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4029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包括基台、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第一卡槽、支撑固定件、旋紧装置、紧压块、柱脚,基台顶部中心卡接有柱脚,基台顶部左右两侧分别卡接有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相互卡接,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旋紧装置,旋紧装置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槽内可接有支撑固定件,支撑固定件底部与基台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靠近柱脚一侧壁面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滑槽,滑槽内均卡接有紧压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为解决古建筑支撑柱因年代久远,存在支撑不稳固,支撑柱柱脚存在移位倾斜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古建筑支撑柱加固
,尤其涉及一种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然而,在大兴土木的现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做到既让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
[0003]我国现存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古建筑,在经历多年的历史岁月洗礼进入晚年时期,出现不同层度的安全隐患甚至毁坏的可能,急需采取措施进行加固修缮来保存这些古建筑,古建筑大都采取的使砖混结构、木结构,稳固性不足,古建筑的支撑柱柱脚靠近地面的一端一般设置在石柱基台上,且并未采用任何加固结构,使得支撑柱柱脚与石柱处容易发生倾斜或位移,甚至影响古建筑的整体平衡,发生局部坍塌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以解决古建筑支撑柱因年代久远,存在支撑不稳固,支撑柱柱脚存在移位倾斜的问题。
[0005]本技术一种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达成:一种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包括基台、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第一卡槽、支撑固定件、旋紧装置、紧压块、柱脚,基台顶部中心卡接有柱脚,基台顶部左右两侧分别卡接有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相互卡接,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旋紧装置,旋紧装置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槽内可接有支撑固定件,支撑固定件底部与基台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靠近柱脚一侧壁面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滑槽,滑槽内均卡接有紧压块。
[0006]优选的,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均呈半圆拱桥状,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两端均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第二卡槽,第一加固件上端的第二卡块、第二卡槽与第二加固件上端的第二卡槽、第二卡块对应卡接,第二卡块呈四棱台状。
[0007]优选的,支撑固定件包括有第一卡块、连接板、支撑加固件主体,支撑加固件主体呈三棱柱状,支撑加固件主体底部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支撑加固件主体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连接板底部与基台螺钉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第一卡块两侧呈长方体状,后侧呈四棱台状,第一卡块与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上端第一卡槽对应卡接,第一卡槽与第一卡块设有不少于4个。
[0009]优选的,旋紧装置还包括有转盘、螺纹杆、螺纹套筒、连接柱、滚珠、压板,螺纹套筒一端转接有螺纹杆,螺纹杆顶部固定连接有转盘,螺纹杆底部卡接有连接柱,连接柱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压板,连接柱与螺纹杆卡接处内嵌有滚珠,螺纹套筒套接在第一加固件、第二加
固件侧壁上端。
[0010]优选的,压板靠近柱脚一侧呈弧形状,压板为金属橡胶材质。
[0011]优选的,紧压块还包括有滑杆、限位板、弹簧,紧压块靠近滑槽一侧固定连接有滑杆,滑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滑杆与滑槽对应卡接,紧压块与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壁面之间滑杆上端套接有弹簧。
[0012]优选的,紧压块靠近柱脚一侧呈半圆弧状,紧压块为橡胶材质。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设有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通过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相互卡接后固定在柱脚与基台连接处,使支撑柱与基台连接更加稳固,防止移位倾斜导致古建筑坍塌的问题。
[0015]本技术在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侧壁外设有旋紧装置和支撑固定件,通过旋紧转盘,从而使螺纹杆顶动连接柱和压板往支撑柱柱脚壁面紧压固定,从而使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与支撑柱柱脚连接更加牢固,同时支撑固定件一侧与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壁面卡接,底部与基台螺钉固定,从而使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不会产生移动,稳固性更高。
[0016]本技术在第一加固件、第二加固件内部壁面设有紧压块,紧压块通过内部弹簧弹力使紧压块与柱脚壁面接触,从而增大了第一加固件与第二加固件与柱脚的接触面积,使柱脚更加牢固,不易移位。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支撑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旋紧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紧压块连接刨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1-5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3]基台1、第一加固件2、滑槽201、第二加固件3、第二卡块301、第二卡槽302、第一卡槽4、支撑固定件5、第一卡块501、连接板 502、支撑加固件主体503、旋紧装置6、转盘601、螺纹杆602、螺纹套筒603、连接柱604、滚珠605、弧形槽606、压板607、紧压块 7、滑杆701、限位板702、弹簧703、柱脚8。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
[0026]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一种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包括基台1、第一加固件2、第二加固件3、第一卡槽4、支撑固定件5、旋紧装置6、紧压块7、柱脚8,基台1顶部中
心卡接有柱脚8,基台1顶部左右两侧分别卡接有第一加固件2、第二加固件3,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相互卡接,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旋紧装置6,旋紧装置6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槽4,第一卡槽4内可接有支撑固定件5,支撑固定件5底部与基台1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靠近柱脚8一侧壁面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滑槽 201,滑槽201内均卡接有紧压块7。
[0027]其中: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均呈半圆拱桥状,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两端均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301、第二卡槽 302,第一加固件2上端的第二卡块301、第二卡槽302与第二加固件3上端的第二卡槽302、第二卡块301对应卡接,第二卡块301呈四棱台状,通过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相互卡接后固定在柱脚 8与基台1连接处,使支撑柱与基台1连接更加稳固,防止移位倾斜导致古建筑坍塌的问题。
[0028]其中:支撑固定件5包括有第一卡块501、连接板502、支撑加固件主体503,支撑加固件主体503呈三棱柱状,支撑加固件主体503 底部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02,支撑加固件主体503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501,连接板502底部与基台1螺钉固定连接,支撑固定件5一侧与第一加固件2、第二加固件3壁面卡接,底部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包括基台(1)、第一加固件(2)、第二加固件(3)、第一卡槽(4)、支撑固定件(5)、旋紧装置(6)、紧压块(7)、柱脚(8),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台(1)顶部中心卡接有柱脚(8),所述基台(1)顶部左右两侧分别卡接有第一加固件(2)、第二加固件(3),所述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相互卡接,所述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旋紧装置(6),所述旋紧装置(6)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槽(4),所述第一卡槽(4)内可接有支撑固定件(5),所述支撑固定件(5)底部与基台(1)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靠近柱脚(8)一侧壁面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滑槽(201),所述滑槽(201)内均卡接有紧压块(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均呈半圆拱桥状,所述第一加固件(2)与第二加固件(3)两端均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301)、第二卡槽(302),所述第一加固件(2)上端的第二卡块(301)、第二卡槽(302)与第二加固件(3)上端的第二卡槽(302)、第二卡块(301)对应卡接,所述第二卡块(301)呈四棱台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式古建筑木质支撑柱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固定件(5)包括有第一卡块(501)、连接板(502)、支撑加固件主体(503),所述支撑加固件主体(503)呈三棱柱状,所述支撑加固件主体(503)底部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02),支撑加固件主体(503)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501),所述连接板(502)底部与基台(1)螺钉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席新盆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固百年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