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电极和等离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1958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等离子电极,包括壳体、绝缘套管、功能选择单元、密封部、至少一个电极杆、至少一个电极头、至少一个滑动接触部、固定接触部、以及内滴定管。所述等离子电极中,所述等离子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杆和至少一个电极头,所述电极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极头的数量与所述电极杆相适配,且设置于相应电极杆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一端,所述电极头的形状各不相同,用于实现不同强度的电解,能够进行电极切换,从而能够根据病情调节电极;所述等离子电极包括功能选择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用于进行功能选择,便于通过手部进行控制,无需脚踏开关,从而降低了操作难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等离子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等离子电极和等离子设备
本技术涉及等离子电极
,尤其涉及一种等离子电极和等离子设备。
技术介绍
等离子射频是利用双极产生的能量,将射频电极头和组织之间的电解液转换成等离子体薄膜,等离子中的带电粒子被电场加速后,将能量传递给组织,解离靶组织中构成细胞的分子键,使得靶组织中的细胞以分子单位解体,分解为碳水化合物和氧化物,并造成组织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脱落或产生瘢痕收缩,形成组织切割的效果。与传统射频相比,等离子体能在较低的射频下(110KHz)通过较低的温度(40~70℃)对组织进行切割、消融等手术。现有技术中,等离子电极的发射电极形状单一,不可进行调节,无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时进行调节,满足不了医务人员的需求。且现有等离子电极通过脚踏开关进行控制,操作难度较大。授权公告号为CN103429185B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改善焦痂、封堵血管和组织的电外科手术导电气体切割系统,利用电外科手术装置同时切割和凝结组织的电外科手术方法和电外科手术装置,所述电外科手术装置具有电极和通道,其中,所述通道具有接近所述电极近端的通道口,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惰性气体流过所述通道,并从所述通道口排出;当所述惰性气体流过所述通道时,将高频能量施加到所述电极,其中,施加到所述电极的所述高频能量连续地使从所述通道口排出的惰性气体等离子化;通过所述连续地使惰性气体等离子化引发所述电极对所述组织放电;利用所述电极切割组织;当利用所述电极切割组织时,通过所述使惰性气体等离子化,保持所述电极放电,以使所述组织的凝结与所述切割同时进行。该技术专利中,电极的形状单一,不能进行调节,满足不了医务人员的需求,且控制开关未设置于电极上,操作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等离子电极和等离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等离子电极和等离子设备,便于通过手部对电极的功能进行控制,且能够进行电极切换,根据病情切换所需要的电极形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所述等离子电极,包括:壳体,呈中空结构;绝缘套管,部分或全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功能选择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用于进行功能选择;至少一个电极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绝缘套管内,用于密封所述电极杆与所述绝缘套管之间的空隙,且与所述电极杆滑动连接;至少一个电极头,数量与所述电极杆相适配,且设置于相应电极杆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一端,所述电极头的形状各不相同,用于实现不同强度的电解;至少一个滑动接触部,数量与所述电极杆相适配,且设置于相应电极杆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一端;固定接触部,与所述功能选择单元连接,还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滑动连接;内滴定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或外侧,与所述绝缘套管连通,用于向所述绝缘套管内输送液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等离子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杆和至少一个电极头,所述电极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极头的数量与所述电极杆相适配,且设置于相应电极杆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一端,所述电极头的形状各不相同,用于实现不同强度的电解,能够进行电极切换,根据病情切换所需要的电极形状;所述等离子电极包括功能选择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用于进行功能选择,便于通过手部进行控制,无需脚踏开关,从而降低了操作难度。优选地,所述电极头包括正极、负极和绝缘端,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固定于所述绝缘端上,所述滑动接触部包括第一滑动接触部和第二滑动接触部,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与所述正极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与所述负极连接。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定接触部包括第一固定接触单元和第二固定接触单元,所述第一固定接触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正极接触单元,所述正极接触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负极接触单元,所述负极接触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的数量相同,其中,当使用任意所述电极杆时,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均随所述电极杆朝向所述壳体外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与所述正极接触单元相接触,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与所述负极接触单元相接触。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负极与所述电极杆连接,所述正极的形状为圆锥形、棱锥形、圆顶形、刀片形或三角形中的一种或几种。其有益效果在于:所述正极具有多种形状,从而能够满足不同打孔消融的需求。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正极的外漏面积小于所述负极的外漏面积。其有益效果在于:便于使所述正极放电。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负极和所述电极杆的材料相同,且一体化成型。优选地,所述绝缘套管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内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上开设有多个孔洞,所述孔洞与所述电极杆的数量相适配,当使用任意所述电极杆时,所述电极杆穿过相应的孔洞。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密封部均为双向密封圈。其有益效果在于: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露出液体。优选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滑动沟槽,所述滑动沟槽的数量与所述电极杆的数量相适配,所述电极杆上设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通过所述滑动沟槽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侧,用于滑动所述滑动杆,以带动所述电极杆移动。优选地,所述等离子电极还包括外滴定管,所述外滴定管与所述内滴定管连接,用于输送生理盐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滴定管上设有泵送组件,用于为输送生理盐水提供动力。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泵送组件为蠕动泵。其有益效果在于:可以控制滴定速度。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滴定管上设有流量控制阀,用于调节所述外滴定管的流量。优选地,所述等离子电极还包括线缆,用于与离子发生器连接,所述线缆与所述功能选择单元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等离子设备,包括:所述等离子电极;等离子发生器,与所述等离子电极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图4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使用的“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等离子电极,参照图1至图5,所述等离子电极10包括壳体101、绝缘套管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等离子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呈中空结构;/n绝缘套管,部分或全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n功能选择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用于进行功能选择;/n至少一个电极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n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绝缘套管内,用于密封所述电极杆与所述绝缘套管之间的空隙,且与所述电极杆滑动连接;/n至少一个电极头,数量与所述电极杆相适配,且设置于相应电极杆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一端,所述电极头的形状各不相同,用于实现不同强度的电解;/n至少一个滑动接触部,数量与所述电极杆相适配,且设置于相应电极杆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一端;/n固定接触部,与所述功能选择单元连接,还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滑动连接;/n内滴定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或外侧,与所述绝缘套管连通,用于向所述绝缘套管内输送液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等离子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呈中空结构;
绝缘套管,部分或全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
功能选择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用于进行功能选择;
至少一个电极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绝缘套管内,用于密封所述电极杆与所述绝缘套管之间的空隙,且与所述电极杆滑动连接;
至少一个电极头,数量与所述电极杆相适配,且设置于相应电极杆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一端,所述电极头的形状各不相同,用于实现不同强度的电解;
至少一个滑动接触部,数量与所述电极杆相适配,且设置于相应电极杆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一端;
固定接触部,与所述功能选择单元连接,还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滑动连接;
内滴定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或外侧,与所述绝缘套管连通,用于向所述绝缘套管内输送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头包括正极、负极和绝缘端,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固定于所述绝缘端上,所述滑动接触部包括第一滑动接触部和第二滑动接触部,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与所述正极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与所述负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触部包括第一固定接触单元和第二固定接触单元,所述第一固定接触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正极接触单元,所述正极接触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负极接触单元,所述负极接触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的数量相同,其中,当使用任意所述电极杆时,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均随所述电极杆朝向所述壳体外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与所述正极接触单元相接触,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与所述负极接触单元相接触。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佳力朱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意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