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6392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气溶胶产生装置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将咪头的第一气道与产生气溶胶的第二气道划分为独立的两个流动通道,使得第二气道内产生气溶胶的冷凝液在回流时无法滴落至咪头上,避免了短路风险。冷凝液回流堵塞雾化组件时,咪头的正常工作使得雾化组件能够正常启动加热,使得堵塞在雾化组件上的油液被加热重新形成气溶胶,避免了共用一个气道使得咪头无法正常启动导致的雾化组件堵塞。第三气道与第二气道之间具有角度,使得第二气道内产生的气溶胶通过用户的吸力向第三气道移动时,需要经过第二气道与第三气道连接处形成的拐角,可阻挡第二气道内产生的部分冷凝液,避免用户在吸食中将冷凝液吸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溶胶产生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气溶胶产生装置是替代常规卷烟的便携式设备,其通常是由烟弹插接在主机上,以将烟弹中的烟油加热形成烟雾,以达到出烟效果。现有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中,通过用户的吸力以控制咪头的启停,咪头与雾化组件共用一个通气管道,使得雾化组件工作产生的气溶胶在冷凝时的油液回流,会造成雾化组件内油孔的堵塞,甚至回流的油液会直接滴落至咪头上造成短路,导致装置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目前现有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咪头与雾化组件共用一个通气管道而咪头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包括第一气道、第二气道、第三气道、进气口、咪头及雾化组件;所述进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第二气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气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第二气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咪头设于所述第一气道靠近所述进气口一端,所述雾化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气道靠近所述进气口一端;所述第三气道与所述第二气道之间具有角度,该角度位于0°-180°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三气道设有出气口,所述第二气道设于所述出气口及所述第一气道之间。优选地,所述出气口上还设有吸嘴,所述吸嘴插接于所述出气口内;所述吸嘴包括插入部及抵持部,所述抵持部外露于所述出气口,所述插入部置入所述出气口内。优选地,所述插入部内壁面设有凸起的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向背离所述出气口方向倾斜。优选地,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出气口及所述第一挡板之间;当所述插入部完全置入所述出气口内时,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二气道背离所述雾化组件一端。优选地,所述第二气道背离所述雾化组件一端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具有斜面。优选地,还包括底盖及外壳,所述底盖盖合于所述外壳一端,所述外壳内形成容纳所述第一气道、第二气道、第三气道、进气口、咪头及雾化组件的空间;所述进气口开设于所述底盖表面;所述咪头设置于所述进气口的进气方向上,所述底盖对应所述进气口进气方向的侧面设有旁通口,所述旁通口与所述第二气道连通。优选地,所述旁通口与所述雾化组件之间设有吸油棉,所述吸油棉定位于所述底座靠近所述第二气道一侧。优选地,所述外壳内设有电芯及储油壳,所述电芯与所述储油壳相邻设置,所述电芯与所述储油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气道,所述储油壳形成所述第二气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将咪头的第一气道与产生气溶胶的第二气道划分为独立的两个流动通道,使得第二气道内产生气溶胶的冷凝液在回流时无法滴落至咪头上,避免了短路风险。同时,冷凝液回流堵塞雾化组件时,咪头的正常工作使得雾化组件能够正常启动加热,使得堵塞在雾化组件上的油液被加热重新形成气溶胶,避免了共用一个气道使得咪头无法正常启动导致的雾化组件堵塞的问题。所述第三气道与所述第二气道之间具有角度,使得第二气道内产生的气溶胶通过用户的吸力向第三气道移动时,需要经过第二气道与第三气道连接处形成的拐角,可阻挡第二气道内产生的部分冷凝液,避免用户在吸食中将冷凝液吸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2、所述第二气道设于第一气道及出气口之间,也即第二气道靠近出气口方向设置,使得第二气道产生的气溶胶在经过用户的吸力排出后,气溶胶流动时无法进入第一气道内,避免了气溶胶冷凝后进入第一气道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对咪头工作的稳定性。3、通过设置可拆卸的吸嘴,使得用户可重复独立使用吸嘴至多个装置中,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可便于用户之间的交叉使用,也避免与出气口的直接接触,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特别地,在本装置使用于一次性气溶胶产生装置中时,可重复使用的吸嘴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4、设置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使得用户在吸食气溶胶过程中,附着在第三气道内壁的冷凝液经过吸力而沿着内壁面流动,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可阻挡冷凝液的继续流动,进一步避免冷凝液流出第三气道的问题。而倾斜设置的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在确保阻挡冷凝液的作用下,避免凸起的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减小第三气道的排气口径,确保第三气道的通气量。5、通过设置第一挡板的位置,使得当冷凝液堆积于第一挡板表面上时,冷凝液基于重力作用会沿着第一挡板方向下落,而基于第一挡板对应第二气道的位置,使得从第一挡板上下落的冷凝液可直接落入第二气道内,避免冷凝液在第一挡板位置的堆积。6、通过设置所述斜面,使得在第二挡板处堆积的冷凝液可基于该斜面滑落至第二气道内,避免冷凝液在第二挡板位置的堆积。7、通过将咪头设置于进气口的进气方向上,及设置旁通口在进气口进气方向的侧面,使得冷凝液在下落时无法滴落至进气口,避免冷凝液外泄,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外部气体进入进气口可直接接触咪头,使得咪头控制雾化组件更加灵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8、通过设置所述吸油棉,使得第二气道中冷凝液或未加热充分的油液在滴落时,可基于该吸油棉吸收,避免油液堆积或飞溅,提高对装置的保护。9、通过设置电芯与储油壳相邻设置,以形成独立的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可有效利用外壳内的储存空间,使得该装置具有更小的体积,特别适用于一次性气溶胶产生装置中,方便产品的使用和携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中气道流向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区域的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中吸嘴插接于出气口内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中吸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100-电芯,101-储油壳,11-底盖,111-进气口,112-旁通口,12-外壳,13-第一气道,14-第二气道,15-第三气道,151-出气口,16-咪头,17-雾化组件,18-吸嘴,181-抵持部,182-插入部,1821-第一挡板,1822-第二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请结合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1,包括底盖11及外壳12,底盖11盖合于外壳13一端,外壳12内形成容纳一空间p,空间p内设有电芯100及储油壳101,电芯100与储油壳101相邻设置,电芯与储油壳之间形成第一气道13,储油壳101内形成第二气道14,储油壳101一端设有第三气道15。可以理解,电芯100与储油壳101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道、第二气道、第三气道、进气口、咪头及雾化组件;/n所述进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第二气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气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第二气道的另一端连通;/n所述咪头设于所述第一气道靠近所述进气口一端,所述雾化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气道靠近所述进气口一端;/n所述第三气道与所述第二气道之间具有角度,该角度位于0°-180°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道、第二气道、第三气道、进气口、咪头及雾化组件;
所述进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第二气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气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及所述第二气道的另一端连通;
所述咪头设于所述第一气道靠近所述进气口一端,所述雾化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气道靠近所述进气口一端;
所述第三气道与所述第二气道之间具有角度,该角度位于0°-180°之间。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道设有出气口,所述第二气道设于所述出气口及所述第一气道之间。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上还设有吸嘴,所述吸嘴插接于所述出气口内;
所述吸嘴包括插入部及抵持部,所述抵持部外露于所述出气口,所述插入部置入所述出气口内。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内壁面设有凸起的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向背离所述出气口方向倾斜。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出气口及所述第一挡板之间;
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贯云陈健肖育慧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吉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