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力弹簧及其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6660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恒力弹簧,包括一号弹簧组件与二号弹簧组件,所述一号弹簧组件的外表面靠近二号弹簧组件的位置设有一号延伸板,所述二号弹簧组件的外表面靠近一号弹簧组件的位置设有二号延伸板。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通过将原有的恒力弹簧分为两个弹簧组件,使得弹簧组件制作完成后进行组装即可,能够大大降低加工难度,同时方便对损坏的弹簧组件进行更换,通过在弹簧组件的两侧分别开设连接槽,并在连接槽的内表面设置橡胶条,能够在弹簧组件发生破损时,起到临时连接的作用,提高恒力弹簧使用的安全性,通过控制回火时温度冷却的速度,进行缓慢冷却,能够提高弹簧组件使用寿命与质量。量。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恒力弹簧及其加工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弹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恒力弹簧及其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恒力弹簧是由具弹性的、截面相同的钢丝或钢带卷成的盘形弹簧,如游丝、发条,但其恒力受盘面的局限约束,不能满足更多的恒力技术需要。而现有的圆柱形、塔形、锥形和橄榄形、菱形的弹簧构造大多是由粗细均匀的具有弹性的钢丝绕制而;现有的恒力弹簧及其加工工艺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1),生产难度大:由于现有的恒力弹簧是在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恒力弹簧结构,因此为了保证两侧弹力的恒定,需要在加工前检测工件的长度、宽度、厚度等,其次在加工时,先对工件的一端进行弯曲,之后再对工件的另一端进行弯曲,同时成形时,还需要进行精准测量弯曲位置与弯曲长度,影响加工进度;(2)、安全性不足:恒力弹簧使用时,如果弹簧发生碎裂,弹簧在自身弹力的组作用下会发生飞溅,容易带来一定的危险;(3)、回火速度快:由于恒力弹簧在弯曲后,需要进行回火消除工件中的内应力,但是现有的恒力弹簧在回火后,冷却速度快,由于工件刚进过高温回火,突然降温,工件内部容易出现裂缝,影响恒力弹簧的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恒力弹簧及其加工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恒力弹簧及其加工工艺,通过将原有的恒力弹簧分为两个弹簧组件,使得弹簧组件制作完成,后进行组装即可,能够大大降低加工难度,同时方便对损坏的弹簧组件进行更换,避免需要整体更换浪费资源,通过在延伸板的外表面设置卡销,并在对接插槽的内部开设有卡槽,能够与延伸板外表面的卡销相互配合,可以对延伸板进行固定,避免延伸板滑动,通过在对接插槽的内顶面中心处与对接插槽的内底面两侧位置均设有凸起,能够进一步有限制延伸板的活动空间,通过在弹簧组件的两侧分别开设连接槽,并在连接槽的内表面设置橡胶条,能够在弹簧组件发生破损时,起到临时连接的作用,避免弹簧组件碎裂发生飞溅,提高恒力弹簧使用的安全性,通过控制回火时温度冷却的速度,进行缓慢冷却,能够避免冷却过快而使得恒力弹簧中发生裂缝,从而提高弹簧组件使用寿命与质量,在成形前,通过对工件进行连续复合拉压,能够充分调节工件两侧的张力,引入了拉弯的特性,改善了带材的弯曲应力状态,并通过正反向弯曲减小工件残余应力,进一步增加工件的稳定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恒力弹簧,包括一号弹簧组件与二号弹簧组件,所述一号弹簧组件的外表面靠近二号弹簧组件的位置设有一号延伸板,所述二号弹簧组件的外表面靠近一号弹簧组件的位置设有二号延伸板,且二号延伸板与一号延伸板的外表面套有对接板。
[0005]通过将原有的恒力弹簧分为两个弹簧组件,使得弹簧组件制作完成,后进行组装即可,能够大大降低加工难度,同时方便对损坏的弹簧组件进行更换,避免需要整体更换浪
费资源。
[0006]优选的,所述一号延伸板的顶端外表面靠近二号延伸板的位置焊接有一号卡销,所述二号延伸板的顶端外表面靠近一号延伸板的位置焊接有二号卡销。
[0007]优选的,所述一号延伸板靠近二号延伸板的一端焊接有凸销,所述二号延伸板靠近一号延伸板的一端开设有凹槽。
[0008]通过在对接插槽的内顶面中心处与对接插槽的内底面两侧位置均设有凸起,能够进一步有限制延伸板的活动空间。
[0009]优选的,所述对接板的前端外表面贯穿开设有对接插槽,且对接插槽的内顶面两侧位置均开设有卡槽。
[0010]通过在延伸板的外表面设置卡销,并在对接插槽的内部开设有卡槽,能够与延伸板外表面的卡销相互配合,可以对延伸板进行固定,避免延伸板滑动。
[0011]优选的,所述对接插槽的内底面靠近两侧位置均粘接有一号凸起,且对接插槽的内顶面中间位置处粘接有二号凸起。
[0012]优选的,所述一号弹簧组件的两侧外表面均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的内表面镶嵌有橡胶条,所述橡胶条靠近一号弹簧组件的一侧外表面设有T形销。
[0013]通过在弹簧组件的两侧分别开设连接槽,并在连接槽的内表面设置橡胶条,能够在弹簧组件发生破损时,起到临时连接的作用,避免弹簧组件碎裂发生飞溅,提高恒力弹簧使用的安全性。
[0014]一种恒力弹簧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Ⅰ)、原料处理:使用开槽机对工件与对接板进行开槽,之后使用打磨机将工件与对接板进行打磨;(Ⅱ)、注塑:将打磨后工件放置到注塑模具中,使得橡胶将工件表面包裹,之后使用工件上下两端的橡胶除去,完成注塑;(Ⅲ)、成形:注塑后,将工件远离卡销的一端放入到绕簧机中,连续复合拉压成形,并将工件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延伸板,得到弹簧组件;(Ⅳ)、初步检测:使用游标卡尺与千分尺对弹簧组件的尺寸进行检测;(

)、清洗回火:将初步检测后的弹簧放入超声波清洗器中进行清洗,清洗3-5min,清洗后放入回火炉中回火,冷却得到将成形弹簧;(

)、二次检测:使用游标卡尺与千分尺对成形弹簧的尺寸进行检测;(

)、拼接:选取分别两个二次检测后的成形弹簧,分别将延伸板插入到对接插槽8中,并放入包装箱中包装。
[0015]优选的,所述步骤(Ⅰ)中,原料包括工件与对接板,工件开槽:先分别在工件的两侧开设连接槽,并在工件正面的一端焊接卡销,之后在工件靠近卡销的一端开设凹槽或焊接凸销;对接板开槽:先使用开槽机对接板的内部开设对接插槽,并在对接插槽内部靠近两侧位置均开设卡槽,工件的宽度为3.8-4.2mm,工件的厚度为0.055-0.065mm。
[0016]优选的,所述步骤(Ⅲ)中,连续复合拉压成形:先将工件正面向上放入到绕簧机中,使得工件弯曲成弧形,弯曲半径为15-20mm,将工件正面向下,再次放入到绕簧机中,反向弯曲,重复上述,反复弯曲3-5次,之后在工件正面向上,多次弯曲成形,弯曲成型后截取延伸板,使得延伸板的长度为3.3-3.7mm,弹簧组件的外直径为4.8-5.2mm,弹簧组件中心点
到延伸板所在平面的距离为0.3mm,弹簧组件的圈数大于2.5圈。
[0017]在成形前,通过对工件进行连续复合拉压,能够充分调节工件两侧的张力,引入了拉弯的特性,改善了带材的弯曲应力状态,并通过正反向弯曲减小工件残余应力,进一步增加工件的稳定性。
[0018]优选的,所述步骤(

)中,回火炉的温度为240-280℃,加热时间为6-9min,冷却速度为2-3℃min,冷却至室温后停止。
[0019]通过控制回火时温度冷却的速度,进行缓慢冷却,能够避免冷却过快而使得恒力弹簧中发生裂缝,从而提高弹簧组件使用寿命与质量。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将原有的恒力弹簧分为两个弹簧组件,使得弹簧组件制作完成,后进行组装即可,能够大大降低加工难度,同时方便对损坏的弹簧组件进行更换,避免需要整体更换浪费资源;2、通过在延伸板的外表面设置卡销,并在对接插槽的内部开设有卡槽,能够与延伸板外表面的卡销相互配合,可以对延伸板进行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力弹簧,包括一号弹簧组件(1)与二号弹簧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弹簧组件(1)的外表面靠近二号弹簧组件(2)的位置设有一号延伸板(3),所述二号弹簧组件(2)的外表面靠近一号弹簧组件(1)的位置设有二号延伸板(4),且二号延伸板(4)与一号延伸板(3)的外表面套有对接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延伸板(3)的顶端外表面靠近二号延伸板(4)的位置焊接有一号卡销(6),所述二号延伸板(4)的顶端外表面靠近一号延伸板(3)的位置焊接有二号卡销(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延伸板(3)靠近二号延伸板(4)的一端焊接有凸销,所述二号延伸板(4)靠近一号延伸板(3)的一端开设有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板(5)的前端外表面贯穿开设有对接插槽(8),且对接插槽(8)的内顶面两侧位置均开设有卡槽(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恒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插槽(8)的内底面靠近两侧位置均粘接有一号凸起,且对接插槽(8)的内顶面中间位置处粘接有二号凸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弹簧组件(1)的两侧外表面均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的内表面镶嵌有橡胶条(10),所述橡胶条(10)靠近一号弹簧组件(1)的一侧外表面设有T形销。7.一种恒力弹簧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Ⅰ)、原料处理:使用开槽机对工件与对接板(5)进行开槽,之后使用打磨机将工件与对接板(5)进行打磨;(Ⅱ)、注塑:将打磨后工件放置到注塑模具中,使得橡胶将工件表面包裹,之后使用工件上下两端的橡胶除去,完成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卜常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力弹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