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厢内灯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4939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内灯及汽车,该车厢内灯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顶部的灯面壳、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发光元件以及开关,壳体上设有用于将车厢内灯安装到车辆上的定位部、固定部,定位部与固定部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定位部包括定位柱,定位柱凸出于壳体的外侧面,固定部包括卡接板,卡接板为弹性板,卡接板的游离端朝向壳体的顶面,卡接板的游离端距壳体的外侧面有一定的距离,卡接板的固定端紧贴壳体的外侧面,壳体的顶部设有沿台,沿台凸出于壳体的外侧面,定位部与固定部位于沿台的下方。该汽车设有与安装该车厢内灯的安装座,此种车厢内灯能够简单稳定的安装到汽车上。此种车厢内灯能够简单稳定的安装到汽车上。此种车厢内灯能够简单稳定的安装到汽车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厢内灯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车厢内灯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普及度愈来愈高,汽车已是人们最常见的代步工具。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有时候使用环境是比较昏暗的,这时候在车厢内进行活动时,便需要用到车厢内灯。
[0003]车厢内灯既需要满足用户的照明需求,安装后也不能影响车厢内部的整体性和美观性,现有的车厢内灯在安装时时需要用到较为复杂的装配结构,且装配后易出现装配不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方式简单,安装结构稳定的车厢内灯。
[0005]一种车厢内灯,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顶部的灯面壳、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发光元件以及开关,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将车厢内灯安装到车辆上的定位部、固定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定位部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所述固定部包括卡接板,所述卡接板为弹性板,所述卡接板的游离端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面,所述卡接板的游离端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卡接板的固定端紧贴所述壳体的外侧面,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沿台,所述沿台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沿台的下方。
[0006]上述方案中,车厢内灯的壳体的一端设有定位部,定位部包括凸出于壳体的定位柱,当安装时,使定位柱陷入与其配合的安装结构中后,会使得车厢内灯在车厢中的安装位置初步确定,然后再将车厢内灯的另一端向对应的安装结构中摁下,由于固定部包括卡接板,且卡接板为弹性板,那么在将壳体向下推进的过程中,弹性板会受到挤压,使得壳体能够被顺利推进到对应位置,当壳体被推到对应位置之后,卡接板在弹性作用下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壳体进而被锁紧到对应的安装位置中,即车厢内灯被稳定安装到车辆中,安装方式简单,安装结构稳定。
[0007]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柱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定位柱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的两侧的定位卡口,所述定位卡口为所述壳体的底面与侧面连通的缺口。
[0009]进一步的,所述卡接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一折板、第二连接板、第二折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弯曲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弯曲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一折板向所述壳体的斜上方延伸,所述第二折板向所述壳体的上方延伸。
[00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卡接板的内侧,所述固
定板的两端固定,所述固定板的形状与所述卡接板的形状一致。
[00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卡接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安装板一体成型,所述壳体上设有固定所述安装板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板位于所述安装槽内部,所述卡接板与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安装槽外部。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发光元件连接接电元件,所述开关采用按钮,所述按钮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按钮与所述灯面壳齐平,所述按钮底部连接触发部,所述触发部与所述接电元件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开关位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定位部的一侧,所述接电元件的接电头位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固定部的一侧。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车厢内灯为顶灯或扶手灯。
[0015]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汽车,这种汽车包括前文所述的车厢内灯,以及与所述车厢内灯配合的安装座。
[0016]上述方案中,汽车在安装上述车厢内灯后不会影响车身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安装方式简单,安装结构稳定。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车厢内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开关、发光元件、接电元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0]主要元素符号说明
[0021]壳体10定位部20固定部30灯面壳40开关50定位柱21定位卡口22卡接板31固定板32沿台11安装槽12安装板33第一连接板311第一折板312第二连接板313第二折板314按钮51触发部52发光元件60接电元件70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

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5]请参阅图1-3,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厢内灯,包括壳体10,位于所述壳体10顶部的灯面壳40、位于所述壳体10内部的发光元件60以及开关50,所述壳体10上设有用于将所述车厢内灯安装到车辆上的定位部20、固定部30,所述定位部20与所述固定部30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0的两端,所述定位部20包括定位柱21,所述定位柱21凸出于所述壳体10的外侧面,所述固定部30包括卡接板31,所述卡接板31为弹性板,所述卡接板31的游离端朝向所述壳体10的顶面,所述卡接板31的游离端与所述壳体10的外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卡接板31的固定端紧贴所述壳体10的外侧面,所述壳体10的顶部设有沿台11,所述沿台11凸出于所述壳体10的外侧面,所述定位部20与所述固定部30位于所述沿台11的下方。其中,所述定位柱21凸出于所述壳体10的外侧面的距离小于所述沿台11凸出于所述壳体10外侧面的距离,所述卡接板31凸出于所述壳体10的外侧面的距离小于所述沿台11凸出于所述壳体10外侧面的距离。
[0026]结合附图理解,车厢内灯的壳体10的一端设有定位部20,定位部20包括凸出于壳体10的定位柱21,当安装时,使定位柱21陷入与其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内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顶部的灯面壳、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发光元件以及开关,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将车厢内灯安装到车辆上的定位部、固定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定位部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所述固定部包括卡接板,所述卡接板为弹性板,所述卡接板的游离端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面,所述卡接板的游离端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卡接板的固定端紧贴所述壳体的外侧面,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沿台,所述沿台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沿台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内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定位柱位于同一水平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内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的两侧的定位卡口,所述定位卡口为所述壳体的底面与侧面连通的缺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内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一折板、第二连接板、第二折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弯曲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张明吴金田东立单丰武姜筱华陈立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