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12280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1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包括合金丝导体和非稀释性填充,所述合金丝导体的外侧卡槽连接有绝缘层,且绝缘层的外侧紧密贴合有内保护层,所述非稀释性填充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一加强筋,且第一加强筋的外侧焊接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外端一体化设置有成缆后编织屏蔽层,所述再绕包带层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缆芯包带层所述薄型非稀释性包带的外侧安装有外护层。该热电偶补偿电缆,能够对内部的导体进行支撑,避免合金丝导体歪斜,保持传输电能时的稳定性,且能够有效避免安装拖拽时导致外部受损,强度大,结构稳定,柔软度好、电性能优、屏蔽性能优、抗拉度强、耐候性优,电缆结构简单、重量轻,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
本技术涉及电缆
,具体为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
技术介绍
电缆是用来传输电能和信号的装置,其中补偿导线是特种导线,用于热电偶和二次仪表间的信号传输,能够消除热电偶冷端温度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保证仪表对介质温度的精确测量,市场上的热电偶补偿电缆多种多样,但仍存在一些缺点;如目前的热电偶补偿电缆,传输电能时的稳定性不足,拖拽时容易导致外部受损,屏蔽层效果不大,电缆的重量和外径较大,电缆整体的耐候性不佳,弯曲半径下降,施工和维修作业不方便,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热电偶补偿电缆传输电能时的稳定性不足,拖拽时容易导致外部受损,屏蔽层效果不大,电缆的重量和外径较大,电缆整体的耐候性不佳,弯曲半径下降,施工和维修作业不方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包括合金丝导体和非稀释性填充,所述合金丝导体的外侧卡槽连接有绝缘层,且绝缘层的外侧紧密贴合有内保护层,所述非稀释性填充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一加强筋,且第一加强筋的外侧焊接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外端一体化设置有成缆后编织屏蔽层,且成缆后编织屏蔽层的外侧安装有再绕包带层,所述再绕包带层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缆芯包带层,且缆芯包带层的外侧缠绕有薄型非稀释性包带,所述薄型非稀释性包带的外侧安装有外护层。优选的,所述内保护层包括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且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的外侧一体化设置有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并且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的内侧卡槽连接有第一绝缘带,而且第一绝缘带的外侧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第二绝缘带。优选的,所述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组合构成网状结构,且第一绝缘带和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均交错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在竖直面上垂直分布,且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均在非稀释性填充内等间距分布。优选的,所述成缆后编织屏蔽层包括外编织带、中编织带、内编织带、第一镀锡铜合金丝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且外编织带的内侧紧密贴合有中编织带,并且内编织带的内部焊接有第一镀锡铜合金丝,而且第一镀锡铜合金丝中部一体化设置有第二镀锡铜合金丝。优选的,所述第一镀锡铜合金丝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在水平面上垂直分布,且第一镀锡铜合金丝的水平中轴线和内编织带的水平中轴线重合,并且第一镀锡铜合金丝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均在内编织带上等间距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热电偶补偿电缆,能够对内部的导体进行支撑,避免合金丝导体歪斜,保持传输电能时的稳定性,且能够有效避免安装拖拽时导致外部受损,强度大,结构稳定,柔软度好、电性能优、屏蔽性能优、抗拉度强、耐候性优,电缆结构简单、重量轻,使用方便;1.设置有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和第一绝缘带,通过将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和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交叉焊接,接着用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依次穿过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和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在合金丝导体上编织一层密度为98%以上的防护外壳,柔软、防腐、不吸水、绝不燃烧,能够有效避免安装拖拽时导致外部受损,强度大,结构稳定;2.设置有中编织带、内编织带和第一镀锡铜合金丝,通过将外编织带和中编织带交错缠绕在内编织带外,与第一镀锡铜合金丝和第一镀锡铜合金丝联合作用使电缆的抗外力拉力等物理性能提到提高,并可以减小电缆外径,节省护套材料用量,成缆后编织屏蔽层具有良好的抗电磁干扰的同时又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3.设置有非稀释性填充、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通过第二加强筋垂直焊接在第一加强筋外,并在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外填充非稀释性填充,通过等间距垂直设置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对内保护层进行支撑,避免变形和偏移,保持传输电能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内保护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外编织带和中编织带连接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缆芯包带层和薄型非稀释性包带连接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合金丝导体;2、绝缘层;3、内保护层;31、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2、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3、第一绝缘带;34、第二绝缘带;4、非稀释性填充;5、第一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7、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1、外编织带;72、中编织带;73、内编织带;74、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5、第二镀锡铜合金丝;8、再绕包带层;9、缆芯包带层;10、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1、外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包括合金丝导体1、绝缘层2、内保护层3、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第一绝缘带33、第二绝缘带34、非稀释性填充4、第一加强筋5、第二加强筋6、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外编织带71、中编织带72、内编织带73、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第二镀锡铜合金丝75、再绕包带层8、缆芯包带层9、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和外护层11,合金丝导体1的外侧卡槽连接有绝缘层2,且绝缘层2的外侧紧密贴合有内保护层3,非稀释性填充4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一加强筋5,且第一加强筋5的外侧焊接有第二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6的外端一体化设置有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且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的外侧安装有再绕包带层8,再绕包带层8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缆芯包带层9,且缆芯包带层9的外侧缠绕有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的外侧安装有外护层11。如图1中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在竖直面上垂直分布,且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均在非稀释性填充4内等间距分布,能够有效保证合金丝导体1的稳定性,如图2中内保护层3包括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第一绝缘带33和第二绝缘带34,且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的外侧一体化设置有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并且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的内侧卡槽连接有第一绝缘带33,而且第一绝缘带33的外侧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第二绝缘带34,耐热性优异,轻质,柔软,良好的隔热性,如图2中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第一绝缘带33和第二绝缘带34组合构成网状结构,且第一绝缘带33和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均交错分布,不吸水,不腐蚀,为电缆提供了阻燃耐火的作用;如图3中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包括外编织带71、中编织带72、内编织带73、第一镀锡铜合金丝74和第二镀锡铜合金丝75,且外编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包括合金丝导体(1)和非稀释性填充(4),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丝导体(1)的外侧卡槽连接有绝缘层(2),且绝缘层(2)的外侧紧密贴合有内保护层(3),所述非稀释性填充(4)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一加强筋(5),且第一加强筋(5)的外侧焊接有第二加强筋(6),所述第二加强筋(6)的外端一体化设置有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且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的外侧安装有再绕包带层(8),所述再绕包带层(8)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缆芯包带层(9),且缆芯包带层(9)的外侧缠绕有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所述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的外侧安装有外护层(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包括合金丝导体(1)和非稀释性填充(4),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丝导体(1)的外侧卡槽连接有绝缘层(2),且绝缘层(2)的外侧紧密贴合有内保护层(3),所述非稀释性填充(4)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第一加强筋(5),且第一加强筋(5)的外侧焊接有第二加强筋(6),所述第二加强筋(6)的外端一体化设置有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且成缆后编织屏蔽层(7)的外侧安装有再绕包带层(8),所述再绕包带层(8)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缆芯包带层(9),且缆芯包带层(9)的外侧缠绕有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所述薄型非稀释性包带(10)的外侧安装有外护层(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护层(3)包括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第一绝缘带(33)和第二绝缘带(34),且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的外侧一体化设置有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并且第二无碱玻璃纤维丝(32)的内侧卡槽连接有第一绝缘带(33),而且第一绝缘带(33)的外侧的外侧紧密贴合有第二绝缘带(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电偶补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碱玻璃纤维丝(31)、第二无碱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军涛李亮范瑾王敏韩惠福李兵陈文龙叶松林李艳侠顾倩倩
申请(专利权)人:新亚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