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鼻胆胰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41301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鼻胆胰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双通道直管、双通道襻管、单通道直管A和单通道直管B;双通道直管和双通道襻管外径为7Fr—9Fr;单通道直管A和单通道直管B上设有若干个侧孔,外径为5Fr;单通道直管A和单通道直管B呈V型,角度为45度。具有可同时对胆汁及胰液进行外引流,降低术后急性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同时收集胆汁及胰液、预防内引流内移位及脱出等优点。预防内引流内移位及脱出等优点。预防内引流内移位及脱出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鼻胆胰引流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引流管,具体地说是一种鼻胆胰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十二指肠镜技术(ERCP)是目前治疗肝胆胰疾病的重要措施,包括胆总管结石、胆管狭窄、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该技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安全系数高、恢复快等优点。
[0003]ERCP治疗肝胆胰疾病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胰腺炎、胆管炎及出血是ERCP术后三大并发症。该并发症常常显著增加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且存在一定的死亡率。临床上,为了降低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常常在胰管内置入胰液内引流管、鼻胰引流管、胆道内引流管或鼻胆引流管,内镜下可同时放置胰液内引流管及胆汁内引流管,鼻胆管及胰液内引流管,或鼻胰引流管及胆道内引流管,但是不能同时放置鼻胆引流管及鼻胰引流管。
[0004]如同时放置胆道及胰液内引流管,不能观察胆汁及胰液的性状,更不能进行胆道及胰管冲洗,两种引流管均有早期发生内移位、自行脱出的可能,而失去了引流的作用,对于未发生脱落的胆道及胰液内引流管需行二次ERCP手术将未脱落的引流管取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鼻胆胰引流管。
[0006]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鼻胆胰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双通道直管、双通道襻管、单通道直管A和单通道直管B;
[0007]所述的双通道直管和双通道襻管外径为7Fr—9Fr;
[0008]所述的单通道直管A和单通道直管B上设有若干个侧孔,外径为5Fr;
[0009]所述的单通道直管A和单通道直管B呈V型,角度为45度;
[0010]所述的双通道直管长2.8m;
[0011]所述的双通道襻管长10cm;
[0012]所述的单通道直管A长9cm;
[0013]所述的单通道直管B长7cm。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5]1、可同时对胆汁及胰液进行外引流,降低术后急性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0016]2、可同时收集胆汁及胰液,用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0017]3、胆管内段和胰管内段形成夹角,可预防内引流内移位及脱出;
[0018]4、拔除后,无需二次ERCP取出内引流管。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双通道直管,2、双通道襻管,3、单通道直管A,4、单通道直管B,5、侧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实施例:
[0022]一种鼻胆胰引流管,包括双通道直管1、双通道襻管2、单通道直管A3和单通道直管B4;
[0023]所述的双通道直管1和双通道襻管2采用外径为7Fr、8Fr或9Fr;
[0024]所述的单通道直管A3和单通道直管B4上设有若干个侧孔5,外径为5Fr;
[0025]所述的单通道直管A3和单通道直管B4呈V型,角度为45度;
[0026]所述的双通道直管1长280cm;
[0027]所述的双通道襻管2长10cm;
[0028]所述的单通道直管A3长9cm;
[0029]所述的单通道直管B4长7cm。
[0030]使用时,内镜下分别于胆管及胰管内置入两根导丝,两根导丝尾端分别置入技术Y型头端引流管内,在导丝引导下将本技术置入到胆管及胰管内,当V型引流管接近十二指肠乳头时,退出导丝,随后退出内镜即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鼻胆胰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双通道直管(1)、双通道襻管(2)、单通道直管A(3)和单通道直管B(4);所述的双通道直管(1)和双通道襻管(2)外径为7Fr—9Fr;所述的单通道直管A(3)和单通道直管B(4)上设有若干个侧孔(5),外径为5Fr;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玲玲张诚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