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捞渣机的耙体向前推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4463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捞渣机的耙体向前推送机构,有推送机构和可上下移动的耙体结构设置在可水平移动的主机箱上,并且推送机构和耙体结构两者之间通过门架结构进行连接,其中推送结构在主机箱的控制下可带动门架结构进行翻转,而耙体结构随着门架结构进行翻转,进而而将耙斗向前推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推送机构的工作状态不会影响捞渣机本身的移动定位,各部件配合优良,使得捞渣机在水平移动,耙体的竖直移动以及耙斗向前推送的动作配合顺利,具有机械化、自动化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捞渣机的耙体向前推送机构
本技术属于捞渣机设备领域,涉及一种捞渣机的耙体向前推送机构。
技术介绍
我国水电站数量大约6万多座,其中大多数采用的是引水式水渠,在渠道的末端安装有拦污栅,用于过滤树枝、树叶、杂草、塑料等,有些水电站已安装回转式清污机、抓斗式清污机,或其它类型的清污机,还有很多水电站仍然靠人工不定期去清污。在人工捞渣过程中,需要双手把住捞渣耙的耙杆,然后双手配合进行动作,向前推送耙斗的同时放松耙杆将耙斗下放,然后耙斗自然回落并卡在排污栅中,再拉动耙杆使得耙斗沿着排污栅向上将污物捞起。而市场上现有的清污机用于代替人工,一般采用AC380/220V交流电源,钢构机械设备,加上回转电机和传送电机,因为比较重,一千至几千公斤,采用零部件到现场焊接组装。无论是哪种清污机或捞渣机,目的都是代替人工,减少人工工作量,及时清理杂物防止水渠被堵塞。也避免了发生人身危险,过去确实有人工捞渣时,人掉入水中的事故发生。而使用效果佳的捞渣机均采用模拟人工捞渣动作进行,以适应耙斗与拦污栅的作用状态,而有部分捞渣机调试不佳,容易出现耙体与拦污栅的碰撞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捞渣机的耙体推送机构,以模拟人工下耙时,向前推送的动作,以解决垂直下耙而导致耙体与拦污栅的碰撞的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捞渣机的耙体向前推送机构,有推送机构和可上下移动的耙体结构设置在可水平移动的主机箱上,并且推送机构和耙体结构两者之间通过门架结构进行连接,其中推送结构在主机箱的控制下可带动门架结构进行翻转,而耙体结构随着门架结构进行翻转,进而而将耙斗向前推送。具体的,所述门架结构由一根实心横杆以及第一立管和第二立管组成。进一步,所述第一立管和第二立管末端均通过铰接连接件连接在主机箱前方的机箱横梁上。具体的,所述的耙体结构由第一耙杆、第二耙杆以及耙斗组成,并且第一耙杆通过并穿出所述的第一立管,而第二耙杆通过并穿出所述的第二立管,并通过固定在主机箱上的电动收卷器牵引与耙斗固定连接的钢丝绳,进而实现耙体结构上下移动。优选的,所述推送机构采用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壳体端通过铰接件固定连接在后部的机箱横梁中点处,而电动推杆的输出端通过铰接件固定连接在门架结构的横杆的中点处。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的推送机构模拟了人工捞渣过程中,投下耙杆的动作,使得捞渣机工作流畅,并且采用自动化机械设备,节约了人工成本;(2)本技术的推送机构的工作状态不会影响捞渣机本身的移动定位,各部件配合优良,使得捞渣机在水平移动,耙体的竖直移动以及耙斗向前推送的动作配合顺利,具有机械化、自动化有益效果;(3)本技术中的门架结构作为过渡连接件,具有改进和优化设备的积极效果,并且使得设备运转流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捞渣机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推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主机箱,2-机箱横梁,3-推送机构,4-第一转轴,5-第二转轴,6-电动收卷器,7-门架结构,71-第一立管,72-横杆,73-第二立管,8-钢丝绳,9-耙体结构,91-耙斗,92-第一耙杆,93-第二耙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捞渣机的耙体向前推送机构,其中捞渣机包括主机箱1、轨道架、耙体结构9以及推送机构3,所述的主机箱1设置在轨道架上,并且可沿着轨道架进行水平移动,而推送机构3设置在主机箱1上,并且通过主机箱1供电控制,所述的耙体结构9也设置在主机箱1上,并且可根据主机箱1的供电控制进行上下垂直移动,并且推送机构3可推动耙体结构向前进行翻转动作。实现主机箱水平移动和主机箱的供电工作作用均不是本技术设计重点,因此其实现方式和结构就不在此进行描述,重点描述体结构9和推送机构3,以及门架结构7,他们的结构和连接关系,以不影响耙体结构9上下垂直移动的前提下,实现耙体结构向前进行翻转动作。如图2所示,所述主机箱1的顶部前后各具有一个机箱横梁2,其中后部的机箱横梁2中心连接推送机构3,而其前方的机箱横梁上铰接连接可转动的门架结构7,而门架结构7与耙体结构9套管连接,所述的推送机构3连接门架结构7,并在推力作用下,影响门架结构7的翻转,进而带动耙体结构9翻转。进一步说明具体上述各部件的结构特征:所述门架结构7由两根空心立管和一根实心横杆72组成,如图2所述,其中立管分别为第一立管71和第二立管73,并且实心横杆72不会封堵或者阻碍这两根空心立管的开口。所述第一立管71和第二立管73末端侧壁均设置有铰接连接件,用作实现门架结构7可翻转的结构特征,具体是第一立管71通过第一转轴4作为铰接连接件而连接在前方的机箱横梁一端,而第二立管73通过第二转轴5作为铰接连接件而连接在前方的机箱横梁另一端。所述的耙体结构9由第一耙杆92、第二耙杆93以及耙斗91组成,并且第一耙杆92通过并穿出所述的第一立管71,而第二耙杆93通过并穿出所述的第二立管73,从而实现耙体结构9与门架结构7的连接关系,而耙体结构9实现上下垂直移动的部件是电动收卷器6和钢丝绳8,其中钢丝绳8一端固定连接在耙斗91的尖端处,而钢丝绳的另一端与电动收卷器6连接,其中电动收卷器6通过主机箱1进行供电控制,并通过电动收卷器6的作用将钢丝绳8收短或者放长,进而带动第一耙杆92和第二耙杆93在门架结构7内进行上下移动。所述推送机构3优选采用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壳体端通过铰接件固定连接在后部的机箱横梁2中点处,而电动推杆的输出端通过铰接件固定连接在门架结构的横杆72的中点处,并可通过电动推杆伸缩作用,带动门架结构7翻转,进而带动耙体结构9进行翻转,所述推送机构3通过主机箱进行控制作用,以拉动门架结构7向其靠近,进而使得耙体向前翻转。本技术在使用时,需要将主机箱1水平移动至指定位置,然后通过推送机构3拉动门架结构7向其靠近,门架结构7就以第一转轴4和第二转轴5为支点向后翻动,同时耙体结构9随着门架结构7一起向后翻动,此时耙斗就向前被推送出去;紧接着通过电动收卷器释放钢丝绳,使耙体结构9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至拦污栅下部,同时耙体结构9摆动回竖直状态,并且耙斗的耙齿插入拦污栅,然后在通过电动收卷器收紧钢丝绳8,使得耙体结构9提升,进而将污物带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捞渣机的耙体向前推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有推送机构(3)和可上下移动的耙体结构(9)设置在可水平移动的主机箱(1)上,并且推送机构(3)和耙体结构(9)两者之间通过门架结构(7)进行连接,其中推送结构在主机箱(1)的控制下可带动门架结构(7)进行翻转,而耙体结构(9)随着门架结构(7)进行翻转,进而而将耙斗(91)向前推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捞渣机的耙体向前推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有推送机构(3)和可上下移动的耙体结构(9)设置在可水平移动的主机箱(1)上,并且推送机构(3)和耙体结构(9)两者之间通过门架结构(7)进行连接,其中推送结构在主机箱(1)的控制下可带动门架结构(7)进行翻转,而耙体结构(9)随着门架结构(7)进行翻转,进而而将耙斗(91)向前推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捞渣机的耙体向前推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架结构(7)由一根实心横杆(72)以及第一立管(71)和第二立管(73)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捞渣机的耙体向前推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管(71)和第二立管(73)末端均通过铰接连接件连接在主机箱(1)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伟邱永俊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斯特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