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湖南大学专利>正文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联合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64808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0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联合发电系统,包括:作为顶循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和作为底循环的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两个子系统通过发生器耦合连接。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通过低浓度溴化锂水溶液吸收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的低温余热,并将溴化锂水溶液分离为水蒸气和高浓度饱和溴化锂水溶液,其中水蒸气在高压透平中膨胀作功,而高浓度饱和溴化锂水溶液依次通过再热器、节流阀和分离器进一步分离出额外的水蒸气,这部分水蒸气与高压透平膨胀乏气掺混并通过再热器吸热升温后进一步在低压透平中膨胀作功,提高吸收式动力循环子系统的输出功,进而提高联合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联合发电系统
本申请涉及发电系统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联合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在发电领域,热力发电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市场占比最大的燃煤电厂、还是比重逐年增加的核电站、亦或是新能源电站,如太阳能电站和地热电站以及近年来推广的采用燃气轮机区域供电的分布式电站等,这些发电站都需要一个高效热动力系统来将热源或排气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常规蒸汽动力循环是目前热力发电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能源转换方式,该循环发电技术已趋于成熟,为了进一步提高热力发电效率来缓解能源危机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转换思路,从根本上革新能源转换方式。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就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热动力循环方式,被认为在未来有希望取代传统蒸汽郎肯循环成为热力发电领域的主要能源转换方式。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的优势在于二氧化碳工质在临界点附近的特殊物性有利于显著降低压缩机的压缩功,因此二氧化碳在进入压缩机前需要释放大量的低品位余热使其温度降低到临界点附近,通常这部分余热直接被冷源吸收,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联合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和所述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通过发生器(9)耦合连接,所述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中通过循环工质吸收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的低温余热,所述循环工质为溴化锂水溶液;/n所述发生器(9)用于将低浓度的所述溴化锂水溶液分离为水蒸气和第一高浓度饱和溴化锂水溶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联合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和所述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通过发生器(9)耦合连接,所述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中通过循环工质吸收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系统的低温余热,所述循环工质为溴化锂水溶液;
所述发生器(9)用于将低浓度的所述溴化锂水溶液分离为水蒸气和第一高浓度饱和溴化锂水溶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联合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高浓度饱和溴化锂水溶液节流降压的第一节流阀(17)以及与所述第一节流阀(17)的出口连接的分离器(18);
所述分离器(18)用于将被所述第一节流阀(17)节流降压之后的所述第一高浓度饱和溴化锂水溶液分离为水蒸气和第二高浓度饱和溴化锂水溶液;且所述第二高浓度饱和溴化锂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所述第一高浓度饱和溴化锂水溶液的浓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联合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还包括高压透平(10)和低压透平(11),所述发生器(9)的水蒸气出口与所述高压透平(10)的入口连接,以使所述发生器(9)分离出的所述水蒸气在所述高压透平(10)内膨胀作功;
所述分离器(18)分离出的水蒸气与所述高压透平(10)内膨胀作功后的水蒸气均进入所述低压透平(11)进一步膨胀作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联合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还包括与所述高压透平(10)和所述低压透平(11)均同轴连接的第一发电机(12),所述高压透平(10)和所述低压透平(11)均将机械能传递至所述第一发电机(12),所述第一发电机(12)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联合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效吸收式动力循环系统还包括再热器(16),所述再热器(16)的热侧流体入口与所述发生器(9)的溶液出口连接,所述再热器(16)的热侧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一节流阀(17)的入口连接;
所述分离器(18)的蒸汽出口及所述高压透平(10)的出口均与所述再热器(16)的冷侧流体入口连接;所述再热器(16)的冷侧流体出口与所述低压透平(11)的入口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峰廖高良谌冰洁戴幸福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