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蓄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5755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活塞式蓄能器,包括两端开放的筒体、分别配合在所述筒体相对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设置在所述筒体内并可沿所述筒体的轴向来回移动的活塞、设置在所述筒体上的注油机构;所述活塞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储存液压油的油腔;所述第一端盖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油腔相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注油机构连接所述进油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活塞式蓄能器,通过注入液压油进行蓄能,结构简单;适用于海下作业,用于平衡海水压力对水下机器人液压或电气系统内的压力,保证水下机器人或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水下机器人或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水下机器人或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塞式蓄能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储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活塞式蓄能器。

技术介绍

[0002]蓄能器是一种能量储蓄装置,可根据外界与系统的压差变化进行系统能量和压缩能或位能转换,使系统压力保持平稳。在进行水下机器人海底作业时,为消除海水压力液压或电气系统的影响,保证系统安全运行,需为液压和电气系统配备蓄能器。
[0003]现有的水下蓄能器多以气体作为“弹簧”进行蓄能。现有的水下蓄能器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气体泄漏而丧失蓄能功能,对蓄能器内充装的气体密封要求高,特别在深海高压环境下,因此也使得水下蓄能器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简易的活塞式蓄能器。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活塞式蓄能器,包括两端开放的筒体、分别配合在所述筒体相对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设置在所述筒体内并可沿所述筒体的轴向来回移动的活塞、设置在所述活塞和第二端盖之间的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筒体上的注油机构;
[0006]所述活塞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储存液压油的油腔;
[0007]所述第一端盖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油腔相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注油机构连接所述进油口。
[0008]优选地,所述筒体为透明圆筒,其表面上设有用于显示所述活塞位置的刻度。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筒体的表面上设有径向上内外间隔分布的两个第一环形凸柱,所述筒体的一端密封卡合在两个所述第一环形凸柱之间的间隔中;位于内侧的所述第一环形凸柱的内圈空间连通至所述活塞,形成所述油腔;
[0010]所述出油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上并贯穿其相对两个表面,所述进油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的侧面上并延伸至贯穿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筒体的表面,连通所述油腔。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盖板上还设有用于安装溢流阀的溢流孔;所述溢流孔贯穿所述第一盖板相对两个表面并与所述出油口相间隔。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端盖还包括配合在所述第一盖板背向所述筒体的表面上的第一压紧板;所述第一压紧板上设有露出所述出油口和溢流孔的槽部。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端盖上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个表面的通水孔;所述通水孔连通所述筒体内的位于所述活塞和第二端盖之间的空间。
[0014]优选地,所述第二端盖包括第二盖板、配合在所述第二盖板背向所述筒体的表面上的第二压紧板;
[0015]所述通水孔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上,所述第二压紧板上设有与所述通水孔相连通
的板孔;
[0016]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筒体的表面上设有内凹的定位台阶,所述定位台阶连通且位于所述通水孔的外围;
[0017]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筒体的表面上还设有位于所述定位台阶外围并内外间隔分布的两个第二环形凸柱,所述筒体的一端密封卡合在两个所述第二环形凸柱之间的间隔中。
[0018]优选地,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本体、至少一个套设在所述活塞本体外周上的用于将所述活塞本体的外周侧面与所述筒体的内壁面压紧接触的支撑环、至少一个套设在所述活塞本体外周上的用于将所述活塞本体的外周侧面与所述筒体的内壁面之间密封的密封圈;
[0019]所述活塞本体朝向所述第二端盖的表面设有内凹的定位槽,所述弹簧的一端配合抵接在所述定位槽内,相对另一端抵接定位在所述第二端盖上。
[0020]优选地,所述注油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进油口上的进油接头、一端连接所述进油接头的进油管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油管上的球阀。
[0021]优选地,所述活塞式蓄能器还包括数根沿所述筒体的外周间隔分布并连接在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连接杆;
[0022]所述注油机构固定在至少一根所述连接杆上。
[0023]本技术的活塞式蓄能器,通过注入液压油进行蓄能,结构简单;适用于海下作业,用于平衡海水压力对水下机器人液压或电气系统内的压力,保证水下机器人或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活塞式蓄能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活塞式蓄能器的侧视图;
[0027]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活塞式蓄能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图3中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图3中第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图3中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2]如图1-3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活塞式蓄能器,包括筒体30、第一端盖10、第二端盖20、活塞40、可伸缩的弹簧50以及注油机构60。
[0033]筒体30的相对两端开放,第一端盖10和第二端盖20分别配合在筒体30的相对两端上,将开放端封闭。活塞40设置在筒体30内,可沿筒体30的轴向来回移动。弹簧50设置在活塞40和第二端盖20之间,可被活塞40移动压缩,并且可通过自身回复力伸展驱使活塞40移动复位。注油机构60设置在筒体30上,用于向筒体30内注入液压油,驱使活塞40移动。
[0034]其中,活塞40与第一端盖10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储存液压油的油腔100。第一端盖
10上设有分别与油腔100相连通的进油口101和出油口102;注油机构60连接进油口101,将液压油通过该进油口101注入油腔100内。通过注入液压油的量可驱使活塞40向第二端盖20方向移动,同时也使油腔100容积变大。
[0035]具体地,筒体30一般为圆筒。活塞40在筒体30内可移动,为了方便获知活塞40在筒体30内的位置,筒体30可以为透明圆筒。进一步,筒体30的表面上设有刻度,用于显示活塞40位置,进而显示油位。
[0036]结合图3及图4,第一端盖10包括第一盖板11;第一盖板11的直径大于筒体30的直径,可将筒体30的端部覆盖。第一盖板11朝向筒体30的表面上设有两个第一环形凸柱12,该两个第一环形凸柱12在第一盖板11的径向上内外间隔分布,以使两者之间形成有一个环形的间隔120。筒体30朝向第一端盖10的一端密封卡合在两个第一环形凸柱12之间的间隔120中;位于内侧的第一环形凸柱12的内圈空间连通至活塞40,形成油腔100。
[0037]为了提高筒体30和第一端盖10之间的密封性,两个第一环形凸柱12之间的间隔120中还设置第一密封垫片13和第二密封垫片14。第一密封垫片13设置在间隔120的底面和筒体30的端面之间,形成密封;第二密封垫片14设置在间隔120的内壁和筒体30端部的侧面之间,形成密封。第一密封垫片13和第二密封垫片14的设置,防止外部的水(如海水)沿筒体30、第一端盖10的径向方向浸入油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塞式蓄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开放的筒体、分别配合在所述筒体相对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设置在所述筒体内并可沿所述筒体的轴向来回移动的活塞、设置在所述活塞和第二端盖之间的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筒体上的注油机构;所述活塞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储存液压油的油腔;所述第一端盖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油腔相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注油机构连接所述进油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为透明圆筒,其表面上设有用于显示所述活塞位置的刻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筒体的表面上设有径向上内外间隔分布的两个第一环形凸柱,所述筒体的一端密封卡合在两个所述第一环形凸柱之间的间隔中;位于内侧的所述第一环形凸柱的内圈空间连通至所述活塞,形成所述油腔;所述出油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上并贯穿其相对两个表面,所述进油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的侧面上并延伸至贯穿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筒体的表面,连通所述油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塞式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上还设有用于安装溢流阀的溢流孔;所述溢流孔贯穿所述第一盖板相对两个表面并与所述出油口相间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塞式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还包括配合在所述第一盖板背向所述筒体的表面上的第一压紧板;所述第一压紧板上设有露出所述出油口和溢流孔的槽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上设有贯穿其相对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宇曲有杰黄海滨李晶李文博陈俊友张忠扬赵拥军苗帅段亚辉李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海油工程水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