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1419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41
本申请涉及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涉及建筑工程中组合墙体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隔断结构、盖板以及底座;第一柱体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内部设有第一腔室,上部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浇筑口;第二柱体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内部设有第二腔室,上部设有与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二浇筑口,第二柱体位于第一柱体的一侧,且与第一柱体垂直固定设置;隔断结构位于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间;盖板设置于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上部,第一浇筑口和第二浇筑口分别位于盖板上;底座与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底部连接。本申请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场支护模板时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达到现场制作墙体更加便捷、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工作效率的效果。工作效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中组合墙体
,尤其是涉及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房屋建筑的装配组合式施工技术发展迅猛,装配组合式墙体是将墙体分隔制作,然后再进行连接固定。装配组合式墙体制作技术使得墙体的制作更加便捷。
[0003]钢模壳混凝土结构是一种以钢结构构件为模板,并在内部浇筑混凝土而形成的一种钢与砼的结合结构。与传统的混凝土建筑相比,钢模壳砼组合结构可实现工厂化、集改化、标准化和数模化,钢模壳梁、柱结构是钢模壳混凝土组合结构中较为常见的结构,作为建筑物的重要支撑构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建筑楼宇的成本和安全性能。
[0004]目前,钢模壳混凝土结构的制作一般是首先在工厂预制主墙体,然后,将预制好的主墙体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主墙体连接的转角部位需要现场另行支护模板进行浇筑。上述钢模壳混凝土结构制作中,墙体的转角部位的施工采用现场支模,由于转角部位一般为直角,采用现场支模浇筑,一方面无法保证转角部位的质量,另一方面费时费力,效率较低。
[000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现场支模浇筑转角部位,支模拆模工序繁琐,造成质量不佳且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改善现有的钢模壳混凝土结构的转角部位支拆模工序繁琐、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
[0007]本申请提供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包括
[0009]第一柱体,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内部设有第一腔室,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浇筑口;
[0010]第二柱体,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内部设有第二腔室,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二浇筑口,所述第二柱体位于所述第一柱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柱体垂直固定设置,形成横截面呈L形的整体结构;
[0011]隔断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之间,用于隔离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0012]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上部,所述第一浇筑口和所述第二浇筑口分别位于所述盖板上;以及
[0013]底座,位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底部连接。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墙体模块化,尤其是施工难度较大的转角部位,采用了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通过向其内部浇筑混凝土,即可形成牢固、美观的墙体转角节间柱,替代了传统的支护模板浇筑的方式,无需搭建和拆除模板,简化了工序,并且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施工现场更加整洁,提高了现场作业的安全性,另外,墙体外部更加美观。
[0015]优选的,所述隔断结构包括一个隔板;所述隔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对接的45
°
切口位置。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连接的位置设计为45
°
切口,进行焊接组对,在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组对的切口位置,沿切口竖向设置隔板,通过隔板分隔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结构简单,且有利于提高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结构强度。
[0017]优选的,所述隔断结构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连接部位的隔板,两个所述隔板相互垂直设置,两个所述隔板与直角位置的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侧壁围制形成第三腔室。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标准节内形成三个独立的空间,分别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可以通过三个腔室向标准节内灌注混凝土,操作更加灵活;另外,采用相互垂直的两个隔板的设计,有利于增强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结构强度,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可靠。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内部分别设有第一加劲板,所述第一加劲板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内壁垂直固定。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增强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结构强度,另外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安装第一加劲板的位置外侧需要与外部的横梁连接,第一加劲板的设计,有利于力的传导,使整体受力更加均匀。
[0021]优选的,所述第三腔室内部设有第二加劲板,所述第二加劲板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或所述第二柱体的内壁垂直固定。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加劲板的设计,有利于增加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连接强度和自身的结构强度,使得标准节结构更加紧凑,并且第二加劲板的设计,使得在浇筑混凝土时,更有利于力的传导,使整体受力更加均匀。
[0023]优选的,所述盖板上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盖板的边缘顶角部位,所述排气孔使所述第一腔室或所述第二腔室与外界连通。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气孔的设计,能够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及时排出标准节内的空气,减少气泡的产生,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
[0025]优选的,所述盖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为环形且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横截面外轮廓一致的凹槽,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上端插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槽。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定位槽的设计,使得盖板与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组对安装更加方便,定位更加准确,有利于提高安装的效率。
[0027]优选的,所述底座为上表面设有第二定位槽的板体,所述第二定位槽为环形且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横截面外轮廓一致的凹槽,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下端插接固定在所述第二定位槽。
[00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将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底部连接在一起,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底座采用平面板体,能够减轻整个结构的重量,通过在板体的上表面设置第二定位槽,使得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与底座的连接更加便捷,定位更加准确,底座与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焊接固定;底座能够对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底部进行很好的支撑,并且在浇筑时能够减少混凝土外溢,保证节间柱的底部外观。
[0029]优选的,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与其内壁表面垂直固定的杆体和/或锥状凸起。
[00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杆体和或锥状凸起有利于增强混凝土与节间柱之间的连接力,有利于增强转角标准节在浇筑混凝土后的强度;另外还可以对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内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增大表面粗糙度,有利于混凝土与柱体内壁连接的可靠度,降低缝隙产生概率。
[0031]综上所述,本申请改善了现有的钢模壳混凝土结构的转角部位支拆模工序繁琐、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墙体成型一致且无需现场支模和拆模,降低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去除盖板后标准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图1去除盖板后标准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柱体(1),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内部设有第一腔室(101),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的第一浇筑口(4);第二柱体(2),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内部设有第二腔室(201),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201)连通的第二浇筑口(5),所述第二柱体(2)位于所述第一柱体(1)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柱体(1)垂直固定设置,形成横截面呈L形的整体结构;隔断结构(3),位于所述第一柱体(1)和所述第二柱体(2)之间,用于隔离所述第一腔室(101)和所述第二腔室(201);盖板(6),设置于所述第一柱体(1)和所述第二柱体(2)的上部,所述第一浇筑口(4)和所述第二浇筑口(5)分别位于所述盖板(6)上;以及底座(7),位于所述第一柱体(1)和所述第二柱体(2)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柱体(1)和所述第二柱体(2)的底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结构(3)包括一个隔板;所述隔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柱体(1)和所述第二柱体(2)对接的45
°
切口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结构(3)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柱体(1)和所述第二柱体(2)连接部位的隔板,两个所述隔板相互垂直设置,两个所述隔板与直角位置的所述第一柱体(1)和所述第二柱体(2)的侧壁围制形成第三腔室(11)。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柱标准节,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板面上设有连通孔(301)。5.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喜张天宝贾文文汪凯杨安营徐星明张微杨璋韩晓军刘汪洋
申请(专利权)人:国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