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3852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双极板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贴合设备。关节机器人驱动第一吸附装置吸附密封圈,再将密封圈移动到撕摸机构撕开保护膜,之后再将密封圈移动到贴合工位,将密封圈装入双极板的密封槽,密封圈通过背胶与双极板贴合,解决双极板与密封圈贴合大多数是采用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和合格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贴合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极板装配
,特别涉及一种贴合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双极板与密封圈大多数是采用人工操作进行贴合,用户先要撕开密封圈的保护膜,之后再将密封圈安装在双极板的密封槽进行贴合,由于是人工贴合,生产效率低,并且贴合的出错率较高,导致产品的合格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贴合设备,旨在解决双极板与密封圈贴合大多数是采用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和合格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贴合设备,包括第一机架、第一传动机构、第一装载平台、第二传动机构、第二装载平台、第三装载平台、底座、关节机器人、第一吸附装置和撕膜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机架,所述第一装载平台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装载平台用于装载双极板,所述第二装载平台和第三装载平台分别设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二装载平台和所述第三装载平台均用于装载密封圈,所述底座位于所述第一机架的一侧,所述关节机器人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吸附装置设于所述关节机器人,所述撕膜机构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位于双极板上料工位,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位于密封圈上料工位,所述第三装载平台位于吸附工位,待所述第一装载平台装载双极板之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从双极板上料工位移动至贴合工位,待所述第二装载平台装载密封圈之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从密封圈上料工位移动至吸附工位,同时,驱动所述第三装载平台从吸附工位移动至密封圈上料工位,所述关节机器人驱动所述第一吸附装置移动至吸附工位,所述第一吸附装置吸附在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的密封圈,所述关节机器人驱动所述第一吸附装置从吸附工位移动至所述撕膜机构的撕膜工位,待所述撕膜机构撕开密封圈的保护膜之后,所述关节机器人驱动所述第一吸附装置移动至贴合工位,将密封圈装入双极板的密封槽,密封圈与双极板贴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模块、第一滑轨、第一滑块、第二滑轨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设于所述第一机架,所述第一滑块滑设于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二滑块滑设于所述第二滑轨,所述第一装载平台的下侧壁设于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的下侧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模块位于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装载平台包括第一板和两个第一吸盘,所述第一板的下侧壁设于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且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板设有两个吸盘安装孔,每一个第一吸盘设于一个吸盘安装孔,所述第一板的上侧壁设有第一装载区域,所述两个第一吸盘位于所述第一装载区域。进一步地,所述贴合设备包括纠正机构,所述纠正机构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第四限位块、第一纠正气缸和第二纠正气缸,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围绕所述第一装载区域设于所述第一板的上侧壁,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纠正气缸和所述第二纠正气缸设于所述第一板的上侧壁,所述第一纠正气缸与所述第三限位块连接,所述第二纠正气缸与所述第四限位块连接,所述第三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相互平行,所述第四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相互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板、第二支板、第二驱动模块、两个同步轮、同步带、两个第三滑轨、两个第三滑块、两个第四滑轨和两个第四滑块,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二支板设于所述第一机架,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第二支板相间布置,两个同步轮设于第一支板的内侧壁,同步带套设于两个同步轮,两个第三滑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板的内侧壁、所述第二支板的内侧壁,每一个第三滑块设于一个第三滑轨,且与所述同步带的上段及所述第三装载平台连接,两个第四滑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板的内侧壁、所述第二支板的内侧壁,每一个第四滑块设于一个第四滑轨,且与所述同步带的下段及所述第二装载平台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且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的下侧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附装置包括第一真空吸附板、连接支架、四个内撑定位件和四个内撑定位气缸,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关节机器人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真空吸附板的上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真空吸附板的下侧壁设有与密封圈相匹配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设有四个内撑定位孔,每一个内撑定位孔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一个对角处,每一个内撑定位件的一端与一个内撑定位气缸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内撑定位孔,四个内撑定位气缸设于所述第一真空吸附板的下侧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真空吸附板设有两个导向孔,所述第一装载平台、第二装载平台、第三装载平台分别设有与所述两个导向孔相匹配的两个导向轴。进一步地,所述撕膜机构包括支撑板、多个真空吸膜件和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和多个真空吸膜件设于支撑板的一侧壁,所述夹持机构位于多个真空吸膜件的一侧,所述夹持机构与多个真空吸膜件呈一字状布置。进一步地,所述贴合设备包括安全围栏,所述关节机器人置于所述安全围栏中,所述支撑板设于所述安全围栏。进一步地,所述贴合设备包括上下料机构,所述上下料机构包括第二机架、送板机构、收板机构和所述第二吸附装置;所述送板机构包括第五滑轨、第五滑块、第二支架、第三驱动模块和第一堆叠盒,所述第五滑轨设于所述第二机架的一侧,所述第五滑块滑设于所述第五滑轨,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五滑块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五滑块连接,所述第一堆叠盒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堆叠盒用于堆放上料的双极板,所述第三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五滑块连接;所述收板机构包括第六滑轨、第六滑块、第三支架、第四驱动模块和第二堆叠盒,所述第六滑轨设于所述第二机架的一侧,所述第六滑块滑设于所述第六滑轨,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六滑块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六滑块连接,所述第二堆叠盒设于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二堆叠盒用于堆放下料的双极板,所述第四驱动模块与所述第六滑块连接;所述第二吸附装置包括第五驱动模块、第七滑轨、第七滑块、第四支架、第六驱动模块、第八滑轨、第八滑块和第二真空吸附板,所述第五驱动模块、所述第七滑轨设于所述第二机架,所述第七滑块滑设于所述第七滑轨,所述第四支架与所述第七滑块连接,所述第五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七滑块连接,第六驱动模块、第八滑轨设于所述第四支架,所述第八滑块滑设于所述第八滑轨,所述第六驱动模块与所述第八滑块连接,所述第二真空吸附板设于所述第八滑块,且置于所述第一堆叠盒或者所述第二堆叠盒的上方。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关节机器人驱动第一吸附装置吸附密封圈,再将密封圈移动到撕摸机构撕开保护膜,之后再将密封圈移动到贴合工位,将密封圈装入双极板的密封槽,密封圈通过背胶与双极板贴合,解决双极板与密封圈贴合大多数是采用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和合格率低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架、第一传动机构、第一装载平台、第二传动机构、第二装载平台、第三装载平台、底座、关节机器人、第一吸附装置和撕膜机构;/n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机架,所述第一装载平台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装载平台用于装载双极板,所述第二装载平台和第三装载平台分别设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二装载平台和所述第三装载平台均用于装载密封圈,所述底座位于所述第一机架的一侧,所述关节机器人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吸附装置设于所述关节机器人,所述撕膜机构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n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位于双极板上料工位,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位于密封圈上料工位,所述第三装载平台位于吸附工位,待所述第一装载平台装载双极板之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从双极板上料工位移动至贴合工位,待所述第二装载平台装载密封圈之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从密封圈上料工位移动至吸附工位,同时,驱动所述第三装载平台从吸附工位移动至密封圈上料工位,所述关节机器人驱动所述第一吸附装置移动至吸附工位,所述第一吸附装置吸附在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的密封圈,所述关节机器人驱动所述第一吸附装置从吸附工位移动至所述撕膜机构的撕膜工位,待所述撕膜机构撕开密封圈的保护膜之后,所述关节机器人驱动所述第一吸附装置移动至贴合工位,将密封圈装入双极板的密封槽,密封圈与双极板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架、第一传动机构、第一装载平台、第二传动机构、第二装载平台、第三装载平台、底座、关节机器人、第一吸附装置和撕膜机构;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机架,所述第一装载平台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装载平台用于装载双极板,所述第二装载平台和第三装载平台分别设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二装载平台和所述第三装载平台均用于装载密封圈,所述底座位于所述第一机架的一侧,所述关节机器人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吸附装置设于所述关节机器人,所述撕膜机构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位于双极板上料工位,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位于密封圈上料工位,所述第三装载平台位于吸附工位,待所述第一装载平台装载双极板之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从双极板上料工位移动至贴合工位,待所述第二装载平台装载密封圈之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从密封圈上料工位移动至吸附工位,同时,驱动所述第三装载平台从吸附工位移动至密封圈上料工位,所述关节机器人驱动所述第一吸附装置移动至吸附工位,所述第一吸附装置吸附在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的密封圈,所述关节机器人驱动所述第一吸附装置从吸附工位移动至所述撕膜机构的撕膜工位,待所述撕膜机构撕开密封圈的保护膜之后,所述关节机器人驱动所述第一吸附装置移动至贴合工位,将密封圈装入双极板的密封槽,密封圈与双极板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模块、第一滑轨、第一滑块、第二滑轨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设于所述第一机架,所述第一滑块滑设于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二滑块滑设于所述第二滑轨,所述第一装载平台的下侧壁设于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的下侧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模块位于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包括第一板和两个第一吸盘,所述第一板的下侧壁设于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且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板设有两个吸盘安装孔,每一个第一吸盘设于一个吸盘安装孔,所述第一板的上侧壁设有第一装载区域,所述两个第一吸盘位于所述第一装载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设备包括纠正机构,所述纠正机构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第四限位块、第一纠正气缸和第二纠正气缸,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围绕所述第一装载区域设于所述第一板的上侧壁,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纠正气缸和所述第二纠正气缸设于所述第一板的上侧壁,所述第一纠正气缸与所述第三限位块连接,所述第二纠正气缸与所述第四限位块连接,所述第三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相互平行,所述第四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板、第二支板、第二驱动模块、两个同步轮、同步带、两个第三滑轨、两个第三滑块、两个第四滑轨和两个第四滑块,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二支板设于所述第一机架,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翔邓亮沈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昆龙卓盈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