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026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7:25
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一主控模块、一连接线束和一臭氧发生部;所述主控模块和臭氧发生部为分体式结构,且主控模块位于臭氧发生部的一侧,用于控制臭氧发生部工作并产生臭氧;所述主控模块、和臭氧发生部之间通过连接线束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分体式的主控模块、连接线和臭氧发生部组成臭氧发生器,能有效缩小装置的体积,使得主控模块和臭氧发生部可以分开安装,使尺寸更小的臭氧发生器很便捷地安装在汽车空调系统中进行装配、使用,增强了臭氧发生器在汽车内装配、使用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臭氧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汽车消毒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
技术介绍
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的装置。目前,臭氧发生器常常被投入到汽车用品中使用,通过在汽车中搭配臭氧发生器,能有效通过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作为消毒剂使用,通过臭氧破坏细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的结构,去除有毒气体和异味,进而达到对汽车内部进行杀菌消毒、除味净化的目的。但现有的臭氧发生器大多体积庞大,占用空间大,无法很好地在汽车空调系统中进行装配、使用,便捷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其臭氧发生器体积小,可以便捷地安装在汽车空调系统中进行装配、使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一主控模块、一连接线束和一臭氧发生部;所述主控模块和臭氧发生部为分体式结构,且主控模块位于臭氧发生部的一侧,用于控制臭氧发生部工作并产生臭氧;所述主控模块、和臭氧发生部之间通过连接线束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主控模块包括一模块本体上壳、一高压包、一主控板和一模块本体下壳;所述高压包和主控板均置于模块本体下壳的内部,所述高压包与连接线束一端连接;所述模块本体上壳可拆卸连接于模块本体下壳的顶端。更进一步地,所述模块本体上壳底端边缘处至少设有两卡接凸块,且卡接凸块中央均设有卡孔。进一步地,所述主控板远离高压包一侧设有一电源插口。进一步地,所述模块本体下壳包括一模块壳体、至少两固定部、至少两连接凸起和一固定槽;两所述固定部和连接凸起分别对称设置于模块壳体的两侧;所述固定槽位于模块壳体侧壁上端。更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壳体侧壁上还设有一连接槽,用于固定连接线束。进一步地,所述臭氧发生部包括一电极上盖、一陶瓷电极、一电极PCB板和一电极下盖;所述电极PCB板通过支架固定于电极下盖的内部,并与连接线束另一端连接;所述陶瓷电极置于电极PCB板顶部;所述电极上盖可拆卸连接于电极下盖的顶端。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极上盖包括一凸部、两线槽、一电极上壳体和至少两卡槽;所述凸部位于电极上壳体顶端,且凸部中央设有通槽;两所述线槽位于电极上壳体的侧壁上;两所述卡槽对称设置于电极上壳体的侧壁上。进一步地,所述电极下盖包括两安装部、一导槽、一电极下壳体和至少两卡扣;两所述安装部对称设置于电极下壳体外侧;所述导槽和卡扣均设置于电极下壳体上端侧壁上,且两卡扣对称设置。更进一步地,所述凸部外侧套装有密封海绵,且密封海绵的厚度小于等于凸部的厚度。本技术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上述分体式的主控模块、连接线和臭氧发生部组成臭氧发生器,能有效缩小装置的体积,使得主控模块和臭氧发生部可以分开安装,使尺寸更小的臭氧发生器很便捷地安装在汽车空调系统中进行装配、使用,增强了臭氧发生器在汽车内装配、使用的便捷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臭氧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臭氧发生器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主控模块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臭氧发生部的分解图。附图标记主控模块1、模块本体上壳11、凸块111、高压包12、主控板13、电源插口131、模块本体下壳14、模块壳体141、固定部142、连接凸起143、固定槽144;连接线束2;臭氧发生部3、电极上盖31、凸部311、线槽312、电极上壳体313、通槽314、卡槽315;陶瓷电极32、电极PCB板33、电极下盖34、安装部341、导槽342、电极下壳体343、卡扣34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臭氧发生器100,包括一主控模块1、一连接线束2和一臭氧发生部3;所述主控模块1和臭氧发生部3为分体式结构,且主控模块1位于臭氧发生部3的一侧,用于控制臭氧发生部3工作并产生臭氧;所述主控模块1、和臭氧发生部3之间通过连接线束2连接,有效减小臭氧发生器100的整体体积,使主控模块1和臭氧发生部3可以分开安装,使尺寸更小的臭氧发生部3很便捷地安装在汽车空调系统的壳体中,进而增强了臭氧发生器100在汽车空调系统中使用的便捷性。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模块1包括一模块本体上壳11、一高压包12、一主控板13和一模块本体下壳14;所述高压包12和主控板13均置于模块本体下壳14的内部,所述高压包12与连接线束2一端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压包12两端均设有一连接耳(图中未标出),连接耳中穿插有螺钉,所述高压包12通过螺钉与模块本体下壳14中的固定柱锁紧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块本体下壳14内设有一卡接槽,所述主控板13卡接固定于卡接槽的内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板13远离高压包12一侧设有一电源插口131;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块本体下壳14包括一模块壳体141、两固定部142、四连接凸起143和一固定槽144;两所述固定部142和连接凸起143分别对称设置于模块壳体141的两侧;所述固定槽144位于模块壳体141侧壁上端;所述主控板13的电源插口131插接于固定槽144中,进而对主控板13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块壳体141侧壁上还设有一连接槽(图中未画出),连接线束2一端设有一卡接部(图中未标出),卡接部与连接槽卡接限位,用于固定连接线束2,避免连接线束2滑脱;所述模块本体上壳11可拆卸连接于模块本体下壳14的顶端;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块本体上壳11底端边缘处设有四卡接凸块111,且卡接凸块111中央均设有卡孔,便于模块本体上壳11和模块本体下壳14之间通过卡孔和连接凸起143相互卡接固定,实现模块本体上壳11和模块本体下壳14之间的拆装;实际生产时,可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卡接凸块111和连接凸起143的数量。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部3包括一电极上盖31、一陶瓷电极32、一电极PCB板33和一电极下盖34;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下盖34包括两安装部341、一导槽342、一电极下壳体343和两卡扣344;两所述安装部341对称设置于电极下壳体343外侧;所述导槽342和卡扣344均设置于电极下壳体343上端侧壁上,且两卡扣344对称设置;所述电极PCB板33通过支架固定于电极下盖34的内部,且电极PCB板33底部设有一连接端子;所述陶瓷电极32焊接于电极PCB板33顶部;所述电极上盖31可拆卸连接于电极下盖34的顶端;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上盖31包括一凸部311、两线槽312、一电极上壳体313和两卡槽315;所述凸部311位于电极上壳体313顶端,且凸部311中央设有通槽314;本实施例中,所述陶瓷电极32位于通槽314中并与外界环境相连通,保证陶瓷电极32工作产生的臭氧可以通过通槽314流动到空气中;两所述线槽312位于电极上壳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臭氧发生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控模块(1)、一连接线束(2)和一臭氧发生部(3);所述主控模块(1)和臭氧发生部(3)为分体式结构,且主控模块(1)位于臭氧发生部(3)的一侧,用于控制臭氧发生部(3)工作并产生臭氧;所述主控模块(1)、和臭氧发生部(3)之间通过连接线束(2)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发生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控模块(1)、一连接线束(2)和一臭氧发生部(3);所述主控模块(1)和臭氧发生部(3)为分体式结构,且主控模块(1)位于臭氧发生部(3)的一侧,用于控制臭氧发生部(3)工作并产生臭氧;所述主控模块(1)、和臭氧发生部(3)之间通过连接线束(2)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1)包括一模块本体上壳(11)、一高压包(12)、一主控板(13)和一模块本体下壳(14);所述高压包(12)和主控板(13)均置于模块本体下壳(14)的内部,所述高压包(12)与连接线束(2)一端连接;所述模块本体上壳(11)可拆卸连接于模块本体下壳(14)的顶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本体上壳(11)底端边缘处至少设有两卡接凸块(111),且卡接凸块(111)中央均设有卡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13)远离高压包(12)一侧设有一电源插口(131)。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本体下壳(14)包括一模块壳体(141)、至少两固定部(142)、至少两连接凸起(143)和一固定槽(144);两所述固定部(142)和连接凸起(143)分别对称设置于模块壳体(141)的两侧;所述固定槽(144)位于模块壳体(141)侧壁上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臭氧发生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鑫方树然叶琪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美时美克空气净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