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植物配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61804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植物配置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恢复区立地条件调查,调查恢复区的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步骤b、植被调查和目标植物筛选;步骤c、目标群落配置;步骤d、种植方式/喷播。主要解决目前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生态修复工程中养护成本高、物种配置单一、景观协调性差、自然演替周期长、植被容易退化等问题,通过该方法构建的植物群落具有以下特点:在物种层次上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在群落层次上结构完善、演替持续;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物种丰富、功能复合;在景观层次上结构协调、布局连续,可实现在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上快速、高效构建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目的。高效构建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目的。高效构建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植物配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植物配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植物配置对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的生态修复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倡导近自然恢复的理念要求下。植物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生态修复的短期效果与长期效益。目前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生态修复中植物配置方面的技术较缺乏,比如在物种选择方面多选择抗逆性强、耐瘠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物种,而对植物长期的适应能力、入侵风险考虑不足;在功能方面,多选择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和固氮功能的植物,而对植物的花粉传播、种子传播、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考虑较少;在种植结构上,基于对短期复绿效果的追求,普遍参考城市园林绿化的配置方法和种植形式,多以连片或成排种植,对自然植被的物种配置特性考虑较少;从效益上,现有技术多考虑短期复绿效果,对群落的持续演替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考虑不足。
[0003]由于对植物的结构和功能配置缺乏操作指导性强的技术方法,导致目前大部分的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生态修复工程存在养护成本高、物种配置单一、与周边景观不协调、自然演替周期长、群落容易退化且存在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且复绿后养护成本高、恢复效果不稳定且持续性差,达不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植物配置方法,通过对植物种类选择、物种配置模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设计,构建投入少、见效快、近自然、能演替的近自然群落,以实现生态修复效果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及少管护或无管护的目的,解决目前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植物群落构建中养护成本高、效果慢、植被单一、易退化和景观不协调等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植物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06]步骤a、恢复区立地条件调查,调查恢复区的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
[0007]步骤b、植被调查和目标植物筛选;
[0008]步骤c、目标群落配置;
[0009]步骤d、种植方式/喷播。
[0010]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调查恢复区的自然条件包括调查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和位置情况,以确定最终的恢复模式;调查恢复区的立地条件包括调查坡度、坡向、微地形、土壤、植物生长情况,以便确定可选用的工程技术,如覆土种植、喷播、生态袋、构建种植槽、开凿种植穴的辅助种植设施。
[0011]作为优选,所述步骤b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0012]步骤b1、对恢复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及其周边自然群植被分别开展植被调查,调查以物种的生活型为主要依据,列出各自的优势种、亚优势种、常见种,并分析恢复区内外共有物种及其分布情况;
[0013]步骤b2、在以上物种中,按照以下优先顺序条件筛选出备用植物物种:
[0014]①
植物种类的种苗易获得;
[0015]②
耐瘠薄、抗旱性强、管理粗放;
[0016]③
植物根系发达、扩展能力强;
[0017]④
植物绿期长,自我繁殖能力强;
[0018]步骤b3、将步骤b2筛选出的备用植物物种按照生态功能进行分类;
[0019]步骤b4、根据恢复区特征和周边自然群落类型,确定目标群落类型,将符合步骤b3的植物按照乔灌草结构、乔灌藤草结构、灌草结构和灌藤草结构进行配置,确保每一种配置结构以水土保持物种为主,同时具有蜜粉源植物/果源植物、豆科/固氮植物等种类。
[0020]作为优选,所述步骤c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1]步骤c1、确定群落物种:将恢复区内的先锋植物作为演替前期物种,恢复区周边自然群落的物种作为演替后期物种,按照演替前期物种:演替后期物种=2:1的配置方式进行配比;同时应根据目标群落类型选择,乔木种类≥2种,灌木种类≥3种,藤本/攀缘植物≥2种,草本植物种类≥3种;
[0022]步骤c2、组团矩阵式种植设计:
[0023]当目标群落中有乔木时,选择两种以上的乔木作为群落构架,以3-4m的间距进行设计,将不同的乔木依次种植,横向与纵向呈品字形,以乔木为中心,依次选用2种以上不同的灌种植于乔木四周,灌木与乔木之间的间距设计为0.5m,乔木与灌木形成组团,组团的种树种的配置呈矩阵形态;
[0024]当目标群落为灌木群落时,选取3种以上灌木,按照2种以上灌木依次搭配的形式构建组团,灌木之间间距设计为0.5m,组团间距设计为2m-2.5m,横向与纵向呈品字形,组团的植物配置呈矩阵形态;
[0025]步骤c3、喷播加上垂下爬:
[0026]当恢复区坡度>25
°
,且无土或不具备覆土条件时,可采用喷播技术,将配置好的混合种子与种植基质混合喷附于恢复区;混合种子的配置方式如下:按照演替前期物种:演替后期物种=2:1的配置方式进行配比;灌木种类≥3种,藤本/攀缘植物≥2种,草本植物种类≥3种,其中豆科/固氮植物种类≥2种;
[0027]步骤c4、计算每种植物的用量:
[0028]以组团矩阵式种植,对于乔灌草结构、乔灌藤草结构:灌木的数量为乔木的2-3倍,藤本/攀缘植物的数量为乔木的1-2倍,草本植物数量为乔木的10-30倍;对于灌藤草结构、灌草结构:以3种以上的灌木作为一个组团,组团之间的间距为(2.0m-2.5m)
×
(2.0m-2.5m),根据恢复区面积大小确定灌木数量,藤本/攀缘植物的数量为乔木的1-2倍,草本植物数量为乔木的10-30倍;
[0029]以喷播方式种植,对于灌藤草结构、灌草结构:灌木以最终要形成灌木的群落密度为参考,根据常规灌木种植密度为准,计算灌木种子的喷播量;草本植物的种子数量根据最终草本植物的密度为参考设计,以1株灌木配置5-10株草本植物的比例计算草本植物种子
喷播量,攀缘植物的量为灌木总量的1-2倍,进行喷播或采用带根苗在坡顶和坡底进行栽植,栽植数量按照藤本植物的常规种植间距计算。
[0030]作为优选,所述步骤d中,
[0031]对于25
°
以下恢复区采用覆土种植,对恢复区表面进行杂物清理和土地平整,必要时设置一定的水土保持构筑物,以保证表土不流失;种植完成后,可选择在种植完成的地表覆盖3-5cm厚的枯枝落叶、树皮等腐殖质形成保护层,保护表土的土壤水分和减轻侵蚀;
[0032]对于25
°
以上恢复区,由于缺乏直接覆土的条件,结合工程技术手段构建种植槽、V型槽、鱼鳞坑、挖凿种植穴、生态袋辅助种植设施,在种植设施内填土之后,将配置好的植物按照组团矩阵式进行种植,或采用播种方式将配置好的种子进行播种;若采用喷播加上垂下爬式恢复方式,喷播完毕后在坡顶和坡脚分别种植不同类型的藤本/攀缘植物,根据其扩展性间距设计为0.5-1.0m;喷播完成后,采用无纺布或草帘等进行覆盖以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植物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恢复区立地条件调查,调查恢复区的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步骤b、植被调查和目标植物筛选;步骤c、目标群落配置;步骤d、种植方式/喷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植物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调查恢复区的自然条件包括调查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和位置情况,以确定最终的恢复模式;调查恢复区的立地条件包括调查坡度、坡向、微地形、土壤、植物生长情况,以便确定可选用的工程技术,如覆土种植、喷播、生态袋、构建种植槽、开凿种植穴的辅助种植设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植物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b1、对恢复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及其周边自然群植被分别开展植被调查,调查以物种的生活型为主要依据,列出各自的优势种、亚优势种、常见种,并分析恢复区内外共有物种及其分布情况;步骤b2、在以上物种中,按照以下优先顺序条件筛选出备用植物物种:

植物种类的种苗易获得;

耐瘠薄、抗旱性强、管理粗放;

植物根系发达、扩展能力强;

植物绿期长,自我繁殖能力强;步骤b3、将步骤b2筛选出的备用植物物种按照生态功能进行分类;步骤b4、根据恢复区特征和周边自然群落类型,确定目标群落类型,将符合步骤b3的植物按照乔灌草结构、乔灌藤草结构、灌草结构和灌藤草结构进行配置,确保每一种配置结构以水土保持物种为主,同时具有蜜粉源植物/果源植物、豆科/固氮植物等种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露天矿山及工业废弃场地近自然群落构建的植物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c1、确定群落物种:将恢复区内的先锋植物作为演替前期物种,恢复区周边自然群落的物种作为演替后期物种,按照演替前期物种:演替后期物种=2:1的配置方式进行配比;同时应根据目标群落类型选择,乔木种类≥2种,灌木种类≥3种,藤本/攀缘植物≥2种,草本植物种类≥3种;步骤c2、组团矩阵式种植设计:当目标群落中有乔木时,选择两种以上的乔木作为群落构架,以3-4m的间距进行设计,将不同的乔木依次种植,横向与纵向呈品字形,以乔木为中心,依次选用2种以上不同的灌种植于乔木四周,灌木与乔木之间的间距设计为0.5m,乔木与灌木形成组团,组团的种树种的配置呈矩阵形态;当目标群落为灌木群落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建梅杨磊李惠敏马磊郑杰炳李波王力周川李春利董平周旋杨欢杨赟王琛王素伟曾德耀尚红光彭小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