柱模板尺寸规格多种多样简变为限定在仅有几种尺寸规格的模块构件,即,使原木模板散拼装工艺改进成模块拼装工艺;解决了当前木支模体系的墙柱模板配置方案板木利用率不足问题;解决了现木支模技术在施工流程中对墙柱模板的位置需多次调整,工效低的问题;解决了现支模方案浇筑前墙柱根部垃圾清理难问题;解决了现木支模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墙柱模板反复拆、装造成板木严重受损,板木利用次数不高的问题;解决了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楼平板应用叠合板预制构件工艺,现木支模方案叠合板下面一层楼平板底模不可能全部取消,材料和人工浪费的问题。同时,木模块化具备了铝模块化的拼装特点,两者相比应用木支模的模块化施工方案操作流程和工艺更便捷简单且成本经济实惠。作为优选,所述底板固定有两根水平设置的螺杆,所述两根螺杆上下间隔且均穿过面板的长条形通孔后分别与螺母配合;上述螺杆设置两根,以便于增加面板与底板之间的固定力,避免底板与面板之间因固定力不足而产生相互晃动和滑动。作为优选,所述面板设有两个长条形通孔,所述两个长条形通孔上下间隔设置,因两通孔之间的连接,使面板内部结构更稳定,也增加了底板与面板之间的接触面。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下端设有用于支撑方木的第一水平折板;通过上述第一水平折板的设置,以便于对方木进行支撑,可以加强对方木的支撑平稳性,也保证了使用时底板的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水平折板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方木的第二通孔;上述第二通孔用于供螺钉穿过与方木连接,从而将方木固定在第一水平折板上,限制方木的水平移动。作为优选,所述面板的两个侧边与所述底板的两个侧边对齐;上述面板和底板的侧边对齐,以保证侧边的平整性,从而保证和方木固定一起好后,面板、底板、方木和模板都接触的侧面是在一个平面。作为优选,所述面板的一个侧边或两个侧边突出于所述底板相邻的侧边;上述面板的一个侧边或两个侧边均可以突出于底板的侧边,降低工件的制造要求,增加零部件的适用性。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孔为沉孔;第一通孔设置为沉孔后,使得螺钉可以完全进入第一通孔内,避免螺钉帽突出于底板表面,而导致底板和面板两者固定时,无法紧贴,以致相互间产生的磨擦力不足以支持面板和底板之间稳定。作为优选,所述面板相背于底板的表面设有竖向加强筋条;上述加强筋条的设置,以便于增加面板竖直状态下的竖直强度,从而加强对底板和方木的支撑强度,避免面板发生弯曲而影响支模效果。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结构为形成在所述面板下端的第二水平折板,所述第二水平折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通过上述第二水平折板的设置,以便于对面板进行水平支撑,可以加强面板在支撑底板时的支撑平稳性,且保证底板支撑方木的平稳性,上述第三通孔用于供螺钉穿过与指定底座连接,从而通过第二水平折板将面板固定在指定位置上,控制了模块下端前后、左右的位置。本技术的实施应用具备有使现木支模体系中墙柱模板的散拼装技术简变成模块化拼装的条件,具体有益效果表现在:提高了墙柱模板配置时板木利用率;墙柱模块的位置可以一次性调整到位,提高了工效;浇筑前墙柱根部有方便于垃圾清理空间,提升了质量;避免了施工过程原木支模技术模板反复拆、拼装,增加了板木利用次数;节省了工程主体楼平板应用预制构件叠合板技术,在主体施工时原木支模方案中铺设在叠合板下面的楼板底模,节约了材料和人工;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靠背设置的面板(1)和底板(2),所述面板(1)和所述底板(2)均竖向设置,所述面板(1)设有至少一个竖向延伸的长条形通孔(11),所述底板(2)固定有至少一根水平设置的螺杆(21),所述螺杆(21)一端与底板(2)固定,所述螺杆(2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面板(1)的长条形通孔(11)后配合有螺母(211),当螺母(211)旋松时所述底板(2)可相对于面板(1)上下移动,当螺母(211)旋紧时底板(2)相对于面板(1)的上下位置被固定,所述面板(1)下端设有用于对面板(1)固定并起到固定和支撑浇筑模块的固定结构,所述底板(2)设有若干个用于将底板(2)固定于方木上的第一通孔(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靠背设置的面板(1)和底板(2),所述面板(1)和所述底板(2)均竖向设置,所述面板(1)设有至少一个竖向延伸的长条形通孔(11),所述底板(2)固定有至少一根水平设置的螺杆(21),所述螺杆(21)一端与底板(2)固定,所述螺杆(2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面板(1)的长条形通孔(11)后配合有螺母(211),当螺母(211)旋松时所述底板(2)可相对于面板(1)上下移动,当螺母(211)旋紧时底板(2)相对于面板(1)的上下位置被固定,所述面板(1)下端设有用于对面板(1)固定并起到固定和支撑浇筑模块的固定结构,所述底板(2)设有若干个用于将底板(2)固定于方木上的第一通孔(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固定有两根水平设置的螺杆(21),所述两根螺杆(21)上下间隔且均穿过面板(1)的长条形通孔(11)后分别与螺母(211)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设有两个长条形通孔(11),所述两个长条形通孔(11)上下间隔设置,所述两根螺杆(21)分别与两个长条形通孔(11)配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江峰
申请(专利权)人:应江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