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6479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枕头及其制造方法,该枕头,将硬度高且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芯材层(2)和包覆该芯材层(2)的比该芯材层(2)硬度低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表层(1)一体地形成,并且具有第1凸部(1a)和比第1凸部(1a)低的第2凸部(1b),其中:该芯材层(2)在其宽度方向两端部侧加高,同时覆盖该部分的上述表层(1)减薄。因此,提供一种在该枕头上睡觉时,不论仰卧还是侧卧均不影响安眠性,可确实改善睡醒时产生肌肉酸痛之感的弊病的枕头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枕头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将硬度高的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芯材层和包覆该芯材层的比该芯材层硬度低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表层一体形成,且具有第1凸部和比第1凸部低的第2凸部的枕头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取代荞麦皮枕、陶瓷枕、木制枕以及箱枕等,最近,人们开发出多种使用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高安眠性的枕头。该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枕头具有保温性,同时具有分散头部重量的功能,使得负载不再仅施加在颈部,从而提高安眠性。该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枕头一般是这样设计的,即其剖面形状为前后形成的两个高起部分,该高起部分为载置头部或颈部的第1凸部和比该第1凸部的高度低的第2凸部。该两个高起部分之间可载置后头部。对于使用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枕头,为了改善因保持保温性而产生的透气性差的问题,人们开发出设有透气层的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枕头(专利文献1)。另外,为了减小因低回弹聚氨酯泡沫体所具有的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弹性变化,人们开发出具有两层结构的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枕头,在该枕头中,在头部接触层处设有柔软的低回弹聚氨酯泡沫体,同时在与床上用品接触的下层处设有硬质的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专利文献2)。特开平11-56559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2-142944号公报。然而,因为上述现有的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枕头的横剖面均为一定的形状,没有考虑睡觉时仰面姿势和侧卧姿势两种情况下头部和枕头上面之间距离的变化,所以睡觉过程中多次翻身等时,随着头部的位置变化而施加在颈部上的负载不减小,难以安稳地安眠。即,姑且不论睡觉时保持仰卧的场合,在翻身侧卧时,因为从头部到肩关节端部间的距离变大,所以,相对而言枕头的上表面变低,施加于支承头部的颈锥以及支承颈部的肌肉上的负载不小。这样,不仅妨碍了安眠性,也是睡醒时产生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压力分散性的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枕头。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该枕头上睡觉时,不论仰卧还是侧卧均不影响安眠性,可确实改善睡醒时产生肌肉酸痛之感的弊病的枕头及其制造方法。上述目的是通过各项专利技术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实现的。即本专利技术枕头的结构在于将硬度高且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芯材层和包覆该芯材层的比该芯材层硬度低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表层一体地形成,并且具有第1凸部和比第1凸部低的第2凸部,该芯材层在其宽度方向两端部侧加高,同时覆盖该部分的上述表层减薄。根据上述的结构,睡觉时即使由仰卧翻身变为侧卧,因为设置了硬度高而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芯材层,所以顶头部侧不会太低,与从头部到肩关节端部的距离较大的侧卧姿势无关。即使在侧卧时头部和颈锥之间仍能够保持为接近直立姿势的直线形状,作用于颈部上的张力不会过大,从而保持自然的睡觉姿势以及良好的安眠性,同时,可有效防止睡醒时发生颈部肌肉痛感这一不好情况。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枕头,利用该枕头,不仅仰卧,即使翻身而侧卧时也不会妨碍安眠性,可确实改善睡醒时发生的肌肉疼痛的弊病。最好,上述芯材层的宽度方向的略中央部比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要低,上述第1凸部的上述表层和芯材层的厚度比例,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的、芯材层∶表层=1∶(0.2~0.5),在宽度方向的略中央部的、芯材层∶表层=1∶(1.2~3)。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确保睡觉时仰卧或侧卧的自然姿势,可有效地防止因不自然的姿势所造成的施加在颈部上的负载过大的现象。如果超过上述范围,特别是翻身变成侧卧姿势的情况下,头部的倾斜变大,容易在颈部上施加过大的负载,这样不仅损害安眠性,而且睡醒时容易感到颈部疼痛,这样是不好的。优选上述芯材层的硬度为30~50N,上述表层的硬度为15~35N,上述芯材层和表层之间的硬度差最好为5~20N。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在翻身时也没有不适感,从而保证安眠性。另外,表层和芯材层具有相同的回弹弹性率,其值均为20%以下,或者从保持安眠性的角度来讲,表层的回弹弹性率较低一些更好。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枕头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3项专利技术之任一项中所述的枕头制造方法中,上述枕头是由硬度高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芯材层和包覆该芯材层的比该芯材层硬度低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表层利用模具一体地形成的。根据上述的结构,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枕头的制造方法,其枕在该枕头上睡觉时,不论仰卧还是侧卧均不影响安眠性,可确实改善睡醒时产生肌肉酸痛之感的弊病。更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枕头的制造方法是将硬度高且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芯材层和包覆该芯材层的比该芯材层硬度低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表层一体地成形而得到枕头的方法,其中将形成上述表层的低回弹的聚氨酯发泡原液注入到下模中,再覆盖第1上模,该第1上模形成与上述表层的内面相接的该芯材层的上面形状,在形成表层的低回弹的聚氨酯发泡原液凝固时间结束稍前或之后,打开上述的第1上模,进一步将形成芯材层的低回弹的聚氨酯发泡原液从上述表层的上方注入,同时用形成枕头底部的第2上模进行覆盖,使之硬化。根据上述的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枕头的制造方法,枕在该枕头上睡觉时,不论仰卧还是侧卧均不影响安眠性,更加确实改善睡醒时产生肌肉酸痛之感的弊病。优选在注入上述低回弹的聚氨酯发泡原液时,将上述各个模具的温度保持在50~100℃之间,同时,将形成芯材层的低回弹的聚氨酯发泡原液的发泡开始时间调节为1~12秒之间。根据上述结构,如果硬度高低回弹的聚氨酯发泡原液开始反应的时间较慢,则从形成表层1的柔软的聚氨酯泡沫体的表面到内部,形成芯材层的高硬度低回弹的聚氨酯发泡原液渗入到先注入的表层表面,因此能够确实防止形成硬化层,不损害硬度低且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层的功能,较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枕头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枕头的主视图;图3为图1中的枕头的A-A剖视图;图4为图1中的枕头的B-B剖视中1-表层,1a-第1凸部,1b-第2凸部,2-芯材层。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予以说明。图1表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枕头P的整体结构,图2表示出枕头P的正面(前面)结构,图3为图1中的A-A剖视图,图4为图1中的B-B的剖面结构。该枕头P将硬度较高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芯材层2和包覆该芯材层2的比该芯材层2硬度低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表层1一体地形成,且具有睡觉时支承头部或颈部的第1凸部1a和比第1凸部1a低一些的第2凸部1b,与床上用品相接的底面为近似平坦形状。硬度较高的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芯材层2的上面呈沿着枕头P的宽度方向3维变化的曲面,与枕头P的宽度方向两端侧部相比,在支承颈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从两端侧部呈凹曲面状地倾斜地逐渐变低,以自然收纳颈部。另外,如图2所示,在枕头P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包覆芯材层2的表层1的厚度为m,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包覆芯材层2的表层1的厚度为n,该厚度m和n之间的关系为n>m。另外,当枕头的第1的凸部1a处的高度为8~120mm时(通常第2凸部1b的高度为65~90mm),在图3所示的剖视图中,最好m=15~35mm。另外,如图4所示,在第1的凸部1a和第2凸部1b之间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前后方向上芯材层2的厚度是基本相同的。表层1的厚度n最好为40~90mm左右。由于上述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枕头,一体形成有硬度高且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芯材层和包覆该芯材层的比该芯材层硬度低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表层,并且具有第1凸部和比第1凸部低的第2凸部,其特征在于:该芯材层在其宽度方向两端部侧加高,同时覆盖该部分的上述表层减薄。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6-2 2003-156382;JP 2003-9-19 2003-327557;J1.一种枕头,一体形成有硬度高且低回弹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芯材层和包覆该芯材层的比该芯材层硬度低的聚氨酯泡沫体制的表层,并且具有第1凸部和比第1凸部低的第2凸部,其特征在于该芯材层在其宽度方向两端部侧加高,同时覆盖该部分的上述表层减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上述芯材层的宽度方向的略中央部比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要低,上述第1凸部的上述表层和芯材层的厚度比例,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的、芯材层∶表层=1∶(0.2~0.5),在宽度方向的略中央部的、芯材层∶表层=1∶(1.2~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上述芯材层的硬度为30~50N,上述表层的硬度为15~35N,并且上述芯材层和表层之间的硬度差为5~20N。4.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优石井有纪藤本智裕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