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伟娟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机械人用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496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机械人用保护装置,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下端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红外线传感器和第一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接近传感器,所述机器人本体上端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表面开设有内槽,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红外线传感器、第二红外线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缓冲块、防护板、囊泡、活动杆、压板和弹簧的作用,解决了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工作时,有时会与其他物体碰撞,造成其损坏,增加了维护成本的问题。维护成本的问题。维护成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机械人用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机械人
,具体为一种智能机械人用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处理器,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最主要的是,这样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按目的安排的动作,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这种机器人才是真正的机器人,尽管它们的外表可能有所不同。
[0003]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工作时,有时会与其他物体碰撞,造成其损坏,增加了维护成本,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机械人用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机械人用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机械人用保护装置,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下端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红外线传感器和第一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接近传感器,所述机器人本体上端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表面开设有内槽,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的内表面设置有囊泡,所述活动杆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的另一侧与内槽内腔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
[0006]优选的,所述内槽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两个相邻内槽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0007]优选的,所述缓冲块包括缓冲橡胶,且缓冲块位于一侧防护板的数量为十六个。
[0008]优选的,所述防护板为弧形护板,且防护板包括不锈钢金属板。
[0009]优选的,所述通孔的横截面为圆形,且通孔与内槽连通。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本技术通过第一红外线传感器和第二红外线传感器的作用,在机器人本体移动时,能够检测其脚下和前方物体的位置情况,且在接近传感器的配合下,同步检测物体活动的情况,并统一传输给机器人本体,使其能够根据接收信号做出判断,从而降低了与物体碰撞发生的概率,通过缓冲块和防护板的作用,使得机器人本体与物体发生碰撞时,其缓冲块首先与物体接触,并在囊泡的作用下,起到降低碰撞力度的能力,同时,会推动防护板运动,防护板运动的同时带动活动杆和压板运动,压板运动的同时挤压了弹簧,从而实现进一步降低机器人本体与物体的碰撞力度,起到对机器人本体缓冲保护的目的,同时在防护板的配合下,能够对机器人本体的前后两侧进行保护,最大程度的降低机器人本体因碰撞而损坏,增加维护成本的目的,通过以上结构配合的作用,解决了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工作
时,有时会与其他物体碰撞,造成其损坏,增加了维护成本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固定座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缓冲块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机器人本体;2、第一红外线传感器;3、第二红外线传感器;4、接近传感器;5、缓冲块;6、防护板;7、固定座;8、内槽;9、弹簧;10、通孔;11、压板;12、活动杆;13、囊泡。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在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19]本技术的机器人本体1、第一红外线传感器2、第二红外线传感器3、接近传感器4、缓冲块5、防护板6、固定座7、内槽8、弹簧9、通孔10、压板11、活动杆12和囊泡13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0020]请参阅图1-4,一种智能机械人用保护装置,包括机器人本体1,机器人本体1下端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红外线传感器3和第一红外线传感器2,第一红外线传感器2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接近传感器4,通过第一红外线传感器2和第二红外线传感器3的作用,在机器人本体1移动时,能够检测其脚下和前方物体的位置情况,且在接近传感器4的配合下,同步检测物体活动的情况,并统一传输给机器人本体1,使其能够根据接收信号做出判断,从而降低了与物体碰撞发生的概率,机器人本体1上端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7,固定座7的内表面开设有内槽8,内槽8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两个相邻内槽8之间的距离均相等,固定座7的一侧开设有通孔10,通孔10的横截面为圆形,且通孔10与内槽8连通,通孔10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活动杆12,活动杆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板6,防护板6为弧形护板,且防护板6包括不锈钢金属板,防护板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块5,缓冲块5包括缓冲橡胶,且缓冲块5位于一侧防护板6的数量为十六个,缓冲块5的内表面设置有囊泡13,活动杆12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压板11,压板11的另一侧与内槽8内腔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9,通过缓冲块5和防护板6的作用,使得机器人本体1与物体发生碰撞时,其缓冲块5首先与物体接触,并在囊泡13的作用下,起到降低碰撞力度的能力,同时,会推动防护板6运动,防护板6运动的同时带动活动杆12和压板11运动,压板11运动的同时挤压了弹簧9,从而
实现进一步降低机器人本体1与物体的碰撞力度,起到对机器人本体1缓冲保护的目的,同时在防护板6的配合下,能够对机器人本体1的前后两侧进行保护,最大程度的降低机器人本体1因碰撞而损坏,增加维护成本的目的。
[0021]使用时,通过第一红外线传感器2和第二红外线传感器3的作用,在机器人本体1移动时,能够检测其脚下和前方物体的位置情况,且在接近传感器4的配合下,同步检测物体活动的情况,并统一传输给机器人本体1,使其能够根据接收信号做出判断,从而降低了与物体碰撞发生的概率,通过缓冲块5和防护板6的作用,使得机器人本体1与物体发生碰撞时,其缓冲块5首先与物体接触,并在囊泡13的作用下,起到降低碰撞力度的能力,同时,会推动防护板6运动,防护板6运动的同时带动活动杆12和压板11运动,压板11运动的同时挤压了弹簧9,从而实现进一步降低机器人本体1与物体的碰撞力度,起到对机器人本体1缓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机械人用保护装置,包括机器人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1)下端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红外线传感器(3)和第一红外线传感器(2),所述第一红外线传感器(2)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接近传感器(4),所述机器人本体(1)上端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7),所述固定座(7)的内表面开设有内槽(8),所述固定座(7)的一侧开设有通孔(10),所述通孔(10)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活动杆(12),所述活动杆(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板(6),所述防护板(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缓冲块(5),所述缓冲块(5)的内表面设置有囊泡(13),所述活动杆(12)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压板(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娟
申请(专利权)人:林伟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