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氨酯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7548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反应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聚氨酯反应釜,包括釜体、加热装置和搅拌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釜体上连接有氮气管路,氮气管路包括外部分和内部分,外部分上设置有冷却箱,外部分上于冷却箱的上下游两侧均布置有第一测温计,外部分上还布置有流量阀,内部分包括延伸至釜体的反应腔内的延伸段,延伸段上开设有透气孔,第一测温计、流量阀均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釜体上还布置有第二测温计,第二测温计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氮气在反应腔内上浮时带动原料翻滚,对原料进行搅拌效果,使原料的温度均匀,同时氮气直接与原料进行接触换热,降低原料的温度,增加了氮气与原料的换热效率,提高温度调节速度,节约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氨酯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反应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聚氨酯反应釜。
技术介绍
反应釜是聚氨酯生产的一种专用生产设备,在聚氨酯反应釜内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反应釜内若存在空气,会造成原液不纯,导致杂质的生成,影响聚氨酯反应的进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因此需要一直向反应釜内通入氮气,对反应釜内的反应原液进行保护,防止釜内存在空气。另外聚氨酯合成对温度要求比较高,聚氨酯原料的反应温度需要控制在设定温度,通常都需要在反应釜上布置加热装置和搅拌装置,利用加热装置对反应釜内进行加热,同时利用搅拌机构对原料进行搅拌混合,保证原料加热均匀。但是聚氨酯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聚氨酯在制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该热量会导致反应釜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导致线性分子链反应易出现不良问题,产生支化和交联,影响分子间的规则性。现有的做法通常是调节加热装置的温度,通过降低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来降低反应釜内的温度。现有的加热装置的加热方式主要包括空气加热、油加热、电加热,在调节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时,需要先降低介质的温度,再利用介质降低反应釜内的温度,调节速度较慢,浪费能源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氨酯反应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反应釜内聚氨酯生成时放热,利用加热装置调节反应釜内的温度调节速度较慢,浪费能源较高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聚氨酯反应釜,包括釜体、布置在所述釜体上的加热装置和搅拌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加热装置、搅拌装置均信号连接的控制系统,所述釜体上连接有氮气管路,所述氮气管路包括布置在所述釜体外的外部分和布置在所述釜体内的内部分,所述外部分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的冷却箱,所述外部分上于所述冷却箱的上下游两侧均布置有第一测温计,所述外部分上还布置有流量阀,所述内部分包括延伸至所述釜体的反应腔内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第一测温计、流量阀均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所述釜体上还布置有用于检测反应腔内的温度的第二测温计,所述第二测温计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所述第一测温计用于向所述控制系统传输氮气的温度,所述第二测温计用于向所述控制系统传输反应腔的温度,所述控制系统用于向所述流量阀传输开度信号以及向所述冷却箱传输温度信号以及速率信号。优选地,所述延伸段包括沿所述釜体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和绕所述釜体的中心轴环形布置的第二延伸段,所述透气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延伸段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延伸段沿所述釜体的轴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各个第二延伸段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段连通。优选地,所述冷却箱包括箱体和布置在所述箱体内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绕所述外部分螺旋布置,所述冷却通道的介质流向与所述外部分的介质流向相逆。优选地,所述釜体上还布置有冷凝装置,所述冷凝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精馏塔、冷凝箱和回收箱,所述精馏塔上布置有与所述釜体的反应腔连通的进气管,所述精馏塔的底部还布置有与所述釜体的反应腔连通的回流管,所述冷凝箱上还布置有排气管。优选地,加热装置包括布置在所述釜体的外侧的夹套,所述夹套与所述釜体之间形成有供加热介质流通的加热腔。优选地,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布置在所述釜体上的电机、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的传动杆和布置在所述传动杆上的搅拌桨。优选地,所述搅拌桨包括布置在所述传动杆的杆体上的T形桨叶和布置在所述传动杆的底部的锚形桨叶。优选地,所述T形桨叶上还开设有供原料流通的流通孔。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聚氨酯反应釜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聚氨酯在釜体内反应时,通过氮气管路向反应釜内输送氮气,利用第二测温计检测反应腔内的温度,第二测温计将该温度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两个第一测温计分别检测通过冷却箱的氮气的温度,控制系统根据第一测温计检测的温度向控制箱传输温度信号和速率信号,控制冷却箱内的介质输送速率以及介质温度,根据反应腔的温度适应降低氮气的温度,同时控制系统向流量阀传输开度信号以控制流量阀的开度,控制釜体内的氮气的体积,使进入釜体内的氮气的温度和速度可以将原料的温度降低到设定温度;氮气经过透气孔进入反应腔内,由于透气孔开设在延伸段上,氮气在反应腔内上浮时带动原料翻滚,对原料进行搅拌效果,使原料的温度均匀,同时氮气直接与原料进行接触换热,降低原料的温度,增加了氮气与原料的换热效率,避免利用加热装置降低反应釜内的温度,提高温度调节速度,也合理利用氮气的降温效果,节约能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聚氨酯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聚氨酯反应釜的氮气管路的内部分的第二延伸段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釜体;11、盖板;12、进料口;13、出料口;14、调节阀;15、支脚;2、夹套;21、加热腔;22、进口;23、出口;3、电机;31、传动杆;32、搅拌桨;321、T形桨叶;322、锚形桨叶;323、流通孔;4、氮气管路;41、外部分;42、冷却箱;43、第一测温计;44、流量阀;45、内部分;451、第一延伸段;452、第二延伸段;453、透气孔;5、第二测温计;6、压力表;7、精馏塔;71、进气管;72、回流管;8、冷凝箱;81、排气管;9、回收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一种聚氨酯反应釜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与图2所示,该聚氨酯反应釜包括釜体1、加热装置、搅拌装置、控制系统、氮气管路4和冷凝装置,加热装置、搅拌装置和冷凝装置分别布置在釜体1上,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加热装置、搅拌装置、冷凝装置以及氮气管路4工作,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为PLC可编辑逻辑控制器(图中未显示)。釜体1为柱形结构,釜体1的顶部布置有盖板11,盖板11上开设有进料口12,原料由进料口12输送进釜体1的反应腔内;釜体1的底部布置有与反应腔连通的出料口13,出料口13上布置有调节阀14,通过调节阀14可以调节聚氨酯的流出速率。釜体1的底部还布置有多个支脚15,支脚15沿釜体1的周向间隔布置,反应釜通过支脚15支撑在地面上。加热装置布置在釜体1的外部,加热装置包括夹套2和加热腔21,夹套2与釜体1间隔布置,夹套2与釜体1之间的间隔形成加热腔21,加热腔21用于供加热介质流通,加热介质可以为空气,也可以为油。夹套2上还开设有与加热腔21连通的进口22和出口23,加热介质由进口22进入加热腔21并由出口23流出加热腔21,形成循环通路。搅拌装置布置在釜体1的顶部,搅拌装置包括电机3、传动杆31和搅拌桨32,电机3固定在釜体1的顶部,传动杆31与电机3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电机3带动传动杆31转动,电机3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电机3的启闭以及转动速度。搅拌桨32固定布置在传动杆31上,电机3通过传动杆31带动搅拌桨32转动。搅拌桨32包括T形桨叶321和锚形桨叶322,T形桨叶321沿传动杆31的轴向间隔布置有两组,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氨酯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布置在所述釜体上的加热装置和搅拌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加热装置、搅拌装置均信号连接的控制系统;/n所述釜体上连接有氮气管路,所述氮气管路包括布置在所述釜体外的外部分和布置在所述釜体内的内部分,所述外部分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的冷却箱,所述外部分上于所述冷却箱的上下游两侧均布置有第一测温计,所述外部分上还布置有流量阀,所述内部分包括延伸至所述釜体的反应腔内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第一测温计、流量阀均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n所述釜体上还布置有用于检测反应腔内的温度的第二测温计,所述第二测温计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n所述第一测温计用于向所述控制系统传输氮气的温度,所述第二测温计用于向所述控制系统传输反应腔的温度,所述控制系统用于向所述流量阀传输开度信号以及向所述冷却箱传输温度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氨酯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布置在所述釜体上的加热装置和搅拌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加热装置、搅拌装置均信号连接的控制系统;
所述釜体上连接有氮气管路,所述氮气管路包括布置在所述釜体外的外部分和布置在所述釜体内的内部分,所述外部分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的冷却箱,所述外部分上于所述冷却箱的上下游两侧均布置有第一测温计,所述外部分上还布置有流量阀,所述内部分包括延伸至所述釜体的反应腔内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第一测温计、流量阀均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
所述釜体上还布置有用于检测反应腔内的温度的第二测温计,所述第二测温计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
所述第一测温计用于向所述控制系统传输氮气的温度,所述第二测温计用于向所述控制系统传输反应腔的温度,所述控制系统用于向所述流量阀传输开度信号以及向所述冷却箱传输温度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包括沿所述釜体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和绕所述釜体的中心轴环形布置的第二延伸段,所述透气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延伸段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氨酯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段沿所述釜体的轴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各个第二延伸段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段连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定凯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市番亿聚氨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