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4293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前方外壁均开设有多个连接孔,且连接孔的前方外部安装有卡箍,所述卡箍的一侧上下两侧均安装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外壁与固定环配合安装,同时固定环均开设在卡箍的另一侧上下两侧外壁表面,所述卡箍的外部安装有旋转盖,且旋转盖通过旋转螺栓与外壳相连接,所述外壳的两侧外壁均安装有散热网,且散热网通过固定螺栓与外壳相连接,所述外壳的下方安装有橡胶底座,且橡胶底座的上方外壁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该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中,在使用时可以对外壳进行扩大面具进行稳定放置,避免无法进行稳定放置,使该装置不慎碰至掉落到地上损坏,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置的使用寿命。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相关
,具体为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充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给蓄电池等设备补充电量的过程,其原理是让直流电从放电相反的方向通过,以使蓄电池中活性物质恢复作用,它有引申义比如学习,工作等,蓄电池从外电路接受电能,转化为电池的化学能的工作过程,蓄电池在其能量经放电消耗后,通过充电恢复,又能重新放电,构成充放循环。
[0003]但是目前使用的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不具备卡箍的设置,在使用时无法对连接的充电线进行卡合固定作用,容易导致充电线不慎脱落取法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使用的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不具备卡箍的设置,在使用时无法对连接的充电线进行卡合固定作用,容易导致充电线不慎脱落取法使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前方外壁均开设有多个连接孔,且连接孔的前方外部安装有卡箍,所述卡箍的一侧上下两侧均安装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外壁与固定环配合安装,同时固定环均开设在卡箍的另一侧上下两侧外壁表面,所述卡箍的外部安装有旋转盖,且旋转盖通过旋转螺栓与外壳相连接,所述外壳的两侧外壁均安装有散热网,且散热网通过固定螺栓与外壳相连接,所述外壳的下方安装有橡胶底座,且橡胶底座的上方外壁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第一卡块的外壁配合安装,且第一卡块安装在外壳的下方外壁,所述外壳的外部一侧安装有第一防护套,且第一防护套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防护套,所述第二防护套的两侧外壁均安装有第二卡块,且第二卡块的外壁与第二卡槽配合安装,同时第二卡槽均开设在第一防护套的两侧外壁表面,所述第一防护套的后方安装有第一储物袋,且第一储物袋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储物袋,同时第二储物袋安装在第二防护套的后方外壁。
[0006]优选的,所述限位块通过卡箍与固定环卡合连接,且卡箍为圆环形结构。
[0007]优选的,所述旋转盖通过旋转螺栓与外壳构成旋转结构,且旋转螺栓在旋转盖外壁呈等间距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散热网通过固定螺栓与外壳螺纹连接,且散热网以外壳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橡胶底座通过第一卡槽与外壳卡合连接,且外壳长度小于橡胶底座的长度。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套通过第二卡块与第二防护套卡合连接,且第二卡块以第二防护套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储物袋的尺寸与第二储物袋的尺寸相同,且第一储物袋为方形
结构。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该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通过卡箍的设置,在使用时可以对所连接的充电线进行卡合固定装置,避免无法对充电线进行固定,导致充电线使用时不慎脱落无法进行充电,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
[0014]2、该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通过橡胶底座的设置,在使用时可以对外壳进行扩大面具进行稳定放置,避免无法对其进行稳定放置,导致该装置不慎碰至掉落到地上损坏,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5]3、该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通过第一防护套与第二防护套的设置,在使用时可以对外壳进行防护作用,避免无法对外壳进行防护,导致外壳不慎掉落到地上损坏,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背视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卡箍与限位块相互配合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外壳;2、连接孔;3、卡箍;4、限位块;5、固定环;6、旋转盖;7、旋转螺栓;8、散热网;9、固定螺栓;10、橡胶底座;11、第一卡槽;12、第一卡块;13、第一防护套;14、第二防护套;15、第二卡块;16、第二卡槽;17、第一储物袋;18、第二储物袋。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的前方外壁均开设有多个连接孔2,且连接孔2的前方外部安装有卡箍3,卡箍3的一侧上下两侧均安装有限位块4,且限位块4的外壁与固定环5配合安装,同时固定环5均开设在卡箍3的另一侧上下两侧外壁表面,卡箍3的外部安装有旋转盖6,且旋转盖6通过旋转螺栓7与外壳1相连接,外壳1的两侧外壁均安装有散热网8,且散热网8通过固定螺栓9与外壳1相连接,外壳1的下方安装有橡胶底座10,且橡胶底座10的上方外壁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11,第一卡槽11与第一卡块12的外壁配合安装,且第一卡块12安装在外壳1的下方外壁,外壳1的外部一侧安装有第一防护套13,且第一防护套13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防护套14,第二防护套14的两侧外壁均安装有第二卡块15,且第二卡块15的外壁与第二卡槽16配合安装,同时第二卡槽16均开设在第一防护套13的两侧外壁表面,第一防护套13的后方安装有第一储物袋17,且第一储物袋17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储物袋18,同时第二储物袋18安装在第二防护套14的后方外壁。
[0023]进一步的,限位块4通过卡箍3与固定环5卡合连接,且卡箍3为圆环形结构,通过卡
箍3的设置,在使用时可以对所连接的充电线进行卡合固定装置,避免无法对充电线进行固定,导致充电线使用时不慎脱落无法进行充电,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
[0024]进一步的,旋转盖6通过旋转螺栓7与外壳1构成旋转结构,且旋转螺栓7在旋转盖6外壁呈等间距设置,通过旋转盖6的设置,当充电完毕后,将旋转盖6向下拉动,旋转螺栓7带动旋转盖6向下旋转对连接孔2进行防护,避免内部进入灰尘导致连接孔2堵塞无法工作,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
[0025]进一步的,散热网8通过固定螺栓9与外壳1螺纹连接,且散热网8以外壳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通过散热网8的设置,在工作时外壳1外壁设置的散热网8可以对内部进行散热,避免内部过热导致外壳1损坏,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
[0026]进一步的,橡胶底座10通过第一卡槽11与外壳1卡合连接,且外壳1长度小于橡胶底座10的长度,通过橡胶底座10的设置,在使用时可以对外壳1进行扩大面具进行稳定放置,避免无法对其进行稳定放置,导致该装置不慎碰至掉落到地上损坏,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
[0027]进一步的,第一防护套13通过第二卡块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充电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前方外壁均开设有多个连接孔(2),且连接孔(2)的前方外部安装有卡箍(3),所述卡箍(3)的一侧上下两侧均安装有限位块(4),且限位块(4)的外壁与固定环(5)配合安装,同时固定环(5)均开设在卡箍(3)的另一侧上下两侧外壁表面,所述卡箍(3)的外部安装有旋转盖(6),且旋转盖(6)通过旋转螺栓(7)与外壳(1)相连接,所述外壳(1)的两侧外壁均安装有散热网(8),且散热网(8)通过固定螺栓(9)与外壳(1)相连接,所述外壳(1)的下方安装有橡胶底座(10),且橡胶底座(10)的上方外壁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11),所述第一卡槽(11)与第一卡块(12)的外壁配合安装,且第一卡块(12)安装在外壳(1)的下方外壁,所述外壳(1)的外部一侧安装有第一防护套(13),且第一防护套(13)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防护套(14),所述第二防护套(14)的两侧外壁均安装有第二卡块(15),且第二卡块(15)的外壁与第二卡槽(16)配合安装,同时第二卡槽(16)均开设在第一防护套(13)的两侧外壁表面,所述第一防护套(13)的后方安装有第一储物袋(17),且第一储物袋(17)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储物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昌宝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苏扬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