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锁式门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8853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锁式门吸,包括门吸底座,所述门吸底座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中心体,还包括:磁体组件,所述磁体组件产生磁力并吸附连接所述中心体;自锁组件,所述自锁组件包括爪式连杆机构,所述爪式连杆机构设置在门吸底座上并卡合连接磁体组件。通过磁体组件配合带有爪式连杆机构的自锁组件,在自然状态下即可实现对门扇的无间隙固定,依靠爪式连杆机构的机械结构特点,有效提高自锁组件的稳定性。当需要解锁时仅需向磁体组件所在方向推动自锁组件即可完成解锁,操作简单。操作简单。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锁式门吸


[0001]本技术涉及家装设施
,尤其是涉及一种自锁式门吸。

技术介绍

[0002]门吸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装在门和墙体上,用于固定门的位置,为了防止大风将居室的门关上锁住,给主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一般的家庭都要在门上装上防风门吸。现有的防风门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磁吸式门吸,这种门吸制造比较简单,使用方便,但可靠性不强,稍一受力,磁球便会与基座脱离。同时磁吸式门吸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磁力会逐渐变小;另一种是搭扣式门吸,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连接可靠的门吸”,其公告号“CN2725467Y”,包括设于地面或墙上的支柱、设于门上的可与所述支柱连接的吸合盘,所述支座与吸合盘之间还设有能保证连接可靠的机械连接机构。这种装置通过用手来钩挂或直接挤压钩挂使得门吸的连接更可靠,结构更加简单。但有一下几点不足,1、搭扣式连接结构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产生间隙,造成门扇晃动,影响固定效果;2、在较大风力的作用下,柔性件链条无法避免门扇产生晃动或碰撞,从而产生噪音,甚至具有链条断裂的隐患,装置整体稳定性不足;3、要使压钩离开连接环必须人为地将压钩拉出连接环,使用不方便。为改进上述防风门吸的缺点,本技术提出一种自锁式门吸。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三点现有技术防风门吸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锁式门吸,通过磁体组件配合带有爪式连杆机构的自锁组件,在自然状态下即可实现对门扇的无间隙固定,依靠爪式连杆机构的机械结构特点,有效提高自锁组件的稳定性,当需要解锁时仅需向磁体组件所在方向推动自锁组件即可完成解锁,本技术提供的自锁式门吸锁定强度高,自锁组件整体稳定性好,且操作便捷。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自锁式门吸,包括门吸底座,所述门吸底座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中心体,还包括:磁体组件,所述磁体组件产生磁力并吸附连接所述中心体;自锁组件,所述自锁组件包括爪式连杆机构,所述爪式连杆机构设置在门吸底座上并卡合连接磁体组件。所述自锁式门吸包括设置在门扇上的门吸底座和设置在墙体上的磁体组件,一般情况下,所述磁体组件可吸附门吸底座上的中心体完成对门扇的初步固定。而当需要长时间保持门扇打开或是门扇所在环境风力较大时,可通过自锁组件对磁体组件和门吸底座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强化,使得门吸底座与磁体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被爪式连杆机构锁定。
[0006]作为优选,所述中心体为自基座延伸形成的柱体结构,所述自锁组件包括套接于中心体,且沿远离基座方向依次设置的推板、第一连接座、弹性元件和第二连接座;所述推板、第一连接座和弹性元件均与中心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与中心体固定连接。所述爪式连杆机构包括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座的第一连杆和中部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座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为V字型结构,且一端设置有卡扣连接磁体组件的卡合爪,
另一端与第一连杆远离第一连接座的一端铰接。所述自锁组件中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平行套接设置在中心体上,第二连接座的第二连杆通过端部的卡合爪完成对磁体组件的扣接,而所述第二连杆的保持扣接磁体组件而不被风力干扰的对应力来自于弹性元件,当第二连杆完成对磁体组件的扣接后,弹性元件舒张并推动第一连接座远离第二连接座,而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杆的第一连杆被第一连接座拉扯远离,这使得第二连杆远离磁体组件段被拉扯,而所述V字型结构的第二连杆中部与固定设置的第二连接座铰接,因此第二连杆绕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座的交接点向第一连接座方向旋转,从而使得另一端的卡合爪转动并扣合磁体组件,进而完成对安装在墙体上的磁体组件的锁定。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均为十字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座上呈十字型设置有四根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接座上对应第一连接座设置有四根第二连杆,所述四根第二连杆的卡合爪环设于中心体外缘。所述十字型结构的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为承担自锁任务的爪式连杆机构呈十字型环绕中心体设置提供固定基础,进而使得爪式连杆机构对磁体组件的扣接呈环绕式结构,从而牢固完成锁扣,有效提高自锁组件的稳定性和抗干扰强度。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设置有第一铰接结,所述第一铰接结与中心体的距离为h1,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一连接座之间设置有第二铰接结,所述第二铰接结距中心体的距离为h2,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二连接座之间设置有第三铰接结,所述第三铰接结距中心体的距离为h3,h2与h3均大于h1。考虑到第二铰接结为360
°
自由式铰接结构,故当h2与h3的距离均大于h1时,可确保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连接处始终为靠近中心体的内折状态,这种设计使得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水平位置即使通过第一连接座的滑动减小时,仍能保证第二铰接结不会超出预设范围导致第二连杆顶死磁体组件而造成解锁失效的情况发生。
[0009]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元件为套接于中心体的压簧。压簧结构简单,通过其沿中心体的自身舒张即可驱动第二连杆对磁体组件的锁定,而对其进压缩即可解锁自锁组件,可靠且有效。
[0010]作为优选,所述门吸底座上还设置有自锁开关,所述自锁开关包括推柄、设置在推柄上的推杆和推片,所述推片靠近推杆端可转动连接于推杆,所述推片中部可转动连接于中心体,所述推片远离推杆端贴合自锁组件设置。所述自锁开关用以方便使用者对自锁组件进行操作,通过推动推柄带动推杆推动推片使得推片转动并推动自锁组件,进而完成自锁组件的解锁。
[0011]作为优选,所述推柄远离推杆的一端设置有承力底盘。所述承力底盘增加了自锁开关的受力面积,使用者可以通过用脚推压承力底盘完成对自锁组件的解锁,方便快捷,使用体验好。
[0012]作为优选,所述推片与推杆的接触面为平面结构。所述推片上设置有平面结构用于呈面接触形成贴合推杆,而不是采用弧形结构的推片呈线接触。这种结构确保在使用者推压推柄时推片能够稳定转动并保持与推杆的接触,避免因推压力突然增加可能导致线接触不够稳固使得推片越过最高点内折,这种现象会使得自锁结构的解锁失效。
[0013]作为优选,所述磁体组件包括磁体座和设置在磁体座端部的磁体,所述磁体上覆盖设置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扣合连接于磁体座。所述磁体组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并可吸
附连接中心体的自由端,以此完成门扇的初步固定,所述保护盖用于保护磁体。所述卡合爪卡扣连接磁体座。磁体座远离基座一端形成突出外沿,为自锁组件提供扣接区域,这种设计使得自锁组件能够通过卡合磁体座外沿完成与磁体组件及墙体的终端连接。
[0014]作为优选,所述保护盖远离磁体座的外沿设置有导引圆角。当使用者开门并需要门吸对门扇进行固定时,无需通过推压推柄使得爪式连杆机构张开,仅需将设置于门扇上的自锁组件靠近设置于墙体上的磁体组件,此时由于磁力的作用保护盖会依靠导引圆角顶入合拢状态的爪式连杆机构直至接触中心柱,此时爪式连杆机构上的卡合爪同步完成对保护盖外沿的扣接。
[0015]因此,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锁式门吸,包括门吸底座(1),所述门吸底座(1)包括基座(11)和设置在基座(11)上的中心体(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体组件(2),所述磁体组件(2)产生磁力并吸附连接所述中心体(12);自锁组件(3),所述自锁组件(3)包括爪式连杆机构(4),所述爪式连杆机构(4)设置在门吸底座(1)上并卡扣连接磁体组件(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锁式门吸,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体(12)为自基座(11)延伸形成的柱体结构,所述自锁组件(3)包括套接于中心体(12),且沿远离基座(11)方向依次设置的推板(31)、第一连接座(32)、弹性元件(33)和第二连接座(34);所述推板(31)、第一连接座(32)和弹性元件(33)均与中心体(12)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34)与中心体(12)固定连接;所述爪式连杆机构(4)包括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座(32)的第一连杆(41)和中部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座(34)的第二连杆(42),所述第二连杆(42)为V字型结构,且一端设置有卡扣连接磁体组件(2)的卡合爪(421),另一端与第一连杆(41)远离第一连接座(3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锁式门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32)与第二连接座(34)均为十字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座(32)上呈十字型设置有四根第一连杆(41),所述第二连接座(34)上对应第一连接座(32)设置有四根第二连杆(42),所述四根第二连杆(42)的卡合爪(421)环设于中心体(12)外缘。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锁式门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41)与第二连杆(42)之间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欣欣丁泽成王文广周东珊陈胜民武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