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081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该模具包括分别用于加工成型为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的第一模具组和第二模具组,第一模具组包括第一上模具和第一下模具,第二模具组包括第二上模具和第二下模具,第一上模具包括模具板和设于模具板上的顶针,第一下模具为内部中空的筒体,顶针可插入筒体内,且其底端与筒体底部内壁之间留有间隙,第二上模具和第二下模具的结构和尺寸分别与第一上模具和第一下模具相同。该成型模具的第一模具组和第二模具组可分别加工成型为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再通过粘接的方法形成两端封闭且内部设有通孔的有益微生物菌巢,适用于大规模生产,提高了有益微生物菌巢制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肥料加工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肥料是指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作物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主要包括磷酸铵类肥料、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中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多维场能浓缩有机肥等。为了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环境和土壤污染,生物肥料作为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肥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肥料,即指微生物(细菌)肥料,简称菌肥,又称微生物接种剂。它是由具有特殊效能的微生物经过发酵(人工培制)而成的,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施入土壤后,其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改善农作物的营养环境,还能够活化土壤中的养分、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并对土壤起到修复作用。有益微生物菌肥料的使用方式主要有粒状和粉末状,采用粉末状和粒状的肥料进行施肥后易被雨水冲散和受到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侵蚀造成施肥效果差,为了解决肥料易被雨水和土壤侵蚀的问题,将该肥料制作成两端均封闭且内部设有通孔的有益微生物菌巢,该菌巢的内部结构与莲藕相似,但其首端和尾端均采用肥料进行封闭,目前,还尚未有对两端封闭且内部设有通孔的有益微生物菌巢进行加工成型的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能够一次加工成有益微生物菌巢的成型模具。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该模具包括分别用于加工成型为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的第一模具组和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一模具组包括第一上模具和与第一上模具配合使用的第一下模具,所述第二模具组包括第二上模具和与第二上模具配合使用的第二下模具,所述第一上模具包括模具板和设于模具板上的至少1根顶针,所述第一下模具为内部中空的筒体,所述顶针可插入筒体内,且其底端与筒体底部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上模具和第二下模具的结构和尺寸分别与第一上模具和第一下模具相同。进一步,所述筒体呈倒几形。进一步,所述模具板的直径大于所述筒体的内径。进一步,所述第一模具组还包括第一中间挡板模,所述第二模具组还包括第二中间挡板模,所述第一中间挡板模和第二中间挡板模均设于筒体的顶部。进一步,所述第一中间挡板模包括第一挡板和设于第一挡板下表面的插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与所述顶针相配合的第一贯穿孔,所述插板插设于筒体内,其外侧壁与筒体的内侧壁接触连接,且其长度小于筒体的高度。进一步,所述第二中间挡板模具包括第二挡板和设于第二挡板下表面的插块,所述第二挡板和插块上均设有与所述顶针相配合的第二贯穿孔,所述插块的外侧壁与筒体的内侧壁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空隙的大小与所述插板的厚度相等,所述插块的长度与所述插板的长度相等。进一步,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直径大于所述筒体的内径。进一步,所述筒体内填充有制作有益微生物菌巢的肥料。本技术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有的第一模具组和第二模具组,采用该第一模具组和第二模具组可分别加工成型为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再通过粘接的方法将制作的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结合于一体即形成了两端封闭且内部设有通孔的有益微生物菌巢,该成型模具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于有益微生物菌巢的大规模生产和加工,提高了两端封闭且内部设有通孔的有益微生物菌巢制作效率,有助于有益微生物菌巢的推广应用;(2)本技术还设有第一中间挡板模具和第二中间挡板模具,在采用该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制作有益微生物菌巢,通过第一中间挡板模具和第二中间挡板模具的使用不仅可避免向下压紧第一上模具和第二上模具时筒体内的肥料外溢现象,还可避免在第一上模具和第二上模具分别与第一下模具和第二下模具分离时肥料被带出筒体外的现象,从而使筒体内的肥料压实得更紧密,提高了有益微生物菌巢的生产加工质量,防止了肥料浪费的现象,有效节约了肥料的使用成本,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模具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二模具组的示意图;图3—为第一模具组加工成型的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二模具组加工成型的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上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与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上半部分示意图相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成型后的有益微生物菌巢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标记:1-第一模具板,2-第一顶针,3-第一筒体,4-第二模具板,5-第二顶针,6-第二筒体,7-第一挡板,8-插板,9-第二挡板,10-插块,11-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12-凹部,13-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上半部分,14-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这些具体实施方案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该模具包括第一模具组和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一模具组用于加工成型为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11,所述第二模具组用于加工成型为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上半部分13。参见图1-2,所述第一模具组包括第一上模具和第一下模具,所述第一上模具与所述第一下模具相配合使用,即第一上模具可插设于第一下模具内。所述第一上模具包括第一模具板1和至少1根第一顶针2(本实施例中具体为7根),所述第一顶针2连接于所述第一模具板1的下表面,所述第一下模具为内部中空且呈倒几形的第一筒体3,所述第一顶针2可插入第一筒体3内,且其底端与筒体底部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模具板1的直径(见图1中的D1)大于所述第一筒体3的内径(见图1中的R1)。通过在第一上模具上设有第一顶针2,由于第一筒体3内部填充有制作有益微生物菌巢的肥料(该肥料即为含有有益菌的生物肥料),当第一顶针2插入筒体内部后,第一顶针2可形成有益微生物菌巢内部的通孔;当第一顶针2插入第一筒体3内部后,由于其底部与第一筒体3底部之间的留有间隙,该间隙填充有肥料,从而使成型的有益微生物菌巢的底端的端部呈封闭的,进而加工成了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11。为了进一步避免在采用成型模具加工为有益微生物菌巢时肥料的外溢和外带现象,所述第一模具组还包括第一中间挡板模,所述第二模具组还包括第二中间挡板模。所述第一中间挡板模设于第一筒体3的顶部,所述第一中间挡板模包括第一挡板7和设于第一挡板7下表面的插板8,所述第一挡板7的直径(见图1中的d1)大于所述第一筒体3的内径(见图1中的R1),且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顶针2相配合的第一贯穿孔,第一顶针2可从该第一贯穿孔插入筒体内部,所述插板8插设于第一筒体3内,其外侧壁与第一筒体3的内侧壁接触连接,且其长度(见图1中的L1)小于第一筒体3的高度(见图1中的H1)。在采用该成型模具制作有益微生物菌巢时,由于第一筒体3内填充有肥料,当第一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模具包括分别用于加工成型为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的第一模具组和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一模具组包括第一上模具和与第一上模具配合使用的第一下模具,所述第二模具组包括第二上模具和与第二上模具配合使用的第二下模具,所述第一上模具包括模具板和设于模具板上的至少1根顶针,所述第一下模具为内部中空的筒体,所述顶针可插入筒体内,且其底端与筒体底部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上模具和第二下模具的结构和尺寸分别与第一上模具和第一下模具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模具包括分别用于加工成型为有益微生物菌巢的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的第一模具组和第二模具组,所述第一模具组包括第一上模具和与第一上模具配合使用的第一下模具,所述第二模具组包括第二上模具和与第二上模具配合使用的第二下模具,所述第一上模具包括模具板和设于模具板上的至少1根顶针,所述第一下模具为内部中空的筒体,所述顶针可插入筒体内,且其底端与筒体底部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上模具和第二下模具的结构和尺寸分别与第一上模具和第一下模具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呈倒几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板的直径大于所述筒体的内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有益微生物菌巢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具组还包括第一中间挡板模,所述第二模具组还包括第二中间挡板模,所述第一中间挡板模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林周佳周钧锐
申请(专利权)人:益阳市赫山区林子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