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及采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58616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及采暖系统,散热器设置在采暖系统中,散热器包括蒸发端总管、多个换热管、冷凝端总管、集气腔和隔档件,蒸发端总管的内部容纳有第一冷媒,换热管位于蒸发端总管内,换热管内流动有第二冷媒,第二冷媒用于加热第一冷媒;隔档件位于进气口和换热管的进气端之间,在向第一集气腔内通入第二冷媒时,第二冷媒被隔档件阻挡并向四周分散,使第二冷媒更均匀的进入多个换热管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隔档件设置在进气口和换热管的进气端之间,对通入的第二冷媒进行阻挡分散,使进入每个换热管中的第二冷媒分布更加均匀,从使得多个换热管的换热面积得到了充分利用,提高了散热器的换热效果。提高了散热器的换热效果。提高了散热器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器及采暖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采暖
,具体涉及一种散热器及采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子元器件中,为了保障器件的可靠运行需要,可采用热管散热器进行散热,热管散热器的体积和散热效果对系统的可靠运行有极大影响。热管散热器具有很高的热传导能力,相同重量下比银、铜、铝可多传递几个数量级的热量,热管散热器突出特点在于传热能力强、均温能力优良、热密度可变、无外加设备、工作可靠、结构简单、重量轻、不用维护。
[0003]现有的热管散热器,大多包括蒸发总管,蒸发总管的上端连接有散热管,蒸发总管内容纳有冷媒B,且蒸发总管内设有多个换热管,换热管浸没在冷媒B中,换热管内容纳有冷媒A,蒸发总管内部两种换热冷媒采用沉浸式换热,即从室外机进入的高温高压冷媒A走换热管内,换热管沉浸在冷媒B中,冷媒B吸收冷媒A的热量后气化,气态的冷媒B通过与散热管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凝结成液态,回流至蒸发总管中,继续与浸没在冷媒B中换热管内的冷媒A进行热交换。
[0004]现有的热管散热器,在将换热管内的冷媒A通入各个分支散热管中时,各个分支散热管中冷媒A分布不均匀,换热面积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散热器所需要的冷媒量较大,不利于节省成本和环保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及采暖系统。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散热器设置在采暖系统中,散热器包括蒸发端总管,蒸发端总管内容纳有第一冷媒;
[0007]冷凝端总管,冷凝端总管与蒸发端总管之间通过冷凝管连通,冷凝端总管用于收容呈气态的第一冷媒并使第一冷媒换热冷凝;
[0008]换热管组件,换热管组件穿设在蒸发端总管内,换热管组件内流动有气态的第二冷媒,第二冷媒用于加热第一冷媒;
[0009]换热管组件包括沿蒸发端总管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集气腔和多个换热管,第一集气腔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用于供气态的第二冷媒进入,出气口为多个,且和换热管的进气端一一对应连通,第一集气腔内设置有隔挡件,隔挡件挡设在进气管和换热管的进气端之间。
[0010]在上述散热器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隔挡件包括连接部和隔挡部,连接部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集气腔的腔壁,连接部的第二端和隔挡部连接,隔挡部挡设在进气口外侧,且隔挡部和进气口之间具有间距。
[0011]在上述散热器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隔挡部为板状结构。
[0012]在上述散热器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隔挡部的板面方向与进气口的轴向相互垂直。
[0013]在上述散热器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隔挡件在沿蒸发端总管延伸方向上的投影覆盖进气口。
[0014]在上述散热器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换热管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集气腔在沿蒸发端总管延伸方向上的投影覆盖所有换热管。
[0015]在上述散热器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换热管组件还包括第二集气腔,第二集气腔的一端和换热管的出气端连通,第二集气腔的另一端用于供第二冷媒流出换热管组件。
[0016]在上述散热器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散热器还包括进口总管和出口总管,进口总管和第一集气腔的进气口连通,出口总管和第二集气腔连通。
[0017]在上述散热器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散热器还包括泄压阀,泄压阀设置在冷凝端总管上。
[0018]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采暖系统,包括压缩机和上述的散热器,散热器中的换热管组件和压缩机连通,压缩机用于压缩换热管组件中的第二冷媒。
[0019]本技术提供的散热器及采暖系统,散热器包括蒸发端总管、多个换热管、冷凝端总管、集气腔和隔档件,蒸发端总管与冷凝端总管之间通过多个冷凝管连通,蒸发端总管的内部容纳有第一冷媒,换热管位于蒸发端总管内,换热管内流动有第二冷媒,第二冷媒用于加热第一冷媒,隔档件位于进气口和换热管的进气端之间,在向第一集气腔内通入第二冷媒时,第二冷媒被隔档件阻挡并向四周分散,由于多个换热管的进气端与第一集气腔的出气口连接,第二冷媒被隔档件阻挡并向四周分散可以使第二冷媒更均匀的进入多个换热管中。这样通过设置隔档件对通入的第二冷媒进行阻挡分散,使进入每个换热管中的第二冷媒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使得多个换热管的换热面积得到了充分利用,提高了散热器的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0]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蒸汽熨烫设备来描述本技术的散热器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沿A-A向的剖视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中换热管组件的示意图一;
[002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I处的放大视图;
[002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中换热管组件的示意图二。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蒸发端总管;
[0028]2-换热管组件;
[0029]21-第一集气腔;
[0030]211-进气口;
[0031]212-出气口;
[0032]22-换热管;
[0033]23-第二集气腔;
[0034]3-冷凝端总管;
[0035]4-隔档件;
[0036]41-连接部;
[0037]42-隔档部;
[0038]5-冷凝管;
[0039]6-冷媒进口总管;
[0040]7-冷媒出口总管;
[0041]8-泄压阀;
[0042]9-检修口;
[0043]10-第一冷媒;
[0044]20-第二冷媒。
具体实施方式
[0045]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0046]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47]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8]另外,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设置在采暖系统中,所述散热器包括:蒸发端总管(1),所述蒸发端总管(1)内容纳有第一冷媒(10);冷凝端总管(3),所述冷凝端总管(3)与所述蒸发端总管(1)之间通过冷凝管(5)连通,所述冷凝端总管(3)用于收容呈气态的所述第一冷媒(10)并使所述第一冷媒(10)换热冷凝;换热管组件(2),所述换热管组件(2)穿设在所述蒸发端总管(1)内,所述换热管组件(2)内流动有气态的第二冷媒(20),所述第二冷媒(20)用于加热所述第一冷媒(10);所述换热管组件(2)包括沿所述蒸发端总管(1)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集气腔(21)和多个换热管(22),第一集气腔(21)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所述进气口(211)用于供气态的所述第二冷媒(20)进入,所述出气口(212)为多个,且和所述换热管(22)的进气端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一集气腔(21)内设置有隔挡件(4),所述隔挡件(4)挡设在所述进气口(211)和所述换热管(22)的进气端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件(4)包括连接部(41)和隔挡部(42),所述连接部(41)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集气腔(21)的腔壁,所述连接部(41)的第二端和所述隔挡部(42)连接,所述隔挡部(42)挡设在所述进气口(211)外侧,且所述隔挡部(42)和所述进气口(211)之间具有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杰杨磊魏爱国黄娟李羲龙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新能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