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保温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1878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加热保温座,包括壳体、加热面板、发热元件、隔热部件、电路模块和功率开关,壳体下侧设有若干支脚,功率开关,包括与电路模块电连接的触压开关,以及活动延伸出壳体下侧的触压件,触压开关由触压件下端的受力情况被触发闭合或断开,触压件设于壳体下侧的一个支脚安装位处。由于触压件设于其中一个支脚安装位处,该位置为壳体的一个支撑受力点,在加热面板上放置待加热物时,可确保触压件受到的反作用力足够触发触压开关,有效地提高了触压开关的灵敏度,提高了可靠性,而且触压件设于其中一个支脚安装位处,在视觉上提高了产品的美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保温座
本技术涉及水体加热保温座
,具体涉及一种薄型加热保温座。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保温座一般包括壳体、加热面板、发热元件和控制电路,加热面板设于壳体的上侧,发热元件设于加热面板的下侧。加热面板对放置的物品进行加热。早期的发热元件一般采用普通发热膜,这种发热膜的发热温度一般低于100度,加热温度的限制导致保温座只能用于一般的保温或加热,不能用于煮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场上有厂家设计了采用厚膜发热电路作为发热元件的保温座,由于厚膜发热电路可以达到100度以上的发热功率,因此这类保温座可以兼具煮水功能。由于高温发热具有高温烫伤危险,因此厂家设计了功率开关,具体是在电路板上配置一触压开关,如微动开关,在壳体下侧设置一个受重力触发微动开关的触压件,当物体放置在加热面板上时,由于放置面阻挡触压件,触压件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触发微动开关使其闭合,而撤去加热面板上的物品时,在触发微动开关的复位力或外部弹性元件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微动开关复位断开,从而起到功率控制作用,例如微动开关复位时,断开发热元件的电路。但是,目前的触压件布置在壳体底侧的两个支脚之间,由于支脚的支撑作用,导致触压件对触发重力不敏感,例如物品放置离触压件远一些时,可能会导致触压件受到的反作用力不足以触发微动开关,导致无法启动设备;另外,由于保温座的厚度一般较薄,在两个支脚之间增设凸出的触压件,影响产品的美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触发灵敏度高、造型美观的加热保温座,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加热保温座,包括:壳体,其设上侧开口,壳体下侧设有若干支脚;加热面板,安装在壳体的上侧开口处;发热元件,安装在加热面板下侧;隔热部件,罩设于发热元件的下侧;电路模块,用于控制发热元件的工作;功率开关,包括与电路模块电连接的触压开关,以及活动延伸出壳体下侧的触压件,所述触压开关由所述触压件下端的受力情况被触发闭合或断开;触压件设于壳体下侧的一个支脚安装位处。具体的,触压开关为微动开关或轻触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的触压件设于其中一个支脚安装位处,该位置为壳体的一个支撑受力点,在加热面板上放置待加热物时,可确保触压件受到的反作用力足够触发触压开关,有效地提高了触压开关的灵敏度,提高了可靠性,而且触压件设于其中一个支脚安装位处,在视觉上提高了产品的美观性。优选的,触压件常态下延伸出壳体下侧的距离大于支脚的高度。通过这样配置,在加热面板上放置待加热物时,触压件最先受力,进一步确保触压件被触压的可靠性。壳体的常用造型为整体呈方形或整体呈圆形,壳体整体呈方形的情况,触压件设于壳体下侧其中一个边角处,其他三个边角处设置有支脚。壳体整体呈圆形的情况,支脚设有两个,两个支脚和触压件均布在壳体下侧。优选的,壳体下侧设有触发孔,触压件包括与触发孔活动配合并延伸出壳体下侧的触柱,以及设于触柱上端的触帽,触帽限位于触发孔的上侧,触柱被放置面阻挡时推动触帽触压触压开关。通过这样配置触压件,触帽具有足够的面积与触压开关配合,保证触发的可靠性,同时触帽可防止触压件下端没有被阻挡时脱落触发孔。电路模块包括电路板,触压开关集成在电路板上,或者触压开关通过导线与电路板连接,触压开关的触发部位于触帽的上方。优选的,壳体包括中空的中框,以及封盖中框的下侧开口的底盖,加热面板安装在中框的上侧开口处,若干支脚设于底盖上;若干支脚包括凸台,以及附着在凸台下侧的脚垫,凸台中部设有沉头孔,还包括螺钉,螺钉通过沉头孔连接连接部。通过这样配置,螺钉可以被脚垫遮盖,提高了产品的美观性。优选的,发热元件附着在加热面板的下侧面,发热元件为厚膜发热元件。本专利功率开关实现功率控制有两种实施方式,一是所述触压开关断开时,电路模块控制发热元件以第一功率工作,触压开关闭合时,电路模块控制发热元件以第二功率工作,第二功率大于第一功率。二是触压开关断开时,断开发热元件的电路,触压开关闭合时,发热元件的电路可被接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加热保温座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加热保温座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A-A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加热保温座的爆炸图图5为本技术电路模块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电路模块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壳体的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中框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中框的如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底盖的局部剖视图和部分爆炸图图11为本技术加热面板的仰视图图12为本技术厚膜发热电路与电路模块E的示意图图13为隔热部件的立体图图14为隔热部件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15为隔热部件的剖视图图16为测温元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参见图1至图4和图9,加热保温座,包括壳体C、加热面板P、发热元件H、隔热部件S、电路模块E。壳体C设有上侧开口C11,壳体C下侧设有若干支脚L,加热面板P安装在壳体C的上侧开口C11处,发热元件H安装在加热面板P下侧,隔热部件S罩设于发热元件H的下侧,电路模块E用于控制发热元件H的工作,壳体C底壁还设有散热孔C200。发热元件H优选为厚膜发热电路。参见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电路模块E电连接的触压开关K01,以及活动延伸出壳体C下侧的触压件K02,触压开关K01由触压件K02下端的受力情况被触发闭合或断开,如触压件K02被放置面上,当加热面板P上放置物品,触压件K02下端受力向上抵压触压开关K01使压触压开关K01闭合,触压件K01下端受力不足以使触发触压开关时复位断开。以下说明壳体C、隔热部件S和电路模块E的装配方案。参见图3至图1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壳体C包括中框C1和底盖C2,中框C1具有所述上侧开口C11和下侧开口C12;底盖C2可拆卸安装在中框C1的下侧开口C12,电路模块E和隔热部件S固定在中框C1上,散热孔C200设在底盖C2上。由于电路模块E和隔热部件S固定在中框C1后形成模块化的框体组件,走线不受底盖C2装配的影响,提高了装配效率;另外,由于框体组件可以统一规格生产和组装,加热面板P和底盖S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附上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加热面板P和底盖C2可以和统一规格的框体组件组装,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和库存成本。参见图3至图8,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电路模块E包括电路板E1,中框C1的内侧壁设有电路板连接部C13和隔热部件连接部C14,电路板连接部C13和隔热部件连接部C14的下侧均位于底盖C2之上,电路板E1固定在电路板连接部C13上,隔热部件S固定在隔热部件连接部C14上。设置电路板连接部C13和隔热部件连接部C14是方便电路板E1和隔热部件S的安装,电路板连接部C13和隔热部件连接部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加热保温座,包括:/n壳体,其设上侧开口,壳体下侧设有若干支脚;/n加热面板,安装在壳体的上侧开口处;/n发热元件,安装在加热面板下侧;/n隔热部件,罩设于发热元件的下侧;/n电路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发热元件的工作;/n功率开关,包括与所述电路模块电连接的触压开关,以及活动延伸出壳体下侧的触压件,所述触压开关由所述触压件下端的受力情况被触发闭合或断开;/n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压件设于壳体下侧的一个支脚安装位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加热保温座,包括:
壳体,其设上侧开口,壳体下侧设有若干支脚;
加热面板,安装在壳体的上侧开口处;
发热元件,安装在加热面板下侧;
隔热部件,罩设于发热元件的下侧;
电路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发热元件的工作;
功率开关,包括与所述电路模块电连接的触压开关,以及活动延伸出壳体下侧的触压件,所述触压开关由所述触压件下端的受力情况被触发闭合或断开;
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压件设于壳体下侧的一个支脚安装位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保温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压开关为微动开关或轻触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保温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压件常态下延伸出壳体下侧的距离大于所述支脚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保温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整体呈方形,所述触压件设于壳体下侧其中一个边角处,其他三个边角处设置有所述支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保温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整体呈圆形,所述支脚设有两个,两个支脚和触压件均布在壳体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保温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侧设有触发孔,所述触压件包括与触发孔活动配合并延伸出壳体下侧的触柱,以及设于触柱上端的触帽,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韶洲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信轩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