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雨污合流溢流污染的调蓄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58464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控制雨污合流溢流污染的调蓄净化系统,进水廊道上包括高度依次增加的污水泵站进水口、调蓄沉淀池进水口、蓄水型生态滤池进水口和紧急溢流口,及连接蓄水型生态滤池的调蓄沉淀池澄清溢流口,以形成根据雨量大小分级处理的梯度线路:无雨或小雨量线路:进水廊道、污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中雨量线路:进水廊道、调蓄沉淀池和污水处理厂;长时间持续中雨线路:进水廊道、调蓄沉淀池、蓄水型生态滤池和自然水体;大雨量线路:进水廊道、蓄水型生态滤池和自然水体;暴雨线路:进水廊道、溢流至自然水体的紧急溢流口;且在后线路包括在先所有线路。该系统在有限的调蓄容积条件下实现大幅度削减排入水体的污染负荷,经济高效。经济高效。经济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雨污合流溢流污染的调蓄净化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系统,通过调蓄净化措施强化雨季排水污染控制,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可应用于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大多数旧城区仍采用的是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在各片区完全实现分流制改造之前,合流制排水体制将长期存在。在雨季暴雨雨量超过合流管道的设计能力时,过量的雨污混合污水就从合流管道的溢流设施或排水泵站溢流至城市水体中,这些溢流通常称为雨污合流溢流,由于合流溢流含有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商业污水和工业污水及雨水径流,各种污染物,如病原体,耗氧污染物,悬浮固体,营养盐,有毒物质和漂浮物质的浓度较大,将直接导致受纳水体水质急剧变差。合流制存在的溢流污染问题长期以来严重制约我国水环境质量改善,已成为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整治中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近年来,我国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加强了对合流制溢流所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视,住建部发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也将合流制溢流污染作为点源污染之一纳入到整治方案的编制范围要求中。毫无疑问,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黑臭水体整治与海绵城市建设中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0003]合流制溢流污染的治理主要可通过源、移、汇等污染物迁移路径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其进行处理:(1)源头控制措施:主要是指对合流片区进行雨污分流制改造、海绵改造;对污染物进行源头控制分流制改造是彻底解决溢流污染问题的措施,但是由于建成区的合流地区多为老城区其改造难度大,其中协调量巨大、耗时长、且投资大,短期内难以实现。(2)迁移控制措施:主要指污染物从进入收集管网系统中,至最终排入受纳水体的过程。迁移过程中的治理措施主要有混错接改造、管道的定期冲洗等措施。混错接改造同分流制改造一样,工作量较大,耗时较长,需要梳理出管网系统的串接点,同时对串接管网进行废除及封堵。(3) 汇控制措施:主要是指对于最终汇集的污染物在排口末端进行集中处理,主要包括调蓄塘或末端治理综合体,这些装置多为单一的雨污截流及分流导流结构,即采用单一的装置处理某一工况下产生的污水,每个装置容积规模大,占地面积大,污水停留时间长,导致污水容易发黑发臭。截留的污水也要排放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汇控制措施为单一结构,存在占地面积大、水体发黑发臭、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高等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控制雨污合流溢流污染的调蓄净化系统,通过在进水廊道上的不同高度处设置连接溢流、调蓄、净化等不同处理设施的入口,以分梯度处理晴天、小雨天、中雨天、大雨天、暴雨天等不同天气条件下的雨污合流制污水。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控制雨污合流溢流污染的调蓄净化系统,包括进水廊道、污水泵站、调蓄沉淀池和蓄水型生态滤池,所述进水廊道包括在所述进水廊道上高度依次增加的污水泵站进水口、调蓄沉淀池进水口、蓄水型生态滤池进水口和紧急溢流口,以及连接蓄水型生态滤池的调蓄沉淀池澄清溢流口,以形成用于分梯度处理合流制溢流污水的梯度线路,所述梯度线路包括无雨或小雨量线路、中雨量线路、长时间持续中雨线路、大雨量线路和暴雨线路;
[0007]所述无雨或小雨量线路依次包括进水廊道、污水泵站进水口和污水泵站,所述污水泵站连接所述污水处理厂;
[0008]所述中雨量线路包括所述无雨或小雨量线路,还包括由进水廊道、调蓄沉淀池进水口、调蓄沉淀池内的导流沉淀系统、放空系统和反冲洗系统形成的管线,所述调蓄沉淀池的放空系统和反冲洗系统均连接所述污水处理厂;
[0009]所述长时间持续中雨线路包括所述无雨或小雨量线路和中雨量线路,还包括由所述调蓄沉淀池澄清溢流口、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的配水系统、净化系统、自然充氧系统及排水系统形成的管线,所述排水系统通向自然水体;
[0010]所述大雨量线路包括所述无雨或小雨量线路、中雨量线路和长时间持续中雨线路,还包括由进水廊道上蓄水型生态滤池进水口、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的配水系统、净化系统、自然充氧系统及排水系统形成的管线,所述排水系统通向自然水体;
[0011]所述暴雨线路包括所述无雨或小雨量线路、中雨量线路、长时间持续中雨线路和大雨量线路,还包括由所述进水廊道上溢流至自然水体的紧急溢流口形成的管线。
[0012]所述污水泵站进水口的底部标高与所述进水廊道底部平齐;晴天时生活污水在进水廊道内液面距进水廊道底部的高度为H0,所述调蓄沉淀池进水口在进水廊道的设置高度为 H0~2H0;所述进水廊道上的蓄水型生态滤池进水口在进水廊道的设置高度为2H0~3H0;所述进水廊道上的紧急溢口在进水廊道的设置高度为3H0~4H0。
[0013]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内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砂滤层、功能型基质层和植物种植层,以形成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的净化系统;
[0014]所述砂滤层采用粒径为0.2-0.6mm中砂,其中0.25-0.5mm粒径滤砂占比>50%,砂滤层的填装高度为0.7-1.3米;
[0015]所述功能型基质层采用粒径为80-100目硫铁矿及生物质炭,填充比为1:1,形成集铁碳微电解氧化有机物、硫铁矿自养反硝化脱氮、生物质炭吸附氮磷等多重功能型基质层,功能型基质层的填装高度为0.3-0.8米;
[0016]所述植物种植层包括沉水植物层与挺水植物层,层高为0.5-1.1米,所述挺水植物选择耐淹型,种植密度为每平米3-9棵植物。
[0017]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的配水系统包括配水主廊道、配水井、布水管;
[0018]所述配水主廊道为具有高度落差的结构,沿所述调蓄型生态滤池池体边线及对角线进行设置,所述配水主廊道的上部与调蓄沉淀池澄清溢流口和进水廊道上的蓄水型生态滤池进水口连通,所述配水主廊道的底部分别与位于池体内部用于进水的布水管和配水井连接;
[0019]所述布水管为多个,沿所述配水主廊道布设于池体的深层底部,所述配水井为多个,设置在所述池体内远离所述配水主廊道位置,所述配水井周围呈辐射状布置多个布水
管。
[0020]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廊道、集水井、穿孔滤管、雨水泵房和蓄水型生态滤池紧急溢水口;
[0021]所述穿孔滤管水平铺设于所述功能型基质层内用于集水,通过穿孔滤管所集的雨水排入集水井,所述集水井与排水廊道相连,所述排水廊道与雨水泵房通过排水管相连,雨水泵房通向地表水;
[0022]所述生态滤池的上部且高于所述集水井具有生态滤池紧急溢水口。
[0023]所述调蓄沉淀池包括若干个平行排列的廊道,每个所述廊道内均包括廊道入口、导流沉淀系统、放空系统、反冲洗系统和澄清溢流堰;
[0024]所述廊道入口位于每个所述廊道入口处的侧壁上,与所述调蓄池沉淀池进水口连通,所述澄清溢流堰位于与所述调蓄沉淀池进水口相对的一侧的池壁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雨污合流溢流污染的调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廊道、污水泵站、调蓄沉淀池和蓄水型生态滤池,所述进水廊道包括在所述进水廊道上高度依次增加的污水泵站进水口、调蓄沉淀池进水口、蓄水型生态滤池进水口和紧急溢流口,所述调蓄沉淀池具有与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连接的调蓄沉淀池澄清溢流口,以形成用于分梯度处理合流制溢流污水的梯度线路,所述梯度线路包括无雨或小雨量线路、中雨量线路、长时间持续中雨线路、大雨量线路和暴雨线路;所述无雨或小雨量线路依次包括进水廊道、污水泵站进水口和污水泵站,所述污水泵站连接污水处理厂;所述中雨量线路包括所述无雨或小雨量线路,还包括由进水廊道、调蓄沉淀池进水口、调蓄沉淀池内的导流沉淀系统、放空系统和反冲洗系统形成的管线,所述调蓄沉淀池的放空系统和反冲洗系统均连接所述污水处理厂;所述长时间持续中雨线路包括所述无雨或小雨量线路和中雨量线路,还包括由所述调蓄沉淀池澄清溢流口、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的配水系统、净化系统及排水系统形成的管线,所述排水系统通向自然水体;所述大雨量线路包括所述无雨或小雨量线路、中雨量线路和长时间持续中雨线路,还包括由进水廊道上的蓄水型生态滤池进水口、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的配水系统、净化系统及排水系统形成的管线,所述排水系统通向自然水体;所述暴雨线路包括所述无雨或小雨量线路、中雨量线路、长时间持续中雨线路和大雨量线路,还包括由所述进水廊道上溢流至自然水体的紧急溢流口形成的管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雨污合流溢流污染的调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廊道上污水泵站进水口的底部标高与所述进水廊道底部平齐;晴天时生活污水在进水廊道内液面距进水廊道底部的高度为H0,所述调蓄沉淀池进水口在进水廊道的设置高度为H0~2H0;所述进水廊道上的蓄水型生态滤池进水口在进水廊道的设置高度为2H0~3H0;所述进水廊道上的紧急溢流口在进水廊道的设置高度为3H0~4H0,所述调蓄沉淀池澄清溢流口的高度使得污水在所述调蓄沉淀池内的停留时间为0.5-1.0小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雨污合流溢流污染的调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内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砂滤层、功能型基质层和植物种植层,污水由下至上流经滤池,形成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的净化系统;所述砂滤层采用粒径为0.2-0.6mm中砂,其中0.25-0.5mm粒径滤砂占比>50%,砂滤层的填装高度为0.7-1.3米;所述功能型基质层采用粒径为80-100目的硫铁矿及生物质炭,填充比为1:1,形成集铁碳微电解氧化有机物、硫铁矿自养反硝化脱氮、生物质炭吸附氮磷的多重功能型基质层,功能型基质层的填装高度为0.3-0.8米;所述植物种植层包括沉水植物层与挺水植物层,层高为0.5-1.1米,所述挺水植物选择耐淹型,种植密度为每平米3-9棵植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控制雨污合流溢流污染的调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的配水系统包括配水主廊道、配水井、布水管;所述配水主廊道为具有高度落差的结构,沿所述蓄水型生态滤池池体边线及对角线进行设置,所述配水主廊道的上部与调蓄沉淀池澄清溢流口和进水廊道上的蓄水型生态滤池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群邢汉君张碧波李晶冉启洋聂芳胡逸萱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恒凯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