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7787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引水隧洞末端的井筒本体,所述井筒本体内设有竖向延伸的闸门孔,所述闸门孔分别与引水隧洞、井筒本体相连通,并用作阻抗孔;还包括螺旋型上室、交通洞和检修平台,所述螺旋型上室与井筒本体相连通;所述检修平台设置在所述井筒本体的顶部;所述交通洞呈Y型,分别与螺旋型上室、检修平台相连通;在所述螺旋型上室与交通洞的连通处还设有阻水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结合水流特性,采用井筒本体与螺旋式上室的组合结构,不仅有效降低了调压井整体高度,解决了调压井布置问题,而且便于施工,工期较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调压井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
技术介绍
在水电站的设计过程中,具有“低水头、大流量”特性的电站往往需要设置体形较大的调压井来进行水力调节。常规调压井除了存在修建工程量大、投资高、支护难度大、施工工期长等缺点之外,其对地质地形的条件要求也很高,很多施工场地很难在满足调压井布置条件的同时,又能达到有效缩短其下游压力管道长度的要求。公开号为CN108797536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螺旋型调压井结构,包括空间弯管段、空间弯管段上端依次连接上斜段、上连接段和上平段;空间弯管管段下端依次连接下斜段、下连接段和下平段。该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空间弯管段呈螺旋形结构,通过螺旋性上升改变调压井隧洞方向,可有效增加调压井高度,解决常规竖直型或斜井型的调压井因其高度高于山体高度而无法布置的问题。但其体型与施工工程量较大,在实际开挖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且空间弯管内的水流流态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从而有效解决调压井的布置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引水隧洞末端的井筒本体,所述井筒本体内设有竖向延伸的闸门孔,所述闸门孔分别与引水隧洞、井筒本体相连通,并用作阻抗孔;还包括螺旋型上室、交通洞和检修平台,所述螺旋型上室与井筒本体相连通;所述检修平台设置在所述井筒本体的顶部;所述交通洞呈Y型,分别与螺旋型上室、检修平台相连通;在所述螺旋型上室与交通洞的连通处还设有阻水墙。优选地,所述井筒本体内设有竖井式闸门,所述闸门孔位于所述竖井式闸门内。优选地,所述螺旋型上室为螺旋型结构,其纵坡设置范围为1%~8%。优选地,所述螺旋型上室和交通洞的断面均呈城门洞形。优选地,所述螺旋型上室与井筒本体相交处的底板高程为所述井筒本体的正常运行水位。优选地,所述检修平台的高度大于所述井筒本体的最高涌浪水位。优选地,所述阻水墙呈三角形,两面均设有台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结合水流特性,采用井筒本体与螺旋式上室的组合结构,不仅有效降低了调压井整体高度,解决了调压井布置问题,而且便于施工,工期较短。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图2本专利技术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的立面结构图。元件标号说明:1井筒本体2螺旋型上室3阻水墙4交通洞41第一交通洞42第二交通洞5检修平台6竖井式闸门61闸门孔7阻抗孔8引水隧洞9压力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竖直”、“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该调压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引水隧洞8末端的井筒本体1,井筒本体1采用圆柱形结构,其断面呈圆形,结构厚度沿高度方向逐步递减,这样设置有利于整体结构稳定。井筒本体1内设有竖井式闸门6,其采用混凝土排架架构,可有效减少所占用的井筒空间。竖井式闸门6内设有竖向延伸的闸门孔61,闸门孔61的底部与引水隧洞8相连通,顶部与井筒本体1相连通。同时,闸门孔61也用作阻抗孔7,进而使得调压井内水力性能达到最优状态。利用闸门孔61作为阻抗孔7,即不需要再在调压井底板单独开孔,整体结构受力条件好,施工与设计难度小,同时也可以重复利用闸门孔61。本专利技术的调压井结构还包括螺旋型上室2、交通洞4和检修平台5。其中,螺旋型上室2为螺旋型结构,其纵坡设置范围为1%~8%,且与井筒本体1相连通,其与井筒本体1相交处的底板高程为井筒本体1的正常运行水位。由于螺旋型上室2的设置高程低,有效降低了水力过渡过程中涌浪水体的势能,缩短了水力过渡时间,减小了调压井涌浪的高度,从而有效降低了调压井整体高度,同时螺旋型结构可延伸进入地质围岩条件更好的岩层,充分利用围岩承担内外水压力,减小螺旋型上室2的结构厚度。检修平台5设置在井筒本体1的顶部,且其高度大于井筒本体1的最高涌浪水位,方便工作人员对井筒本体1进行检修。交通洞4呈Y型,包括第一交通洞41和第二交通洞42,第一交通洞41与螺旋型上室2相连通,第二交通洞42与检修平台5相连通,交通洞4的最大纵坡一般不超过8%。通过设置不同高层的两个交通洞来分别进行螺旋型上室2与井筒本体1的施工,可以减小两项工程的施工交叉干扰,有利于缩短工期,扩大施工面,保障安全。同时,第一交通洞41和第二交通洞42共用一个进出口,有利于减少重复开挖,节省工程量。此外,螺旋型上室2和交通洞4的断面均呈城门洞形,该形状便于施工,也方便闸门设备的运输。在螺旋型上室2的末端,即螺旋型上室2与交通洞4的连通处还设有阻水墙3,阻水墙3呈三角形,两面均设有台阶,其通行条件好,便于螺旋型上室2的检修,此外台阶体形更有利于挡水时的结构稳定。设计时根据水位高度确定阻水墙3的高度,使得水位不会越过阻水墙3,确保其良好的阻水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结合水流特性,采用井筒本体与螺旋式上室的组合结构,不仅有效降低了调压井整体高度,解决了调压井布置问题,而且便于施工,工期较短。与现有技术相比,调压井高度的有效降低使得调压井中心更靠下游,从而缩短下游压力管道9长度,水力过渡时间更短,进而更有效地发挥调压井作用;同时也节省了压力管道9的成本,节省施工开支。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引水隧洞(8)末端的井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本体(1)内设有竖向延伸的闸门孔(61),所述闸门孔(61)分别与引水隧洞(8)、井筒本体(1)相连通,并用作阻抗孔(7);还包括螺旋型上室(2)、交通洞(4)和检修平台(5),所述螺旋型上室(2)与井筒本体(1)相连通;所述检修平台(5)设置在所述井筒本体(1)的顶部;所述交通洞(4)呈Y型,分别与螺旋型上室(2)、检修平台(5)相连通;在所述螺旋型上室(2)与交通洞(4)的连通处还设有阻水墙(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阻抗孔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包括设置在引水隧洞(8)末端的井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本体(1)内设有竖向延伸的闸门孔(61),所述闸门孔(61)分别与引水隧洞(8)、井筒本体(1)相连通,并用作阻抗孔(7);还包括螺旋型上室(2)、交通洞(4)和检修平台(5),所述螺旋型上室(2)与井筒本体(1)相连通;所述检修平台(5)设置在所述井筒本体(1)的顶部;所述交通洞(4)呈Y型,分别与螺旋型上室(2)、检修平台(5)相连通;在所述螺旋型上室(2)与交通洞(4)的连通处还设有阻水墙(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上室调压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本体(1)内设有竖井式闸门(6),所述闸门孔(61)位于所述竖井式闸门(6)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