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挡墙护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4406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混凝土挡墙护岸结构,包括填充坑,所述填充坑包括第一填充腔、第二填充腔以及位于第一填充腔与第二填充腔之间的墙身结构,所述墙身结构的背水面坡比为1∶0.4,所述第一填充腔靠近河岸设置,所述第二填充腔靠近河水设置,所述墙身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绿化层、条石层、素砼基础层以及素砼垫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河岸坡度大、河面宽且有船只行驶的河段,其中护岸的迎水面采用M7.5的浆砌块石,且坡比设置为1∶0.1,提高了抗冲击性能,条石采用中缮光出面,抗压强度高,另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渗透排水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还设置了排水管结构实现快速排水,解决了积水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挡墙护岸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河道护岸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挡墙护岸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护岸工程是保护江河湖等水域堤岸免受水流、风浪侵袭和冲刷,在岸坡一定范围定铺敷的连续覆盖结构。
[0003]在实际建设中,会当遇到水面宽、水岸坡度大有船形式的河段,会对河岸进行冲击,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合适的护岸结构应用于上述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挡墙护岸结构,适用于水面宽、水岸坡度大有船形式的河段。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凝土挡墙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填充坑,所述填充坑包括第一填充腔、第二填充腔以及位于第一填充腔与第二填充腔之间的墙身结构,所述墙身结构的背水面坡比为1∶0.4,所述第一填充腔靠近河岸设置,所述第二填充腔靠近河水设置,所述墙身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绿化层、条石层、素砼基础层以及素砼垫层。
[000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素砼基础层包括第一素砼基础层以及第二素砼基础层,所述第一素砼基础层设置在所述素砼垫层上方,所述第二素砼基础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素砼基础层和条石层之间,所述第二填充腔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素砼基础层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素砼基础层的迎水侧设置有浆砌块石,所述浆砌块石与所述第二素砼基础层贯穿设置PVC排水管。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填充腔背水坡面的坡比1∶1,所述第二填充腔迎水坡面的坡比1∶1。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浆砌块石的坡比为1∶0.1。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条石采用中缮光出面。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填充腔与所述第二填充腔内填充粉质黏土。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主要用于河岸坡度大、河面宽且有船只行驶的河段,其中护岸的迎水面采用M7.5的浆砌块石,且坡比设置为 1∶0.1,提高了抗冲击性能,条石采用中缮光出面,抗压强度高,另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渗透排水的方式,本技术中还设置了排水管结构实现快速排水,解决了积水问题。
附图说明
[001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1、填充坑;2、第一填充腔;3、第二填充腔;4、墙身结构; 5、绿化层;6、条石层;7、素砼基础层;8、素砼垫层;9、第二素砼基础层;10、第一素砼基础层;11、浆砌块石;12、PVC排水管;13、粉质黏土。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挡墙护岸结构,包括填充坑1,所述填充坑1包括第一填充腔2、第二填充腔3以及位于第一填充腔2与第二填充腔 3之间的墙身结构4,所述墙身结构4的背水面坡比为1∶0.4,所述第一填充腔2靠近河岸设置,所述第二填充腔3靠近河水设置,所述墙身结构4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绿化层5、条石层66、素砼基础层7以及素砼垫层8。所述素砼基础层7包括第一素砼基础层10以及第二素砼基础层9,所述第一素砼基础层10设置在所述素砼垫层8上方,所述第二素砼基础层9设置在所述第一素砼基础层10和条石层6之间,所述第二填充腔3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素砼基础层10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素砼基础层9的迎水侧设置有浆砌块石11,所述浆砌块石11与所述第二素砼基础层9贯穿设置PVC排水管12。所述第一填充腔2背水坡面的坡比1∶1,所述第二填充腔3迎水坡面的坡比1∶1。所述浆砌块石11的坡比为1∶0.1。所述条石采用中缮光出面。所述第一填充腔1与所述第二填充腔1内填充粉质黏土13。
[0018]本技术主要用于河岸坡度大、河面宽且有船只行驶的河段,其中护岸的迎水面采用M7.5的浆砌块石11,且坡比设置为1∶0.1,提高了抗冲击性能,条石采用中缮光出面,抗压强度高。
[0019]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0020]较多了使用诸如1、填充坑;2、第一填充腔;3、第二填充腔;4、墙身结构;5、绿化层;6、条石层;7、素砼基础层;8、素砼垫层;9、第一素砼基础层;10、第二素砼基础层;11、浆砌块石;12、PVC排水管;13、粉质黏土等术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21]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技术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技术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
围,则都应在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挡墙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填充坑,所述填充坑包括第一填充腔、第二填充腔以及位于第一填充腔与第二填充腔之间的墙身结构,所述墙身结构的背水面坡比为1∶0.4,所述第一填充腔靠近河岸设置,所述第二填充腔靠近河水设置,所述墙身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绿化层、条石层、素砼基础层以及素砼垫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挡墙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素砼基础层包括第一素砼基础层以及第二素砼基础层,所述第一素砼基础层设置在所述素砼垫层上方,所述第二素砼基础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素砼基础层和条石层之间,所述第二填充腔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素砼基础层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健刘伟王忠强骆继君肖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建工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