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制剂的医药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6503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要由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提取物制成的茵栀黄制剂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烧烫伤药物中的用途,属于医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茵栀黄制剂治疗烧烫伤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茵栀黄制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于烧烫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茵栀黄制剂治疗烧烫伤作用疗效确切、副作用低,有广阔的医疗应用前景。的医疗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茵栀黄制剂的医药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领域,涉及一种茵栀黄制剂的医药用途,具体涉及茵栀黄制剂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烧烫伤药物中的医药用途。

技术介绍

[0002]烧烫伤是全国常见的外伤疾病,轻者治愈快,重者肌肉受损,伤至骨骼,是顽固外伤之一,也是医学界注重课题。该病是机体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的热辐射所发生的变化。临床经验证明,烧烫伤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则可有生命危险。
[0003]烧烫伤的组织可能坏死。组织烧烫伤时,血管内的液体渗出引起组织水肿。大面积烧烫伤时,血管渗透性异常,丢失大量液体,可能引起休克。休克时,血压很低,流到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减少。
[0004]烧烫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受伤组织的范围和深度,烧烫伤深度可分为I度、II度和III度。I度烧烫伤损伤最轻。烧烫伤皮肤发红、疼痛、明显触痛、有渗出或水肿。轻压受伤部位时局部变白,但没有水疱。II度烧烫伤损伤较深。皮肤水疱。水疱底部呈红色或白色,充满了清澈、粘稠的液体。触痛敏感,压迫时变白。III度烧烫伤损伤最深。烧烫伤表面可以发白、变软或者呈黑色、炭化皮革状。由于被烧皮肤变得苍白,在白皮肤人中常被误认为正常皮肤,但压迫时不再变色。破坏的红细胞可使烧烫伤局部皮肤呈鲜红色,偶尔有水疱,烧烫伤区的毛发很容易拔出,感觉减退。III度烧烫伤区域一般没有痛觉。因为皮肤的神经末梢被破坏。
[0005]西医方面治疗烧烫伤的方式为对创面常规清创,生理盐水或抗菌素液局部湿敷,或凡士林纱布敷料包扎,全身应用抗菌素、补液,手术削痂,创面植皮进行治疗,有些病例常常需要住院3-6个月以上,治疗费用常需几万~几十万元。70年代大力开展中草药制剂,如酸枣树皮+80%酒精,浸泡液喷于创面,缺点对创面刺激性大,疼痛较剧烈,创面渗液,痂下积脓、休克、感染和败血症常有发生。目前中医治疗烧伤创面常用烫火膏、京万红软膏、湿润膏。
[0006]目前并没有特别合适的药物来治疗烧烫伤,因此,研制一种有效的可以治疗烧烫伤的药物是十分有必要的。
[0007]茵栀黄制剂处方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茵陈蒿汤”方,经加减化裁而来。该制剂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等4 味中药材提取物精制而成。茵栀黄制剂在防治新生儿黄疸、黄疸型肝炎、急慢性肝炎、肝损伤等肝胆类疾病方面疗效确切,深受医患好评,在同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较高。
[0008]迄今为止,未见有关茵栀黄制剂治疗烧烫伤生物活性或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是在已有产品茵栀黄颗粒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一种新的用途专利。新的医药用途主要是用于治疗烧烫伤。
[0010]目前对疗效更好的治疗烧烫伤创面的中药制剂仍存在需求。对于烧伤创面处理,控制创面大量渗液,有效制止体液丢失和休克的发生,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防止败血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疤痕和防止疤痕挛缩,仍然是国内外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献报导:中度以上的烧伤开始四天从血管里渗出的白蛋白相当于血浆蛋白量的两倍,“丢”的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所以防止体液丢失,是预防休克的关键之一,保护创面,切断细菌侵入机体的重要途径,抑制细菌在创面生长繁殖,有效地防止感染和败血症,是救治烧伤成败的第二关键之一,因而缩短治疗时间,创面愈合快,可以使创面不留疤痕或少留疤痕,正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人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并通过动物和临床试验的反复验证,终于找到了更好的有效治疗烧烫伤创面的中药组合物,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11]本专利技术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更为有效治疗烧烫伤创面的一种中药组合物。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该药物以茵栀黄制剂为药物活性成分。本专利技术涉及茵栀黄制剂的一种新的医药用途,即茵栀黄制剂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烧烫伤药物中的用途。
[0013]茵栀黄制剂处方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茵陈蒿汤”方,经加减化裁而来。
[0014]本专利技术制剂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等4 味中药材提取物精制而成,配伍合理,药效显著。方中栀子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内服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可消肿止痛,为治疗烧烫伤的要药,本方中以栀子为君药,可消肿止痛、去腐生肌、减少渗出液,并加快伤口修复能力。
[0015]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的功用。以黄芩为臣药,可解毒、消炎、止血,加速受损处愈合,并兼具抗菌之效。
[0016]金银花性甘,寒。归肺、心、胃经,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茵陈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此二药共同为臣药,可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
[0017]本专利技术人对茵栀黄制剂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茵栀黄制剂对于烧烫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请求保护茵栀黄制剂的一种新的药物用途,即茵栀黄制剂在制备治疗烧烫伤药物中的用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显示本专利技术茵栀黄颗粒、茵栀黄软膏治疗烧烫伤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茵栀黄制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于烧烫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0018]本专利技术涉及茵栀黄制剂的一种新的医药用途,即一种主要由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制成的茵栀黄制剂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烧烫伤药物中的用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茵栀黄制剂中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提取物(以黄芩苷计)、金银花提取物的重量比为:20: 5~15:60~70:10~20。优选重量比为:20: 10.7:66.7:13.3。
[0019]本专利技术茵栀黄制剂治疗烧烫伤时可以内服,也可外用。本专利技术茵栀黄制剂口服制剂可以为颗粒剂、胶囊、口服液。本专利技术茵栀黄制剂用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可制备成任何常规外用制剂。例如,将其制成软膏。但是这些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0]茵栀黄制剂外用用于烧烫伤治疗时用法用量为局部涂于患处,每日3次。烧伤或烫伤后马上使用效果更好。疼痛严重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在于: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茵栀黄制剂新的用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茵栀黄制剂治疗烧烫伤疗效明确,可用于有效地治疗烧烫伤,具有活血止痛、消肿再生肉皮、不植皮、不留疤之功效。
[0022]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了解本专利技术,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4]药效实施例茵栀黄制剂对烫伤小鼠创面修复作用的影响1 材枓与方法1.1动物 ICR健康小鼠,雌雄各半,体质量18~22g。动物房温度18~22℃,相对湿度55%~75%,自然光照,喂以固体平衡饲料,自由饮水。
[0025]1.2 小鼠背部烫伤模型制备实验前24h,每只小鼠剪去背部毛,然后用40℃温热的脱毛剂涂在小鼠背部脊柱两侧区,脱毛面积4cm
×
6cm左右,5~10min后用清水洗净,观察24h,确定脱毛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茵栀黄制剂在制备治疗烧烫伤药物中的用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茵栀黄制剂主要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而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茵陈为茵陈提取物、栀子为栀子提取物、黄芩为黄芩提取物、金银花为金银花提取物。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的重量比为:20: 5~15:60~70:10~20,所述黄芩提取物以黄芩苷计。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茵栀黄制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贵民齐长鹏宁停波
申请(专利权)人: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