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凸焊下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308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凸焊下电极,包括:下电极本体,内部形成为通孔,且所述下电极本体包括:与凸焊电机连接的第一端,抵压焊接制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端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端的直径远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且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焊接制件的侧面形成为平面;穿设于所述通孔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穿过所述焊接制件与螺母连接。上述方案,通过第一端与凸焊电机连接,通过第二端抵压焊接制件,且所述第二端的直径远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增加下电极本体与焊接制件的接触面积,解决下电极本体与焊接制件的接触面积小,影响下电极的导电性能,使焊接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凸焊下电极
本技术涉及焊接
,特别涉及一种凸焊下电极。
技术介绍
汽车的天窗框架处需要焊接一些型号为M6的方螺母,部分M6方螺母所在的位置狭小,为实现对处于狭小位置的M6方螺母的焊接,需要将普通的圆柱形凸焊下电极的圆柱直径做得很小,而直径很小的下电极在焊接时,下电极与焊接制件的接触面积小,影响下电极的导电性能,使焊接质量不稳定,且下电极较细,会导致下电极易弯折和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凸焊下电极,用以解决在狭小位置焊接时,下电极与焊接制件的接触面积小,焊接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凸焊下电极,包括:下电极本体,内部形成为通孔,且所述下电极本体包括:与凸焊电机连接的第一端,抵压焊接制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端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端的直径远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且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焊接制件的侧面形成为平面;穿设于所述通孔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穿过所述焊接制件与螺母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形成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第一端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形成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第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的直径,所述第二端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的直径;其中,所述第二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的直径。可选地,所述下电极本体采用铬锆铜材料制成。可选地,所述定位销包括第一圆锥体部分、圆柱体部分以及第二圆锥体部分;其中,圆柱体部分处于所述第一圆锥体部分和所述第二圆锥体部分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一圆锥体部分与所述圆柱体部分连接的第一端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圆锥体部分远离所述圆柱体部分的第二端面的直径;所述第二圆锥体部分与所述圆柱体部分连接的第三端面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锥体部分远离所述圆柱体部分的第四端面的直径。可选地,所述定位销通过所述第一圆锥体部分与螺母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提供下电极本体,内部形成为通孔,且所述下电极本体包括:与凸焊电机连接的第一端,抵压焊接制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端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端的直径远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且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焊接制件的侧面形成为平面;穿设于所述通孔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穿过所述焊接制件与螺母连接。下电极本体通过第一端与凸焊电机连接,通过第二端抵压焊接制件,且所述第二端的直径远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尽可能增加第二端的直径,从而增加下电极本体与焊接制件的接触面积,解决下电极本体与焊接制件的接触面积小,影响下电极的导电性能,使焊接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也使得下电极本体不易弯折和变形,所述第二端和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焊接制件的侧面形成为平面,也能避免焊接空间狭小,导致下电极本体无法焊接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电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位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下电极本体;11-通孔;12-第一端;13-第二端;14-连接部;2-定位销;21-第一圆锥体部分;22-圆柱体部分;23-第二圆锥体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针对在狭小位置焊接时,下电极与焊接制件的接触面积小,焊接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一种凸焊下电极。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凸焊下电极,包括:下电极本体1,内部形成为通孔11,且所述下电极本体包括:与凸焊电机连接的第一端12,抵压焊接制件的第二端13,所述第一端12与所述第二端13之间通过连接部14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端13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端13的直径远大于所述通孔11的直径,且所述第二端13和所述连接部14朝向所述焊接制件的侧面形成为平面;穿设于所述通孔11的定位销2,所述定位销2穿过所述焊接制件与螺母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焊接制件为一板体,在该凸焊下电极工作时,定位销2穿设通孔11,放到焊接制件的对应位置处,穿过焊接制件与螺母连接,在与螺母相对的焊接制件的另一面上,下电极本体1的第二端13抵压该焊接制件进行凸焊焊接。定位销2与一气缸和一顶杆连接,通过气缸带动顶杆,定位销2可穿过通孔11并相对于下电极本体1伸缩。下电极本体1的第二端13的直径远大于通孔11的直径,尽可能增加与焊接制件的接触面积,解决下电极本体1与焊接制件的接触面积小,影响下电极的导电性能,使焊接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也使得下电极本体1不易弯折和变形,增加使用寿命,且第二端13和连接部14朝向焊接制件的侧面形成为平面,也能避免焊接空间狭小,导致下电极本体无法焊接的问题。所述第一端12形成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第一端12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需要说明的是,下电极本体1的第一端12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结构,使下电极本体1可以固定到凸焊机上。所述连接部14形成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第一端12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14的直径,所述第二端13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14的直径;其中,所述第二端1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12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端13的直径是匹配凸焊机进行设计的,在下电极本体1可以工作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加第一端12的直径,增加与焊接制件的接触面积。所述下电极本体1采用铬锆铜材料制成。需要说明的是,下电极本体1采用铬锆铜材料加工,易加工制作。所述定位销2包括第一圆锥体部分21、圆柱体部分22以及第二圆锥体部分23;其中,圆柱体部分22处于所述第一圆锥体部分21和所述第二圆锥体部分23之间。所述第一圆锥体部分21与所述圆柱体部分22连接的第一端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圆锥体部分21远离所述圆柱体部分22的第二端面的直径;所述第二圆锥体部分23与所述圆柱体部分22连接的第三端面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锥体部分23远离所述圆柱体部分22的第四端面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定位销2通过第四端面与气缸和顶杆连接,第一圆锥体部分21设计为圆锥体结构是为了便于穿设通孔和焊接制件,并与螺母连接。所述定位销2通过所述第一圆锥体部分21与螺母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定位销2通过第一圆锥体部分21穿过焊接制件与螺母连接。以上所述的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凸焊下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电极本体(1),内部形成为通孔(11),且所述下电极本体包括:与凸焊电机连接的第一端(12),抵压焊接制件的第二端(13),所述第一端(12)与所述第二端(13)之间通过连接部(14)连接;/n其中,所述第二端(13)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端(13)的直径远大于所述通孔(11)的直径,且所述第二端(13)和所述连接部(14)朝向所述焊接制件的侧面形成为平面;/n穿设于所述通孔(11)的定位销(2),所述定位销(2)穿过所述焊接制件与螺母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凸焊下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电极本体(1),内部形成为通孔(11),且所述下电极本体包括:与凸焊电机连接的第一端(12),抵压焊接制件的第二端(13),所述第一端(12)与所述第二端(13)之间通过连接部(14)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端(13)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端(13)的直径远大于所述通孔(11)的直径,且所述第二端(13)和所述连接部(14)朝向所述焊接制件的侧面形成为平面;
穿设于所述通孔(11)的定位销(2),所述定位销(2)穿过所述焊接制件与螺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焊下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12)形成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第一端(12)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焊下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4)形成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第一端(12)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14)的直径,所述第二端(13)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14)的直径;
其中,所述第二端(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英祥王成志瞿二虎绳宝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海纳川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