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间的连接节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4551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40
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间的连接节点结构,包括沿水平向拼接的模块结构和模块连接板;模块结构包括上模块和下模块;上模块包括上层立柱、上层底横梁、上层底纵梁和底部梁柱节点;下模块包括下层立柱、下层顶横梁、下层顶纵梁和顶部梁柱节点;底部梁柱节点包括下连接短柱、第一水平隔板、短柱底连接板、第一纵侧板、顶板和第一内侧板;顶部梁柱节点包括上连接短柱、第二水平隔板、短柱顶连接板、第二纵侧板、底板和第二内侧板;模块连接板连在多个模块结构的短柱顶连接板与短柱底连接板之间,模块连接板的顶部间隔设置有上定位锥;模块连接板的底部间隔设置有下定位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的模块安装过程中损耗较大和模块组装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间的连接节点结构
本技术属于钢结构建筑模块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间的连接节点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理念的改变,装配式建筑因其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特性,逐步成熟并规模化应用。钢结构建筑模块作为一种高端装配式建筑产品,具有高度集成、快速建造、可拆移周转和可延伸扩展等特性;另外,钢结构建筑模块也体现了工业化绿色建造的优势,逐渐在旅游地产、公寓宿舍、商务公建、扩建改建等特定功能需求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而工厂建造集成技术作为钢结构模块建筑,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重要角色,钢结构建筑模块具有全专业设计集成、单元或部品部件功能集成、新材料新技术应用集成和工厂一体化预制集成等优点。但因目前钢结构建筑上模块与下模块连接方式结构复杂,构造样式多样,模块组合过程中需要辅以螺栓与焊接,安装过程中需先破坏室内装修,待安装完后,再进行修补,同时在吊装过程,需人工对模块位置定位,严重影响模块组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间的连接节点结构,要解决传统的模块安装过程中损耗较大和模块组装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间的连接节点结构,包括有多个沿水平向拼接的模块结构和模块连接板;所述模块结构包括有上模块和下模块;所述上模块包括有上层立柱、上层底横梁、上层底纵梁和底部梁柱节点;所述下模块包括有下层立柱、下层顶横梁、下层顶纵梁和顶部梁柱节点;所述底部梁柱节点包括有下连接短柱、第一水平隔板、短柱底连接板、第一纵侧板、顶板和第一内侧板;所述下连接短柱设置在上层立柱的底部,并且下连接短柱的水平切面与上层立柱的水平切面相适应;所述短柱底连接板连接在下连接短柱的底部,并且短柱底连接板靠近上层底横梁一侧的端部超出下连接短柱对应一侧的侧面;在短柱底连接板上、对应下连接短柱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穿孔;在短柱底连接板上、超出下连接短柱的部位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水平隔板连接在下连接短柱与上层立柱之间;所述第一纵侧板连接在短柱底连接板超出下连接短柱部位的端部,并且第一纵侧板的底端与短柱底连接板的底面平齐;所述顶板连接在第一纵侧板的顶部与第一水平隔板之间;所述第一内侧板沿着短柱底连接板的内侧边设置,第一内侧板的顶边与顶板连接,第一内侧板的两条竖边分别与下连接短柱、第一纵侧板连接;所述上层底横梁的端部与第一纵侧板连接;所述上层底纵梁与下连接短柱焊接连接;所述顶部梁柱节点包括有上连接短柱、第二水平隔板、短柱顶连接板、第二纵侧板、底板和第二内侧板;所述上连接短柱设置在下层立柱的顶部,并且上连接短柱的水平切面与下层立柱的水平切面相适应;所述短柱顶连接板连接在上连接短柱的顶部,并且短柱顶连接板靠近下层顶横梁一侧的端部超出上连接短柱对应一侧的侧面;在短柱顶连接板上、对应上连接短柱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穿孔;在短柱顶连接板上、超出上连接短柱的部位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水平隔板连接在上连接短柱与下层立柱之间;所述第二纵侧板连接在短柱顶连接板超出上连接短柱部位的端部,并且第二纵侧板的顶端与短柱顶连接板的顶面平齐;所述底板连接在第二纵侧板的底部与第二水平隔板之间;所述第二内侧板沿着短柱顶连接板的内侧边设置,第二内侧板的底边与底板连接,第二内侧板的两条竖边分别与上连接短柱、第二纵侧板连接;所述下层顶横梁的端部与第二纵侧板连接;所述下层顶纵梁与上连接短柱焊接连接;所述模块连接板连接在多个模块结构的短柱顶连接板与短柱底连接板之间,在模块连接板的顶部间隔设置有上定位锥;所述上定位锥与第一穿孔对应设置,且穿设在第一穿孔中;在模块连接板的底部间隔设置有下定位锥;所述下定位锥与第二穿孔对应设置,且穿设在第二穿孔中;所述模块连接板上间隔开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对应设置;所述模块连接板与多个模块结构之间通过穿设在对应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中的连接螺栓连接。优选的,所述模块结构有两个或者有三个或者有四个;当模块结构有两个时,两个模块结构呈一字形或者呈L形布置;当模块结构有三个时,三个模块结构呈T形布置;当模块结构有四个时,四个模块结构呈田字形布置。优选的,所述短柱底连接板靠近上层底横梁一侧的端部超出上层立柱对应一侧侧面的长度为180~220mm;所述短柱顶连接板靠近下层顶横梁一侧的端部超出下层立柱对应一侧侧面的长度为180~220mm。优选的,所述模块连接板的侧边超出短柱顶连接板对应一侧的侧边,超出部位的长度为20~40mm;所述模块连接板的侧边超出短柱底连接板对应一侧的侧边,超出部位的长度为20~40mm。优选的,所述第一纵侧板的高度为148mm或者为198mm或者为248mm或者为298mm或者为348mm,第一纵侧板的宽度不小于上层底横梁的宽度;所述第二纵侧板的高度为148mm或者为198mm或者为248mm或者为298mm或者为348mm,第二纵侧板的宽度不小于下层顶横梁的宽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1、传统集装箱房屋建造方式存在施工工期长、现场生产工人需求数量多、物料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本技术中的底部梁柱节点与上层立柱、上层底横梁、上层底纵梁的连接,顶部梁柱节点与下层立柱、下层顶横梁、下层顶纵梁的连接均可在工厂进行预制,节约了工人需求数量,解决了现场施工造成的物料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2、本技术中模块连接板的上部设置上定位锥,模块连接板的下部设置下定位锥,上下定位锥用于上模块和下模块的定位作用;其中,上定位锥的直径大于下定位锥的直径,保证上模块通过底部梁柱节点和下模块的顶部梁柱节点的拼接过程不易产生错动,能够有效降低施工现场的拼接误差。3、本技术中下连接短柱、短柱底连接板、顶板、第一纵侧板以及第一内侧板共同围合成上模块底部的操作槽;短柱顶连接板、第二纵侧板、底板、第二内侧板以及上连接短柱共同围合成下模块顶部的操作槽;操作槽的槽口面向墙外一侧,并且不贯穿至第一内侧板、第二内侧板,以便保持连接节点的整体性,增加受力均衡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连接节点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连接节点结构的竖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的模块连接板位于上模块与下模块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模块连接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模块连接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顶部梁柱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底部梁柱节点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模块连接板、2-上模块、2.1-上层立柱、2.2-上层底横梁、2.3-上层底纵梁、2.4-短柱底连接板、2.5-第一纵侧板、2.6-顶板、2.7-第一内侧板、2.8-下连接短柱、2.9-第一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间的连接节点结构,包括有多个沿水平向拼接的模块结构和模块连接板(1);所述模块结构包括有上模块(2)和下模块(3);所述上模块(2)包括有上层立柱(2.1)、上层底横梁(2.2)、上层底纵梁(2.3)和底部梁柱节点;所述下模块(3)包括有下层立柱(3.1)、下层顶横梁(3.2)、下层顶纵梁(3.3)和顶部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n所述底部梁柱节点包括有下连接短柱(2.8)、第一水平隔板(2.9)、短柱底连接板(2.4)、第一纵侧板(2.5)、顶板(2.6)和第一内侧板(2.7);所述下连接短柱(2.8)设置在上层立柱(2.1)的底部,并且下连接短柱(2.8)的水平切面与上层立柱(2.1)的水平切面相适应;所述短柱底连接板(2.4)连接在下连接短柱(2.8)的底部,并且短柱底连接板(2.4)靠近上层底横梁(2.2)一侧的端部超出下连接短柱(2.8)对应一侧的侧面;在短柱底连接板(2.4)上、对应下连接短柱(2.8)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穿孔(4);在短柱底连接板(2.4)上、超出下连接短柱(2.8)的部位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5);所述第一水平隔板(2.9)连接在下连接短柱(2.8)与上层立柱(2.1)之间;所述第一纵侧板(2.5)连接在短柱底连接板(2.4)超出下连接短柱(2.8)部位的端部,并且第一纵侧板(2.5)的底端与短柱底连接板(2.4)的底面平齐;所述顶板(2.6)连接在第一纵侧板(2.5)的顶部与第一水平隔板(2.9)之间;所述第一内侧板(2.7)沿着短柱底连接板(2.4)的内侧边设置,第一内侧板(2.7)的顶边与顶板(2.6)连接,第一内侧板(2.7)的两条竖边分别与下连接短柱(2.8)、第一纵侧板(2.5)连接;所述上层底横梁(2.2)的端部与第一纵侧板(2.5)连接;所述上层底纵梁(2.3)与下连接短柱(2.8)焊接连接;/n所述顶部梁柱节点包括有上连接短柱(3.8)、第二水平隔板(3.9)、短柱顶连接板(3.4)、第二纵侧板(3.5)、底板(3.6)和第二内侧板(3.7);所述上连接短柱(3.8)设置在下层立柱(3.1)的顶部,并且上连接短柱(3.8)的水平切面与下层立柱(3.1)的水平切面相适应;所述短柱顶连接板(3.4)连接在上连接短柱(3.8)的顶部,并且短柱顶连接板(3.4)靠近下层顶横梁(3.2)一侧的端部超出上连接短柱(3.8)对应一侧的侧面;在短柱顶连接板(3.4)上、对应上连接短柱(3.8)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穿孔(6);在短柱顶连接板(3.4)上、超出上连接短柱(3.8)的部位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7);所述第二水平隔板(3.9)连接在上连接短柱(3.8)与下层立柱(3.1)之间;所述第二纵侧板(3.5)连接在短柱顶连接板(3.4)超出上连接短柱(3.8)部位的端部,并且第二纵侧板(3.5)的顶端与短柱顶连接板(3.4)的顶面平齐;所述底板(3.6)连接在第二纵侧板(3.5)的底部与第二水平隔板(3.9)之间;所述第二内侧板(3.7)沿着短柱顶连接板(3.4)的内侧边设置,第二内侧板(3.7)的底边与底板(3.6)连接,第二内侧板(3.7)的两条竖边分别与上连接短柱(3.8)、第二纵侧板(3.5)连接;所述下层顶横梁(3.2)的端部与第二纵侧板(3.5)连接;所述下层顶纵梁(3.3)与上连接短柱(3.8)焊接连接;/n所述模块连接板(1)连接在多个模块结构的短柱顶连接板(3.4)与短柱底连接板(2.4)之间,在模块连接板(1)的顶部间隔设置有上定位锥(8);所述上定位锥(8)与第一穿孔(4)对应设置,且穿设在第一穿孔(4)中;在模块连接板(1)的底部间隔设置有下定位锥(9);所述下定位锥(9)与第二穿孔(6)对应设置,且穿设在第二穿孔(6)中;所述模块连接板(1)上间隔开设有第三连接孔(10);所述第三连接孔(10)与第一连接孔(5)和第二连接孔(7)对应设置;所述模块连接板(1)与多个模块结构之间通过穿设在对应的第一连接孔(5)、第二连接孔(7)和第三连接孔(10)中的连接螺栓(1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间的连接节点结构,包括有多个沿水平向拼接的模块结构和模块连接板(1);所述模块结构包括有上模块(2)和下模块(3);所述上模块(2)包括有上层立柱(2.1)、上层底横梁(2.2)、上层底纵梁(2.3)和底部梁柱节点;所述下模块(3)包括有下层立柱(3.1)、下层顶横梁(3.2)、下层顶纵梁(3.3)和顶部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梁柱节点包括有下连接短柱(2.8)、第一水平隔板(2.9)、短柱底连接板(2.4)、第一纵侧板(2.5)、顶板(2.6)和第一内侧板(2.7);所述下连接短柱(2.8)设置在上层立柱(2.1)的底部,并且下连接短柱(2.8)的水平切面与上层立柱(2.1)的水平切面相适应;所述短柱底连接板(2.4)连接在下连接短柱(2.8)的底部,并且短柱底连接板(2.4)靠近上层底横梁(2.2)一侧的端部超出下连接短柱(2.8)对应一侧的侧面;在短柱底连接板(2.4)上、对应下连接短柱(2.8)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穿孔(4);在短柱底连接板(2.4)上、超出下连接短柱(2.8)的部位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5);所述第一水平隔板(2.9)连接在下连接短柱(2.8)与上层立柱(2.1)之间;所述第一纵侧板(2.5)连接在短柱底连接板(2.4)超出下连接短柱(2.8)部位的端部,并且第一纵侧板(2.5)的底端与短柱底连接板(2.4)的底面平齐;所述顶板(2.6)连接在第一纵侧板(2.5)的顶部与第一水平隔板(2.9)之间;所述第一内侧板(2.7)沿着短柱底连接板(2.4)的内侧边设置,第一内侧板(2.7)的顶边与顶板(2.6)连接,第一内侧板(2.7)的两条竖边分别与下连接短柱(2.8)、第一纵侧板(2.5)连接;所述上层底横梁(2.2)的端部与第一纵侧板(2.5)连接;所述上层底纵梁(2.3)与下连接短柱(2.8)焊接连接;
所述顶部梁柱节点包括有上连接短柱(3.8)、第二水平隔板(3.9)、短柱顶连接板(3.4)、第二纵侧板(3.5)、底板(3.6)和第二内侧板(3.7);所述上连接短柱(3.8)设置在下层立柱(3.1)的顶部,并且上连接短柱(3.8)的水平切面与下层立柱(3.1)的水平切面相适应;所述短柱顶连接板(3.4)连接在上连接短柱(3.8)的顶部,并且短柱顶连接板(3.4)靠近下层顶横梁(3.2)一侧的端部超出上连接短柱(3.8)对应一侧的侧面;在短柱顶连接板(3.4)上、对应上连接短柱(3.8)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穿孔(6);在短柱顶连接板(3.4)上、超出上连接短柱(3.8)的部位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7);所述第二水平隔板(3.9)连接在上连接短柱(3.8)与下层立柱(3.1)之间;所述第二纵侧板(3.5)连接在短柱顶连接板(3.4)超出上连接短柱(3.8)部位的端部,并且第二纵侧板(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闯钮程张庆昱张平平赵长祜孙溪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集成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