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臭氧氧化硫氰酸盐再生氰化物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0029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臭氧氧化硫氰酸盐再生氰化物的装置,其特点是,它包括气泵、氧气罐、臭氧发生器、恒压分液漏斗一、恒压分液漏斗二、开口反应器、尾气破坏装置、碱性吸收装置和尾气集槽;气泵与开口反应器的前开口相连,氧气罐与臭氧发生器的进气口相连,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与开口反应器的中间开口相连,恒压分液漏斗一与开口反应器的左开口相连,恒压分液漏斗二下端与开口反应器的右开口相连,恒压分液漏斗二上端与尾气破坏装置进气口相连,尾气破坏装置出气口与碱性吸收装置进气端相连,碱性吸收装置出气端与尾气集槽相连;提供一种利用臭氧氧化硫氰酸盐再生氰化物的装置,制备过程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有效提高氰化物再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臭氧氧化硫氰酸盐再生氰化物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化学反应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臭氧氧化硫氰酸盐再生氰化物的装置。
技术介绍
氰化物在黄金冶炼领域中常用来提炼金、银等贵金属材料,因为CN-很容易与Ag、Au等元素形成配离子,从而使Ag+、Au+等进入溶液,再用Zn将Ag+、Au+置换出来,最终得到Ag、Au单质。这个过程称为“氰化浸出”过程。而在黄金冶炼氰化浸出过程中,氰离子或它的金属复合物与由碱磨蚀反应性硫化物如磁黄铁矿所产生的硫原子反应,会形成硫氰酸盐。由于紫外光可分解硫氰酸盐形成剧毒的氰化物,给水生生物带来危害。因此,氰化浸出后的硫氰酸盐废液需要进一步处理,待硫氰酸盐的浓度降低至符合标准后再排出。为了分解硫氰酸盐,一般需要利用具有强氧化性的试剂,例如臭氧或氯气。然而,由于使用氯气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衍生物;并且由于其稳定性差,遇强光会有爆炸的危险。因此,氯气在采矿工业以及其它工业中是极少使用的,相比之下,臭氧是问题较少的试剂,故而通常优选臭氧对硫氰酸盐进行氧化分解。现有技术中存在臭氧氧化分解硫氰酸盐的技术。硫氰酸盐与臭氧的反应需要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硫氰酸盐经臭氧氧化成氰化物,第二步为氰化物与臭氧进一步反应转化成氰酸盐,反应方程式如下:但由于第二步反应生成的氰酸盐,仅为符合废液排出标准的反应中间产物,并不存在实际的经济价值。因此,为了提高硫氰酸盐废液的回收利用价值,需要研发一种装置使硫氰酸盐与臭氧的反应只进行第一步,将硫氰酸盐再生为具有经济价值(比如用于氰化浸出过程)的氰化物;同时,避免臭氧的第二步氧化反应,防止氰酸盐的生成,避免造成CN-的浪费,影响氰化物的再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臭氧氧化硫氰酸盐再生氰化物的装置,制备过程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有效提高氰化物再生率。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臭氧氧化硫氰酸盐再生氰化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气泵、氧气罐、臭氧发生器、恒压分液漏斗一、恒压分液漏斗二、开口反应器、尾气破坏装置、碱性吸收装置和尾气集槽;所述的开口反应器上侧开设有四个开口,分别为位于边缘的左开口、前开口和右开口,以及位于中间的中间开口;所述气泵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一与开口反应器的前开口相连通,管路一的末端伸入到开口反应器内的底部;所述氧气罐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二与臭氧发生器的进气口相连通,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三与开口反应器的中间开口相连通,管路三的末端伸入到开口反应器内的底部;所述恒压分液漏斗一的下端与开口反应器的左开口相连通,恒压分液漏斗一的上端密封;所述恒压分液漏斗二的下端与开口反应器的右开口相连通,恒压分液漏斗二的上端通过管路四与尾气破坏装置底部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的恒压分液漏斗一和恒压分液漏斗二分别包括斗体、液管和气管,液管固定于斗体的下侧,液管上还设有用于控制液体滴速的阀门;所述气管的上端与斗体上部相连通,气管的上端口高于斗体内液面的高度,气管的下端与液管下部相连通,气管的下端口低于阀门位置;所述尾气破坏装置上部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五与碱性吸收装置的进气端相连通,管路五的末端伸入到碱性吸收装置内的底部;所述碱性吸收装置的出气端通过管路六与尾气集槽相连通,管路六的末端伸入到尾气集槽内的底部。优选地,该装置还包括磁力搅拌器,磁力搅拌器包括位于开口反应器下侧的磁性基座和位于开口反应器内底部的磁性搅拌子,磁性基座经通电后产生磁力以带动磁性搅拌子转动。优选地,所述的磁性搅拌子的搅拌端为单层多齿叶片或多层叶片。优选地,所述的碱性吸收装置包括一至三个碱性吸收罐。优选地,所述的碱性吸收装置包括两个碱性吸收罐。优选地,所述的斗体上标注有刻度。优选地,所述的碱性吸收装置和尾气集槽为耐强碱耐腐蚀材质,所述的开口反应器为耐酸耐腐蚀材质。本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第一、本技术通过设置恒压分液漏斗一,并在其中加入碱性溶液,能够在最终处理开口反应器中剩余反应物时,中和其中的酸性,以及吸收可能留存的氰化物和氰化氢,防止工作人员中毒;第二、本技术通过设置恒压分液漏斗二,并在其中加入酸性溶液,以维持开口反应器中的化学反应始终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保证了硫氰酸盐全部转化为氰化氢气体后再进入尾气破坏装置,避免了硫氰酸盐氧化为氰化物溶液后留在开口反应器中继续被氧化为氰酸盐;第三、本技术通过设置气泵,并向开口反应器中持续泵入空气,将开口反应器中反应产生的氰化氢气体和多余的臭氧一起送入尾气破坏装置中,防止氰化氢气体留在开口反应器中进一步被氧化为氰酸盐;第四、本技术通过设置尾气破坏装置,并在其中加入使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催化剂,防止臭氧进入碱性吸收装置继续氧化氰化物,提高了氰化物的再生率;第五、本技术通过设置碱性吸收装置并在其中加入强碱性溶液,可将输入的氰化氢气体转化为氰化物溶液吸收在碱性吸收装置中,达到了利用硫氰酸盐再生氰化物的目的,提高了硫氰酸盐废液的再生利用价值;第六、本技术通过设置尾气集槽并在其中加入强碱性溶液,可将可能残余的氰化氢气体完全吸收,防止剧毒的氰化氢气体进入空气,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第七、本技术通过设置磁力搅拌器,可使开口反应器中的反应物均匀反应;第八、本技术通过采用密封塞和黄油进行各部件之间的密封连接,可防止氰化氢气体在本装置反应过程中因密封不严而造成的中毒事故;第九、本技术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效果显著,操作安全,提高了硫氰酸盐废液的回收利用率,降低了黄金冶炼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气泵1、氧气罐16、臭氧发生器15、恒压分液漏斗一5、恒压分液漏斗二6、开口反应器14、磁力搅拌器13、尾气破坏装置8、碱性吸收装置10和尾气集槽12。所述的开口反应器14为耐酸耐腐蚀的玻璃容器,开口反应器14上侧开设有四个开口,分别为:位于边缘等间距开设的左开口141、前开口142和右开口144,以及位于中间的中间开口143。所述气泵1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一2与开口反应器14的前开口142相连通,管路一2的末端伸入到开口反应器14内的底部,管路一2外壁与前开口142之间具有密封塞。气泵1在电机驱动下,将空气泵入管路一2中,向开口反应器14中加压,使开口反应器14中的气体进入尾气破坏装置8中。所述氧气罐16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二3与臭氧发生器15的进气口相连通,臭氧发生器15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三4与开口反应器14的中间开口143相连通,管路三4外壁与中间开口143之间具有密封塞。管路三4的末端伸入到开口反应器14内的底部,既能够使开口反应器14中的反应均匀进行,又能够使臭氧与开口反应器14中的溶液充分反应。所述恒压分液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臭氧氧化硫氰酸盐再生氰化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n它包括气泵(1)、氧气罐(16)、臭氧发生器(15)、恒压分液漏斗一(5)、恒压分液漏斗二(6)、开口反应器(14)、尾气破坏装置(8)、碱性吸收装置(10)和尾气集槽(12);/n所述的开口反应器(14)上侧开设有四个开口,分别为位于边缘的左开口(141)、前开口(142)和右开口(144),以及位于中间的中间开口(143);/n所述气泵(1)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一(2)与开口反应器(14)的前开口(142)相连通,管路一(2)的末端伸入到开口反应器(14)内的底部;/n所述氧气罐(16)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二(3)与臭氧发生器(15)的进气口相连通,臭氧发生器(15)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三(4)与开口反应器(14)的中间开口(143)相连通,管路三(4)的末端伸入到开口反应器(14)内的底部;/n所述恒压分液漏斗一(5)的下端与开口反应器(14)的左开口(141)相连通,恒压分液漏斗一(5)的上端密封;/n所述恒压分液漏斗二(6)的下端与开口反应器(14)的右开口(144)相连通,恒压分液漏斗二(6)的上端通过管路四(7)与尾气破坏装置(8)底部的进气口相连通;/n所述的恒压分液漏斗一(5)和恒压分液漏斗二(6)分别包括斗体、液管和气管,液管固定于斗体的下侧,液管上还设有用于控制液体滴速的阀门;所述气管的上端与斗体上部相连通,气管的上端口高于斗体内液面的高度,气管的下端与液管下部相连通,气管的下端口低于阀门位置;/n所述尾气破坏装置(8)上部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五(9)与碱性吸收装置(10)的进气端相连通,管路五(9)的末端伸入到碱性吸收装置(10)内的底部;/n所述碱性吸收装置(10)的出气端通过管路六(11)与尾气集槽(12)相连通,管路六(11)的末端伸入到尾气集槽(12)内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臭氧氧化硫氰酸盐再生氰化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气泵(1)、氧气罐(16)、臭氧发生器(15)、恒压分液漏斗一(5)、恒压分液漏斗二(6)、开口反应器(14)、尾气破坏装置(8)、碱性吸收装置(10)和尾气集槽(12);
所述的开口反应器(14)上侧开设有四个开口,分别为位于边缘的左开口(141)、前开口(142)和右开口(144),以及位于中间的中间开口(143);
所述气泵(1)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一(2)与开口反应器(14)的前开口(142)相连通,管路一(2)的末端伸入到开口反应器(14)内的底部;
所述氧气罐(16)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二(3)与臭氧发生器(15)的进气口相连通,臭氧发生器(15)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三(4)与开口反应器(14)的中间开口(143)相连通,管路三(4)的末端伸入到开口反应器(14)内的底部;
所述恒压分液漏斗一(5)的下端与开口反应器(14)的左开口(141)相连通,恒压分液漏斗一(5)的上端密封;
所述恒压分液漏斗二(6)的下端与开口反应器(14)的右开口(144)相连通,恒压分液漏斗二(6)的上端通过管路四(7)与尾气破坏装置(8)底部的进气口相连通;
所述的恒压分液漏斗一(5)和恒压分液漏斗二(6)分别包括斗体、液管和气管,液管固定于斗体的下侧,液管上还设有用于控制液体滴速的阀门;所述气管的上端与斗体上部相连通,气管的上端口高于斗体内液面的高度,气管的下端与液管下部相连通,气管的下端口低于阀门位置;
所述尾气破坏装置(8)上部的出气口通过管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超李光胜黄发波朱幸福高腾跃张文平陈艳波秦广林蔡明明于淙权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黄金矿业科技有限公司选冶实验室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