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渗液收集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2080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引流渗液收集器,涉及医疗用品领域,提供一种适用于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多管引流的引流渗液收集器。引流渗液收集器包括贴片、渗液框、框盖和接头;贴片上具有贴片渗液口;渗液框包括渗液框柔性部和渗液框硬质部,渗液框环绕贴片渗液口设置,渗液框柔性部与贴片连接;框盖上设置有引流管口,框盖与渗液框硬质部可拆卸连接;渗液框内形成环绕贴片渗液口和引流管口的渗液容纳槽;接头与渗液框硬质部连接并与渗液容纳槽连通。使用时,将引流渗液收集器套在各引流管上,贴片贴在人体上,然后将渗液袋与接头连接。由于病人常采用半卧姿态,体液从引流管置入处渗出后,通过贴片渗液口流入渗液容纳槽,再流入渗液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引流渗液收集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管引流渗液收集的引流渗液收集器。
技术介绍
急性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后,常在胰腺周围放置多根引流管经腹壁引出,以充分引流胰周和腹膜后渗液、脓液及坏死组织等,减少腹腔脏器的继续损害及毒素等的吸收。胰腺横向位于人体内,分为胰头、胰体和胰尾,引流时胰头、胰体和胰尾处均有引流管,有时在腹腔的其他临近胰腺部位也有引流管。上述多管引流治疗胰腺炎的方式在《外科学》胰腺疾病章节和《浙江医学》2017年第39卷第14期“浙江省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专家共识”等文献中均有记载。放置引流管后,大多数液体从引流管引流出。但由于手术创口大,范围广,及腹腔灌洗治疗等原因,在手术切口及引流管周围常常会有液体渗出;甚至有时为了充分引流会直接放置“烟卷”引流管引流。渗出液常常流出浸渍患者腹部及腰部皮肤,造成皮肤红肿热痛甚至大片破皮损害,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增加医生换药次数,增加治疗费用。还会造成病床、床单和病人衣物浸湿,影响患者舒适度,增加护理工作量。ZL201920281553.7公开了一种引流装置,该装置贴在人体上并环绕引流管,能够接住引流管置入人体处渗出的体液。但该引流装置只适用于单根引流管的情况,对于类似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的多管引流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多管引流的引流渗液收集器。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引流渗液收集器包括贴片、渗液框、框盖和接头;贴片上具有贴片渗液口;渗液框包括渗液框柔性部和渗液框硬质部,渗液框环绕贴片渗液口设置,渗液框柔性部与贴片连接;框盖上设置有引流管口,框盖与渗液框硬质部可拆卸连接;渗液框内形成环绕贴片渗液口和引流管口的渗液容纳槽;接头与渗液框硬质部连接并与渗液容纳槽连通。进一步的是:渗液框柔性部一端大一端小,渗液框柔性部的小端与贴片连接,渗液框柔性部的大端与渗液框硬质部连接。进一步的是:引流管口内具有可裁剪的引流管口封闭片。进一步的是:框盖上连接有密封垫,框盖与渗液框硬质部扣合,密封垫与渗液框硬质部贴合实现密封进一步的是:贴片、渗液框、框盖、贴片渗液口的形状均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且方向相同,引流管口的形状为长方形或十字形且方向与框盖方向相同,接头的数量为两个,一个接头与渗液框硬质部的一个长边连接,另一个接头与渗液框硬质部的一个宽边连接。进一步的是:渗液框与接头的连接处向外凸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如图3至图5所示,将引流渗液收集器套在各引流管上,引流管从贴片渗液口和引流管口通过,接头朝向下方。沿引流管移动引流渗液收集器至人体处并将贴片贴在人体上。然后将渗液袋与接头连接。由于病人常采用半卧姿态,体液从引流管置入处渗出后,通过贴片渗液口流入渗液容纳槽,再流入渗液袋。可见,本技术能够将引流管置入处渗出的体液进行收集,避免体液污染病床、床单和病人衣物,也可避免体液长期附着在人体皮肤上,减轻对皮肤的损伤。2、虽然引流管口与引流管间未密封,但由于渗液容纳槽低于引流管口,而病人不会俯身,渗液不易从引流管口流出,本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3、渗液容纳槽内体液排出后,打开框盖,由于框体是敞开的,可进行引流管置入处换药,擦拭病人皮肤等操作,因此本技术并不明显影响对引流管置入处及其周边的护理。打开框盖,还可清洁渗液框和框盖,利于保证清洁。附图说明图1是引流渗液收集器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手术切口横向时引流渗液收集器使用状态主视图;图4是手术切口横向时引流渗液收集器使用状态侧视图;图5是手术切口竖向时引流渗液收集器使用状态主视图;图中标记为:贴片1、贴片渗液口11、渗液框2、渗液框柔性部21、渗液框硬质部22、框盖3、引流管口31、引流管口封闭片32、扣合结构33、密封垫34、裁剪口35、接头4、渗液容纳槽5、渗液袋6、封闭盖7、引流管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引流渗液收集器包括贴片1、渗液框2、框盖3和接头4;贴片1上具有贴片渗液口11;渗液框2包括渗液框柔性部21和渗液框硬质部22,渗液框2环绕贴片渗液口11设置,渗液框柔性部21与贴片1连接;框盖3上设置有引流管口31,框盖3与渗液框硬质部22可拆卸连接;渗液框2内形成环绕贴片渗液口11和引流管口31的渗液容纳槽5;接头4与渗液框硬质部22连接并与渗液容纳槽5连通。如3至图5所示,将引流渗液收集器套在各引流管8上,引流管8从贴片渗液口11和引流管口31通过,接头4朝向下方。沿引流管8移动引流渗液收集器至人体处并将贴片1贴在人体上。然后将渗液袋6与接头4连接。由于病人常采用半卧姿态,体液从引流管8置入处渗出后,通过贴片渗液口11流入渗液容纳槽5,再流入渗液袋6。虽然引流管口31与引流管8间未密封,但由于渗液容纳槽5低于引流管口31,而病人不会俯身,因此渗液不易从引流管口31流出。除半卧体位外,平卧及非长时间的侧卧渗液也不易从引流管口31流出。渗液容纳槽5内体液排出后,打开框盖3,由于框体2是敞开的,可进行引流管8置入处换药,擦拭病人皮肤等操作,因此本技术并不明显影响对引流管8置入处及其周边的护理。打开框盖3,还可清洁渗液框2和框盖3。贴片1可以与常规的造瘘袋的粘贴片相同,可通过裁剪调整贴片1的大小和形状。由于人体并不平整,若渗液框2完全是硬质的会导致贴片1与人体间有间隙,因此设置渗液框柔性部21,渗液框柔性部21可变形以适应人体的不平整,使贴片1能够完全粘贴在人体上。渗液框柔性部21可用硅胶制成。渗液框柔性部21优选一端大一端小,渗液框柔性部21的小端与贴片1连接,渗液框柔性部21的大端与渗液框硬质部22连接。如此更加有利于渗液框柔性部21变形。不同病人引流管8的数量和位置并不完全相同,为了适应各种情况引流管口31只能设计得较大。为了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做更加适应的设置,本技术优选引流管口31内具有可裁剪的引流管口封闭片32。如此则可根据引流管8的数量和位置裁剪引流管口封闭片32,从而裁剪出裁剪口35。引流管8从裁剪口35通过。裁剪口35显然比引流管口31小,可减小框盖3与引流管8的间隙,进一步减小渗液漏出的可能。引流管口封闭片32可以用硅胶制成。框盖3与框体2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如下:框盖3上连接有密封垫34,框盖3与渗液框硬质部22扣合,密封垫34与渗液框硬质部22贴合实现密封。框盖3与渗液框硬质部22可通过扣合结构33扣合,可参考现有扣盖式的水杯设计。如图3和图5所示,手术切口通常是横向的,但也有纵向的。若将本技术设计成圆形的,虽然也能满足要求,但占用空间较大,并非最佳选择。因此,本技术优选贴片1、渗液框2、框盖3、贴片渗液口11的形状均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且方向相同,引流管口31的形状为长方形或十字形且方向与框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引流渗液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贴片(1)、渗液框(2)、框盖(3)和接头(4);贴片(1)上具有贴片渗液口(11);渗液框(2)包括渗液框柔性部(21)和渗液框硬质部(22),渗液框(2)环绕贴片渗液口(11)设置,渗液框柔性部(21)与贴片(1)连接;框盖(3)上设置有引流管口(31),框盖(3)与渗液框硬质部(22)可拆卸连接;渗液框(2)内形成环绕贴片渗液口(11)和引流管口(31)的渗液容纳槽(5);接头(4)与渗液框硬质部(22)连接并与渗液容纳槽(5)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引流渗液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贴片(1)、渗液框(2)、框盖(3)和接头(4);贴片(1)上具有贴片渗液口(11);渗液框(2)包括渗液框柔性部(21)和渗液框硬质部(22),渗液框(2)环绕贴片渗液口(11)设置,渗液框柔性部(21)与贴片(1)连接;框盖(3)上设置有引流管口(31),框盖(3)与渗液框硬质部(22)可拆卸连接;渗液框(2)内形成环绕贴片渗液口(11)和引流管口(31)的渗液容纳槽(5);接头(4)与渗液框硬质部(22)连接并与渗液容纳槽(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渗液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渗液框柔性部(21)一端大一端小,渗液框柔性部(21)的小端与贴片(1)连接,渗液框柔性部(21)的大端与渗液框硬质部(2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渗液收集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思宇唐志红李娜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