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9932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包括升降支架和登车桥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架包括与地面相接的底座、用于安装登车桥本体的底盘、铰接于底座端部两侧并支撑底盘的第一支撑杆、设置与底盘端部两侧并与底座相接的第二支撑杆和一端铰接于底座另一端铰接于第二支撑杆的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中间通过销轴旋转连接;所述登车桥本体包括用于使车辆通过,与底盘铰接的支撑板和改变支撑板与底盘夹角以适应相差不同高度的平台的第二液压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
本技术涉及登车桥
,尤其涉及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
技术介绍
随着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货车运输遇到台阶经常会用到登车桥或者用于叉车与货车之间的搭桥设备,方便装卸货物我们常见的登车桥多是用于地面与台阶之间过度的登车桥,或为地面与车厢之间的登车桥;当遇到相邻的两个高低不同的平台当货车需要通过时需要从平台上下来后在到另一个平台上,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浪费燃料。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以解决上述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包括升降支架和登车桥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架包括与地面相接的底座、用于安装登车桥本体的底盘、铰接于底座端部两侧并支撑底盘的第一支撑杆、设置与底盘端部两侧并与底座相接的第二支撑杆和一端铰接于底座另一端铰接于第二支撑杆的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中间通过销轴旋转连接;所述登车桥本体包括用于使车辆通过,与底盘铰接的支撑板和改变支撑板与底盘夹角以适应相差不同高度的平台的第二液压缸。进一步,在所述支撑板的前端铰接有与较高平台相接的平板,尾端铰接有与较低平台相接的斜板。进一步,所述底盘靠近支撑板一面的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靠近底座一面的两侧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内铰接有顶起支撑板的支撑杠;第二凹槽内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杆相配合限制第一支撑杆位置的齿条;所述齿条通过螺母固定于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为贯穿结构。<br>进一步,所述支撑板靠近底盘的一侧设置有增强支撑板强度的支撑梁,在支撑梁一侧设置有与支撑杠相配合的支撑槽。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撑杆靠近底座的一端设置有使第二支撑杆在底座上移动的滚轮。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控制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液压控制阀;所述液压控制阀与第一液压缸通过第一液压管相接,与第二液压缸通过第二液压管相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在登车桥下方设置升降支架使登车桥本体下侧的底盘与较低的平台平齐,登车桥本体上的平板与较高的平台平齐使较低平台与较高平台间形成一座桥方便车辆从较低的平台到较高的平台;升降支架可以通过第一液压钢调节高度,登车桥本体可以通过第二液压缸调节坡度,可以适应多重高度不同的平台之间搭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升降支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登车桥本体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升降支架;11、底座;12、底盘;121、第一凹槽;122、第二凹槽;13、第一支撑杆;14、第二支撑杆;141、滚轮;15、第一液压缸;16、齿条;161、螺母;17、液压控制阀;18、第一液压管;19、第二液压管;2、登车桥本体;21、支撑板;22、第二液压缸;23、平板;24、斜板;25、支撑梁;26、支撑槽;27、支撑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包括升降支架1和登车桥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架1包括与地面相接的底座11、用于安装登车桥本体2的底盘12、铰接于底座11端部两侧并支撑底盘12的第一支撑杆13、设置与底盘12端部两侧并与底座11相接的第二支撑杆14和一端铰接于底座11另一端铰接于第二支撑杆14的第一液压缸15;通过第一液压缸15将第二支撑杆14顶起改变底盘12与底座11之间的距离实现升降支架1高度的调节;所述第一支撑杆13与第二支撑杆14中间通过销轴旋转连接;所述登车桥本体2包括用于使车辆通过,与底盘12铰接的支撑板21和改变支撑板21与底盘12夹角以适应相差不同高度的平台的第二液压缸22。进一步,在所述支撑板21的前端铰接有与较高平台相接的平板23,尾端铰接有与较低平台相接的斜板24;在支撑板21前端铰接平板23与较高的平台相接,尾端设置斜板24与较低的平台相接,实现较低平台与较高平台之间平稳过度减少车辆的颠簸。进一步,所述底盘12靠近支撑板21一面的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121,靠近底座11一面的两侧开设有第二凹槽122;第一凹槽121内铰接有顶起支撑板21的支撑杠27;使支撑杠27、底盘12和支撑板21构成稳定的三角结构可以有更大的支撑力;第二凹槽122内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杆13相配合限制第一支撑杆13位置的齿条16;所述齿条16通过螺母161固定于第二凹槽122中;所述第一凹槽121与第二凹槽122为贯穿结构利用齿条16和第二凹槽122限制第一支撑杆13在底盘12上移动使升降支架1更稳定。进一步,所述支撑板21靠近底盘12的一侧设置有增强支撑板21强度的支撑梁25,在支撑梁25一侧设置有与支撑杠27相配合的支撑槽26;利用支撑槽26卡设支撑杠27是在支撑板21与底盘12件角度改变时方便更换位置同时有限定支撑杠27位置使支撑杠27、底盘12和支撑板21构成三角结构更稳定。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撑杆14靠近底座11的一端设置有使第二支撑杆14在底座11上移动的滚轮141更方便第二支撑杆14在底座11上移动,使升降支架1更容易调节高度。进一步,所述底座11上设置有控制第一液压缸15和第二液压缸22的液压控制阀17;所述液压控制阀17与第一液压缸15通过第一液压管18相接,与第二液压缸22通过第二液压管19相接。工作原理: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使用时先将登车桥放在高低不同的两个平台之间,用第一液压缸15调节第二支撑杆14是底盘12与较低的平台平齐,调节完毕后调节第二液压缸22使支撑板21张开,使有平板23的一端与较高的平台平齐后展开平板23搭于较高的平台上,再打开斜板24搭于较低的平台上,使较高的平台和较低的平台之间构成一个斜坡状的桥,为了使登车桥本体2结构更稳定将支撑杠27插于支撑槽26中;当使用完毕后先将平板23和斜板24收起,在将支撑杠27从支撑槽26中拿出,启动第二液压缸22将支撑板21收起;载将齿条16卸下启动第一液压缸15机升降支架1收起。本技术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包括升降支架(1)和登车桥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架(1)包括与地面相接的底座(11)、用于安装登车桥本体(2)的底盘(12)、铰接于底座(11)端部两侧并支撑底盘(12)的第一支撑杆(13)、设置与底盘(12)端部两侧并与底座(11)相接的第二支撑杆(14)和一端铰接于底座(11)另一端铰接于第二支撑杆(14)的第一液压缸(15);所述第一支撑杆(13)与第二支撑杆(14)中间通过销轴旋转连接;所述登车桥本体(2)包括用于使车辆通过,与底盘(12)铰接的支撑板(21)和改变支撑板(21)与底盘(12)夹角以适应相差不同高度的平台的第二液压缸(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包括升降支架(1)和登车桥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架(1)包括与地面相接的底座(11)、用于安装登车桥本体(2)的底盘(12)、铰接于底座(11)端部两侧并支撑底盘(12)的第一支撑杆(13)、设置与底盘(12)端部两侧并与底座(11)相接的第二支撑杆(14)和一端铰接于底座(11)另一端铰接于第二支撑杆(14)的第一液压缸(15);所述第一支撑杆(13)与第二支撑杆(14)中间通过销轴旋转连接;所述登车桥本体(2)包括用于使车辆通过,与底盘(12)铰接的支撑板(21)和改变支撑板(21)与底盘(12)夹角以适应相差不同高度的平台的第二液压缸(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板(21)的前端铰接有与较高平台相接的平板(23),尾端铰接有与较低平台相接的斜板(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式登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2)靠近支撑板(21)一面的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121),靠近底座(11)一面的两侧开设有第二凹槽(1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文郑炎坤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市将帅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