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和管腔植入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6476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和管腔植入系统,包括远端导丝和近端导丝,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与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近端导丝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远端导丝的弹性模量。由于近端导丝的弹性模量大于远端导丝的弹性模量,因此,近端导丝的推送性好,远端导丝的柔韧性好,从而使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兼具推送性和柔韧性,使植入物的输送装置能够在迂曲血管中更好地输送。血管中更好地输送。血管中更好地输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和管腔植入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和管腔植入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相关的治疗方案也成为了研究的热门。其中,介入治疗已被广泛认可,介入治疗通常通过外周血管进入心脑血管系统以进行相关治疗,无需进行创伤性开胸手术或开颅手术。
[0003]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输送装置(通常为导丝)将支架、弹簧圈等相关植入器械导入血管中并使之到达病变部位。由于输送装置进入外周血管的穿刺点与病变部位之间的距离较远,所以要求输送装置具有良好的推送性,即具备一定的刚度;而在接近病变部位时血管较为迂曲,又要求输送装置必须具备良好的柔韧性,以能够顺利通过这些迂曲血管。然而,输送装置的推送性和柔韧性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推送性增加往往会降低柔韧性,柔韧性增强又会牺牲推送性。
[0004]因此,急需对现有植入器械的输送装置进行改进,以能够通过现有的加工工艺使输送装置兼具推送性和柔韧性,提升输送装置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和管腔植入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和管腔植入系统推送性和柔韧性不能兼具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包括远端导丝和近端导丝,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与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近端导丝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远端导丝的弹性模量。
[0007]可选的,包括自近端到远端依次连接的第一等径部、过渡部和第二等径部,所述第一等径部和所述第二等径部的外径均一,且所述第一等径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等径部的外径,所述过渡部的近端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等径部的外径,所述过渡部的远端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二等径部的外径,且所述过渡部的外径自近端到远端逐渐减小。
[0008]可选的,所述过渡部设置在所述远端导丝上,且所述近端导丝和所述远端导丝的长度比为2:1至6.5:1;或者,所述过渡部设置在所述近端导丝上,所述近端导丝和所述远端导丝的长度比为13:1至42:1;或者,所述过渡部设置在所述近端导丝与所述远端导丝的连接处,所述近端导丝和所述远端导丝的长度比为6.5:1至13:1。
[0009]可选的,所述近端导丝由不锈钢制成,所述远端导丝由镍钛合金制成。
[0010]可选的,所述近端导丝和所述远端导丝焊接。
[0011]可选的,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端面呈斜坡状,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端面呈斜坡状,且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端面的形状与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端面的形状互相匹配,所述植入物的输送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焊点,所述焊点设置于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端面和所述远端
导丝的近端端面之间。
[0012]可选的,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端面与所述远端导丝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端面与所述近端导丝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在45
°-
90
°
范围内。
[0013]可选的,所述近端导丝包括近端主体和近端连接部,所述近端主体的远端与所述近端连接部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远端导丝包括远端主体和远端连接部,所述远端连接部的远端与所述远端主体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近端连接部和所述远端连接部相互卡合,且所述近端连接部和所述远端连接部相互焊接。
[0014]可选的,所述近端连接部包括第一凹部及第一凸部,所述远端连接部包括第二凹部及第二凸部,所述近端连接部和所述远端连接部卡合时,所述第二凸部嵌于所述第一凹部之中,所述第一凸部嵌于所述第二凹部之中。
[0015]可选的,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端面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沿所述近端导丝的轴向延伸,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嵌在所述固定孔内。
[0016]可选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近端与所述近端导丝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远端与所述远端导丝固定连接。
[0017]可选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远端导丝上的至少一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植入物的轴向位置,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连接件设置为一体。
[0018]可选的,所述近端导丝和所述远端导丝螺纹连接。
[0019]可选的,所述植入物的输送装置还包括护套,所述护套包覆在所述过渡部和/或所述第二等径部的外周面上,且所述护套的弹性模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远端导丝的弹性模量。
[0020]可选的,所述护套包括高分子管和/或螺旋缠绕的线圈。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管腔植入系统,包括管腔植入物、导管和上述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所述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导管中,所述管腔植入物与所述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远端可分离地连接。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和管腔植入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首先,由于近端导丝的弹性模量大于远端导丝的弹性模量,因此,近端导丝的推送性好,远端导丝的柔韧性好,从而使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兼具推送性和柔韧性,使植入物的输送装置能够在迂曲血管中更好地输送。
[0024]其次,由于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所述第一等径部、所述过渡部和所述第二等径部自近端到远端依次连接,且所述第一等径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等径部的外径,所述过渡部的近端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等径部的外径,所述过渡部的远端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二等径部的外径,且所述过渡部的外径自近端到远端逐渐减小,如此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近端外径大远端外径小,因此可使近端具有较好的推送性能,远端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同时,由于近端导丝的弹性模量大于远端导丝的弹性模量,通过使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同时具备外径和弹性模量的梯度变化,更有效地实现近端的推送性能好,远端的柔韧性好。
[0025]并且,还可以通过设置近端导丝和远端导丝的连接位置,或者所述过渡部的位置,以及近端导丝和远端导丝的连接方式,进一步改进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远端柔韧性,提升近端导丝和远端导丝的连接强度,降低工艺难度、生产成本和断裂风险,实现输送装置整体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的提升。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中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中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中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实施例一
[0035]110-远端导丝;111-第一段;112-第二段;113-第三段;
[0036]120-近端导丝;
[0037]130-第一夹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远端导丝和近端导丝,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与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近端导丝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远端导丝的弹性模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近端到远端依次连接的第一等径部、过渡部和第二等径部,所述第一等径部和所述第二等径部的外径均一,且所述第一等径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等径部的外径,所述过渡部的近端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等径部的外径,所述过渡部的远端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二等径部的外径,且所述过渡部的外径自近端到远端逐渐减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设置在所述远端导丝上,且所述近端导丝和所述远端导丝的长度比为2:1至6.5:1;或者,所述过渡部设置在所述近端导丝上,所述近端导丝和所述远端导丝的长度比为13:1至42:1;或者,所述过渡部设置在所述近端导丝与所述远端导丝的连接处,所述近端导丝和所述远端导丝的长度比为6.5:1至13: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导丝由不锈钢制成,所述远端导丝由镍钛合金制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导丝和所述远端导丝焊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端面呈斜坡状,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端面呈斜坡状,且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端面的形状与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端面的形状互相匹配,所述植入物的输送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焊点,所述焊点设置于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端面和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端面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植入物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导丝的近端端面与所述远端导丝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近端导丝的远端端面与所述近端导丝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在45
°-
90
°
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晴刘云云
申请(专利权)人: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