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霉抗菌的涤纶坯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6871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霉抗菌的涤纶坯布,包括胚布层,媒介层,抗菌层,抗静电层;所述抗菌层分别通过媒介层固定在胚布层的上下两侧上,且抗菌层的外侧还分别设有抗静电层。采用涤棉混纺制成,并在外侧沾有一层紫外线屏蔽层,具有光化学效应和较好的遮蔽紫外线性能,具有耐紫外线照射、耐热、无毒、稳定性强等特点,而不将紫外线的能量转换释放在织物内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菌、除味等独特性能,还通过在胚布层的外侧缠绕纵横交错的阻燃纤维,使纤维具有耐久的阻燃性,从而提高涤纶坯布的难燃性,还通过在设置抗菌层与抗静电层,从而能够使涤纶坯布整体具有抗菌、抑菌的性能,同时还可使涤纶坯布具有较好的抗静电作用。还可使涤纶坯布具有较好的抗静电作用。还可使涤纶坯布具有较好的抗静电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霉抗菌的涤纶坯布


[0001]本技术属于涤纶坯布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防霉抗菌的涤纶坯布。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纺织制品的种类变得丰富多彩,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功能性的纺织品,追求生活环境的清洁性和舒适性,众所周知,纺织品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场所中的纺织品成了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抗菌纺织品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据统计,全球纺织品使用的抗菌剂,约占整个抗菌剂市场的5%-10%,而抗菌剂成本占纺织品售价5%-10%。
[0003]如申请号为:CN201820250482.X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抗菌涤纶面料,包括抗菌涤纶基布、除臭抗菌层、亲肤层、纳米银层、光触媒层;在所述抗菌涤纶基布外表面设置有所述纳米银涂层,在所述纳米银涂层表面设置有所述光触媒层;所述亲肤层、除臭抗菌层和抗菌涤纶基布从内向外依次层叠设置;所述除臭抗菌层为碳纤维和竹纤维混纺编织而成;所述亲肤层为蚕丝水刺无纺布;所述抗菌涤纶基布以涤纶纤维作为经纱,以Coolplus纤维作为纬纱编织而成,所述抗菌涤纶基布采用2/1斜纹组织结构。本技术不仅改善了涤纶纤维的吸湿性,还可以快速散发湿气和汗水,达到吸湿快干的效果,抗菌效果好,透气性好,穿着舒适。
[0004]基于上述,抗菌涤纶面料只具有单一的抗菌效果,而在使用时,通常会因产生静电以及阻燃方面产生困扰,并在制成衣服时,无法屏蔽紫外线而损伤皮肤,因此需要使抗菌涤纶胚布中同时具有阻燃、抗静电以及屏蔽紫外线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防霉抗菌的涤纶坯布,以解决需要使抗菌涤纶胚布中同时具有阻燃、抗静电以及屏蔽紫外线的功能的问题。
[0006]本技术防霉抗菌的涤纶坯布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7]一种防霉抗菌的涤纶坯布,包括胚布层,媒介层,抗菌层,抗静电层;所述抗菌层分别通过媒介层固定在胚布层的上下两侧上,且抗菌层的外侧还分别设有抗静电层。
[0008]进一步的,所述胚布层采用涤棉混纺制成,且涤棉混纺的比例为80:20,所述胚布层的外侧还沾有一层紫外线屏蔽层,且紫外线屏蔽层采用纳米氧化锌。
[0009]进一步的,所述胚布层的外侧还缠绕有一层阻燃纤维,且阻燃纤维设在紫外线屏蔽层的外部并呈纵横交错状结构。
[0010]进一步的,所述媒介层为反应树脂层。
[0011]进一步的,所述抗菌层采用季铵盐类抗菌剂层或酚类抗菌剂层,且抗静电层为导电纤维层并采用纵横交错的碳纤维组成。
[0012]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中胚布层采用涤棉混纺制成,并在外侧沾有一层紫外线屏蔽层,具有光化学效应和较好的遮蔽紫外线性能,具有耐紫外线照射、耐热、无毒、稳定性强等特点,对纺织品的色牢度、白度和强度没有影响,其功能是将紫外线屏蔽、反射至织物以外,而不将紫外线的能量转换释放在织物内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菌、除味等独特性能。
[0014]其次,本技术还通过在胚布层的外侧缠绕纵横交错的阻燃纤维,通过在纤维中引入阻燃元素,提高难燃性,使纤维具有耐久的阻燃性,从而提高涤纶坯布的难燃性。
[0015]本技术还通过在设置抗菌层与抗静电层,从而能够使涤纶坯布整体具有抗菌、抑菌的性能,同时还可使涤纶坯布具有较好的抗静电作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胚布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图2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0]1、胚布层;101、紫外线屏蔽层;102、阻燃纤维;2、媒介层;3、抗菌层;4、抗静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2]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0023]本技术提供一种防霉抗菌的涤纶坯布,包括胚布层1,媒介层2,抗菌层3,抗静电层4;所述抗菌层3分别通过媒介层2固定在胚布层1的上下两侧上,且抗菌层3的外侧还分别设有抗静电层4。
[0024]其中,胚布层1采用涤棉混纺制成,且涤棉混纺的比例为80:20,所述胚布层1的外侧还沾有一层紫外线屏蔽层101,且紫外线屏蔽层101采用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锌的突出特点在于产品粒子为纳米级,同时具有纳米材料和传统氧化锌的双重特性,与传统氧化锌相比,其比表面积大、化学活性高,产品细度、化学纯度和粒子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且具有光化学效应和较好的遮蔽紫外线性能,具有耐紫外线照射、耐热、无毒、稳定性强等特点,对纺织品的色牢度、白度和强度没有影响,其功能是将紫外线屏蔽、反射至织物以外,而不将紫外线的能量转换释放在织物内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菌、除味等独特性能。
[0025]其中,胚布层1的外侧还缠绕有一层阻燃纤维102,且阻燃纤维102设在紫外线屏蔽层101的外部并呈纵横交错状结构,通过将含有阻燃元素,主要是磷、卤、硫,或同时含有这些元素的化合物作为共聚单体引入到纤维高聚物分子链中,提高难燃性,使纤维具有耐久的阻燃性。
[0026]其中,媒介层2为反应树脂层,在反应树脂的媒介作用下,使抗菌剂热固在胚布层1的外侧。
[0027]其中,抗菌层3采用季铵盐类抗菌剂层或酚类抗菌剂层,季铵盐类抗菌剂抑菌浓度较低,毒性与刺激性小,使用方便,性质稳定,酚类抗菌剂层如五氯苯酚、四溴邻甲酚等,酚类抗菌剂性质比较稳定,抑菌能力强,在使用浓度下对人基本无害,且抗静电层4为导电纤
维层并采用纵横交错的碳纤维组成,其电阻率通常为0.001-0.0001a.cm,具有较好的抗静电作用,且具有高强、耐热、耐化学药品。
[0028]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0029]本技术中,通过将胚布层1采用涤棉混纺制成,并在外侧沾有一层紫外线屏蔽层101,并采用纳米氧化锌,具有光化学效应和较好的遮蔽紫外线性能,具有耐紫外线照射、耐热、无毒、稳定性强等特点,对纺织品的色牢度、白度和强度没有影响,其功能是将紫外线屏蔽、反射至织物以外,而不将紫外线的能量转换释放在织物内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菌、除味等独特性能。
[0030]其次,本技术还通过在胚布层1的外侧缠绕纵横交错的阻燃纤维102,通过在纤维中引入阻燃元素,提高难燃性,使纤维具有耐久的阻燃性,从而提高涤纶坯布的难燃性。
[0031]本技术还通过在设置抗菌层3与抗静电层4,从而能够使涤纶坯布整体具有抗菌、抑菌的性能,同时还可使涤纶坯布具有较好的抗静电作用。
[0032]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霉抗菌的涤纶坯布,其特征在于:包括胚布层(1),媒介层(2),抗菌层(3),抗静电层(4);所述抗菌层(3)分别通过媒介层(2)固定在胚布层(1)的上下两侧上,且抗菌层(3)的外侧还分别设有抗静电层(4);所述胚布层(1)采用涤棉混纺制成,所述胚布层(1)的外侧还沾有一层紫外线屏蔽层(101),且紫外线屏蔽层(101)采用纳米氧化锌;所述胚布层(1)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天婷黄建平顾佳良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荣明佳通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