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7160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包括反漏斗罩,所述反漏斗罩上设置有外筒体,所述反漏斗罩外表面与外筒体内壁配合形成诱捕空间,所述外筒体表面设置有深色吸光层,所述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与诱捕空间贯通连接,所述反漏斗罩内设置有诱芯盒,所述诱芯盒内设置有诱芯,所述诱芯盒与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能够带动诱芯盒在反漏斗罩内部和反漏斗罩外部之间往复运动,所述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上还设置有用于探测的红外传感器模组。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耗能低,使用便捷,适合大批量部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虫情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
技术介绍
虫情监测系统可以帮助农业种植户远程智能化自动化采集虫情信息,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病虫害的发生期、发生量,给种植户提供科学用药的数据依据,从而降低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慢慢被淘汰的害虫监测方法是通过手眼观察统计,费时费力,难以满足监测预报以及生产实际需求,虫情监测系统是一种现代化害虫自动测报系统,利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结合实践经验和历史资料,对病虫害未来发生趋势作出预测,不仅提高劳动效率,监测结果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为广大科研人员和种植户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现有的虫情监测为了统计害虫数量,在诱捕器的害虫通路上布置红外光栅传感器,或者使用光电计数器,或者监测高压电网电流波动等来获取诱捕害虫数量/频次。但是对于上述设计来说,整体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红外光栅使用多个(5~8对)对射红外光耦,平行布置的密集光路容易被昆虫尸体堵塞造成失效。光电计数器有类似问题,且对于昆虫反向逃逸难以判断。而使用高压电网有一定的危险性,且耗电较大,难以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结构简单,耗能低,使用便捷,适合大批量部署。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包括反漏斗罩,所述反漏斗罩上设置有外筒体,所述反漏斗罩外表面与外筒体内壁配合形成诱捕空间,所述外筒体表面设置有深色吸光层,所述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与诱捕空间贯通连接,所述反漏斗罩内设置有诱芯盒,所述诱芯盒内设置有诱芯,所述诱芯盒与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能够带动诱芯盒在反漏斗罩内部和反漏斗罩外部之间往复运动,所述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上还设置有用于探测的红外传感器模组,所述红外传感器模组能够发射红外光并接收反射的红外光。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杠杆柱,所述诱芯盒固定在杠杆柱中部,所述杠杆柱一端穿过反漏斗罩上开设的过孔与连杆一端连接,所述连杆另一端与旋臂连接,所述旋臂与固定在反漏斗罩上的升降电机连接,所述过孔对应的杠杆柱上还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限制杠杆轴向的移动量;所述诱芯盒一侧的杠杆柱上设置有盒盖,所述盒盖一侧与杠杆柱轴连设置,所述盒盖的轴连位置位于诱芯盒与过孔之间。进一步的,所述旋臂的转动路径上设置有两个限位柱,所述两个限位柱配合限制旋臂的旋转角度。进一步的,所述红外传感器模组包括多层支架,所述多层支架顶部设置有第一红外发射LED,所述多层支架底部安装在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上,所述多层支架底部至顶部之间的部位上设置有第一层红外接收管和第二层红外接收管,所述第一红外发射LED朝向漏斗口轴向发射红外光,所述第一层红外接收管用于接收漏斗口内反射的红外光,所述第二层红外接收管用于接收漏斗口上部反射的红外光。进一步的,所述多层支架包括环形底座,所述环形底座上设置有三个支柱,三个支柱顶部通过三叉板固定,所述三叉板与环形底座同心设置,所述第一红外发射LED安装在三叉板中心,所述第一层红外接收管和第二层红外接收管的数量均为3个且分布安装在三个支柱上。进一步的,所述红外传感器模组包括第一安装套,所述第一安装套上设置有延展板,所述延展板上安装有第二红外发射LED,所述第二红外发射LED与反漏斗罩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套表面还设置接收安装架,所述接收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二红外接收管,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管前端垂直安装有第一柱镜,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管用于接收反漏斗罩内反射的红外光。进一步的,所述红外传感器模组包括第二安装套,所述第二安装套上设置有收发安装架,所述收发安装架上安装有第三红外发射LED和第三红外接收管,所述第三红外发射LED设置在第三红外接收管上方,所述第三红外发射LED朝向漏斗口内壁发射红外光且漏斗口的内壁设置为光滑的平面,所述第三红外接收管用于接收反漏斗罩内反射的红外光,所述第三红外发射LED和第三红外接收管前端均垂直安装有第二柱镜。进一步的,所述反漏斗罩与外筒体之间通过卡扣固定,所述外筒体上设置有太阳能板和天线,所述外筒体内设置有电子元器件组件和锂电池,所述外筒体外表面上还设置有支架抱箍。进一步的,还包括实体打卡按键,在完成操作后需要触发实体打卡按键,作为维护工作被执行的凭证。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外筒体表面设置有深色吸光层,可以在日间吸收阳光对诱捕到的害虫烘干,节省烘干的电能,降低整体功耗,计数器耗电和红外传感器耗电轻微,可以使用小尺寸太阳能板和锂电池供电,无需外接线缆。2、诱芯盒设计为可升降移动结构,避免其受日间烘干温度影响,能够大大延长诱芯有效成分的挥发寿命,减少了更换滤芯频率,提高使用便捷度。3、反漏斗罩具有通道由大变小的特点,便于昆虫飞入但逃逸难,配合红外传感器模组,能够高精度的对捕捉的昆虫进行计数,精度高且耗能小,整体结构简单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计数电路原理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升降装置下降后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方案A的红外传感器模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图5中的光路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方案B的红外传感器模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图7中的光路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方案C的红外传感器模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使用时示波器信号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有较大昆虫经过的信号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提醒功能实现流程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维护流程图。其中:1、红外传感器模组;2、电子元器件组件;203、连杆;204、杠杆柱;205、限位部;206、盒盖;207、抵接头;208、限位柱;209、诱芯盒;210、过孔;3、太阳能板;4、天线;51、反漏斗罩;52、升降装置;53、外筒体;54、深色吸光层;55、卡扣;56、支架抱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的一实施例,包括反漏斗罩51,反漏斗罩上设置有外筒体53,反漏斗罩外表面与外筒体内壁配合形成诱捕空间,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与诱捕空间贯通连接,通过反漏斗罩的漏斗口可以进入诱捕空间内,外筒体表面设置有深色吸光层54,在白天太阳照射下,能够聚热,从而使得诱捕空间升温,反漏斗罩内还设置有诱芯盒209,诱芯盒内设置有诱芯,诱芯根据引诱害虫种类不同可以任意更换,诱芯盒与升降装置52连接,升降装置能够带动诱芯盒在反漏斗罩内部和反漏斗罩外部之间往复运动,当诱捕空间升温后,热量会造成诱芯快速挥发,从而降低使用寿命,因此通过升降装置带着诱芯盒以及诱芯移动至反漏斗罩下方,脱离热量中心,以避免无效的挥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漏斗罩,所述反漏斗罩上设置有外筒体,所述反漏斗罩外表面与外筒体内壁配合形成诱捕空间,所述外筒体表面设置有深色吸光层,所述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与诱捕空间贯通连接,所述反漏斗罩内设置有诱芯盒,所述诱芯盒内设置有诱芯,所述诱芯盒与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能够带动诱芯盒在反漏斗罩内部和反漏斗罩外部之间往复运动,所述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上还设置有用于探测的红外传感器模组,所述红外传感器模组能够发射红外光并接收反射的红外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漏斗罩,所述反漏斗罩上设置有外筒体,所述反漏斗罩外表面与外筒体内壁配合形成诱捕空间,所述外筒体表面设置有深色吸光层,所述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与诱捕空间贯通连接,所述反漏斗罩内设置有诱芯盒,所述诱芯盒内设置有诱芯,所述诱芯盒与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能够带动诱芯盒在反漏斗罩内部和反漏斗罩外部之间往复运动,所述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上还设置有用于探测的红外传感器模组,所述红外传感器模组能够发射红外光并接收反射的红外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杠杆柱,所述诱芯盒固定在杠杆柱中部,所述杠杆柱一端穿过反漏斗罩上开设的过孔与连杆一端连接,所述连杆另一端与旋臂连接,所述旋臂与固定在反漏斗罩上的升降电机连接,所述过孔对应的杠杆柱上还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限制杠杆轴向的移动量;
所述诱芯盒一侧的杠杆柱上设置有盒盖,所述盒盖一侧与杠杆柱轴连设置,所述盒盖的轴连位置位于诱芯盒与过孔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臂的转动路径上设置有两个限位柱,所述两个限位柱配合限制旋臂的旋转角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虫害监测及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器模组包括多层支架,所述多层支架顶部设置有第一红外发射LED,所述多层支架底部安装在反漏斗罩顶部的漏斗口上,所述多层支架底部至顶部之间的部位上设置有第一层红外接收管和第二层红外接收管,所述第一红外发射LED朝向漏斗口轴向发射红外光,所述第一层红外接收管用于接收漏斗口内反射的红外光,所述第二层红外接收管用于接收漏斗口上部反射的红外光。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松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