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艳荣专利>正文

一种三轮车顶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9730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三轮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轮车顶棚,其包括可搭接在一起的第一棚和第二棚,第一棚与第二棚沿三轮车的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第一棚与第二棚关于三轮车的前后方向的轴线左右对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分体设计,降低了纵向尺寸,降低了对材料的要求,降低了对设备的要求,同时便于安装和拆卸,也方便了储存和运输;第一棚和第二棚的搭接位置分别形成第一搭接凸起和第二搭接凸起,同时,第一搭接凸起又高于第一主体部,第二搭接凸起又高于第二主体部,避免雨水从搭接位置渗到下部的轿厢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轮车顶棚
本技术涉及三轮车
,具体涉及一种三轮车顶棚。
技术介绍
由于三轮车(尤其是电动三轮车)驾驶灵活、结构简单、停车方便、价格低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三轮车的轿厢通常为露天结构,驾驶位置、驾驶位置后的乘客(当然也可拉货)位置受天气影响大(寒冷、雨雪天气等),影响驾乘体验、损坏其拉载的货物。因此,有在三轮车上加装车棚的设计,然而,其均为整体式设计,由于三轮车的尺寸(尤其是前后方向长度大)大,造成车棚整体尺寸大,对材料、设备的要求高,生产、运输成本高。因此,需要一种三轮车顶棚,以克服上述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轮车顶棚,其包括第一棚和第二棚,其中:所述第一棚与所述第二棚沿三轮车的前后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棚与所述第二棚关于三轮车的前后方向的轴线左右对称;所述第一棚包括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棚包括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后端形成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前端形成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搭接;所述第一搭接部的上表面形成高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搭接凸起,所述第一搭接凸起的对侧形成第一搭接凹槽,所述第二搭接部的上表面形成高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搭接凸起,所述第二搭接凸起与所述第一搭接凹槽相适应。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一搭接部在所述第一搭接凸起处设置有第一固定通孔,所述第二搭接部在所述第二搭接凸起处设置有第二固定通孔,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搭接后所述第一固定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通孔对应并由所述连接件穿过。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前端、左侧和右侧均向下向外延伸依次形成前挡部、第一左挡部和第一右挡部。进一步的,所述前挡部、所述第一左挡部和所述第一右挡部均水平向外延伸分别形成前挡边、第一左挡边和第一右挡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上表面形成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沿三轮车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起不高于所述第一搭接凸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部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内收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后端、左侧和右侧均向下向外延伸依次形成后挡部、第二左挡部和第二右挡部。进一步的,所述后挡部、所述第二左挡部和所述第二右挡部均水平向外延伸分别形成后挡边、第二左挡边和第二右挡边。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上表面形成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沿三轮车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凸起不高于所述第二搭接凸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搭接部背离所述后挡部的端部形成容纳所述第一凸起的防滑槽。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分体设计(即包括可搭接在一起的第一棚和第二棚),降低了纵向尺寸,降低了对材料的要求(使用较小面积的材料分别加工第一棚和第二棚),降低了对设备(冲压成型时降低了对压力机的极限压力要求、冲压模具的大小要求,注塑成型时降低了对注塑模具的大小要求)的要求,同时便于安装和拆卸,也方便了储存和运输;第一棚和第二棚的搭接位置分别形成第一搭接凸起和第二搭接凸起,同时,第一搭接凸起又高于第一主体部,第二搭接凸起又高于第二主体部,避免雨水从搭接位置渗到下部的轿厢内。附图说明图1为三轮车顶棚一实施例的爆炸视图,其中未画出连接件;图2为图1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三轮车顶棚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三轮车顶棚一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三轮车顶棚一实施例第三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第一棚;11、第一主体部;111、第一凸起;12、第一搭接部;121、第一搭接凸起;122、第一搭接凹槽;123、第一固定通孔;131、前挡部;132、第一左挡部;133、第一右挡部;141、前挡边;142、第一左挡边;143、第一右挡边;2、第二棚;21、第二主体部;211、第二凸起;22、第二搭接部;221、第二搭接凸起;222、第二搭接凹槽;223、第二固定通孔;224、防滑槽;231、后挡部;232、第二左挡部;233、第二右挡部;241、后挡边;242、第二左挡边;243、第二右挡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参见图1至图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三轮车顶棚,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棚1和第二棚2。第一棚与第二棚沿三轮车的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与三轮车长度(纵向上的尺寸,即行驶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宽度的设计保持一致,第一棚与第二棚关于三轮车的前后方向的轴线左右对称,左右对称的结构利于保持三轮车顶棚的平稳。第一棚包括面积较大、形状为平面的第一主体部11,第二棚包括面积较大、形状为平面的第二主体部21,第一主体部的后端形成第一搭接部12,第二主体部的前端形成第二搭接部22,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搭接。第一搭接部的上表面形成高于第一主体部的第一搭接凸起121,第一搭接凸起的对侧形成第一搭接凹槽122,第二搭接部的上表面形成高于第二主体部的第二搭接凸起221,第二搭接凸起与第一搭接凹槽相适应。采用分体设计(即包括可搭接在一起的第一棚和第二棚),降低了纵向尺寸,降低了对材料的要求(使用较小面积的材料分别加工第一棚和第二棚),降低了对设备(冲压成型时降低了对压力机的极限压力要求、冲压模具的大小要求,注塑成型时降低了对注塑模具的大小要求)的要求,同时便于安装和拆卸,也方便了储存和运输;第一棚和第二棚的搭接位置分别形成第一搭接凸起和第二搭接凸起,同时,第一搭接凸起又高于第一主体部,第二搭接凸起又高于第二主体部,避免雨水从搭接位置渗到下部的轿厢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搭接凸起的对侧形成第二搭接凹槽222,第一搭接凸起、第一搭接凹槽、第二搭接凸起、第二搭接凹槽可以为注塑成型,也可以为冲压成型。另外,三轮车顶棚可使用固定架安装在三轮车上。同时,不仅可用于人力三轮车,还可应用与电动三轮车。一种三轮车顶棚的又一实施例还可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可为螺栓、螺钉等),第一搭接部在第一搭接凸起处设置有第一固定通孔123,第二搭接部在第二搭接凸起处设置有第二固定通孔223,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搭接后第一固定通孔与第二固定通孔对应并由连接件穿过。使用连接件将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固定,避免该二者因震动、三轮车颠簸而分离。一种三轮车顶棚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的前端、左侧和右侧均向下向外延伸依次形成前挡部131、第一左挡部132和第一右挡部133。横向上将风、降水进行阻挡,保证舒适的驾乘体验。一种三轮车顶棚的又一实施例中,前挡部、第一左挡部和第一右挡部均水平向外延伸分别形成前挡边141、第一左挡边142和第一右挡边143。进一步加强了横向上对风、降水的阻挡,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轮车顶棚,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棚和第二棚,其中:/n所述第一棚与所述第二棚沿三轮车的前后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棚与所述第二棚关于三轮车的前后方向的轴线左右对称;/n所述第一棚包括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棚包括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后端形成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前端形成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搭接;/n所述第一搭接部的上表面形成高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搭接凸起,所述第一搭接凸起的对侧形成第一搭接凹槽,所述第二搭接部的上表面形成高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搭接凸起,所述第二搭接凸起与所述第一搭接凹槽相适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轮车顶棚,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棚和第二棚,其中:
所述第一棚与所述第二棚沿三轮车的前后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棚与所述第二棚关于三轮车的前后方向的轴线左右对称;
所述第一棚包括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棚包括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后端形成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前端形成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搭接;
所述第一搭接部的上表面形成高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搭接凸起,所述第一搭接凸起的对侧形成第一搭接凹槽,所述第二搭接部的上表面形成高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搭接凸起,所述第二搭接凸起与所述第一搭接凹槽相适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顶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一搭接部在所述第一搭接凸起处设置有第一固定通孔,所述第二搭接部在所述第二搭接凸起处设置有第二固定通孔,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搭接后所述第一固定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通孔对应并由所述连接件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顶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前端、左侧和右侧均向下向外延伸依次形成前挡部、第一左挡部和第一右挡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轮车顶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艳荣
申请(专利权)人:李艳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