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29430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聚烯烃。更具体地,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优异的落镖冲击强度并且表现出改善的透明性的聚烯烃。明性的聚烯烃。明性的聚烯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聚烯烃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2月21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8-0167766号的权益,其公开内容通过整体引用并入本文。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聚烯烃。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聚烯烃,其具有改善的机械性质,如优异的落镖冲击强度,并且在制备膜时可以表现出改善的透明性。

技术介绍

[0004]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是通过使用聚合催化剂在低压下将乙烯与α-烯烃共聚而制备的,其具有窄分子量分布以及一定长度的短链支链,而不具有长链支链。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膜具有高的伸长率和断裂强度,以及优异的撕裂强度和落镖冲击强度以及聚乙烯的一般性质,因此,其在无法应用现有的低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的拉伸膜、重叠膜等中的使用增加。
[0005]然而,与优异的机械性质相比,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具有差的吹塑膜加工性和低透明性。吹塑膜是通过将空气吹入熔融塑料中膨胀而制成的膜,其也被称为膨胀膜。
[0006]同时,随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降低,落镖冲击强度增加。然而,如果使用许多共聚单体来制备低密度聚乙烯,则在淤浆聚合工艺中可能经常产生结垢。
[0007]同时,可以通过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引入LCB(长链支链)来改善加工性,但是随着LCB的增加,透明性和落镖冲击强度劣化。
[0008]因此,需要开发具有低密度并且可以实现优异的机械性质例如落镖冲击强度以及透明性的聚乙烯。
[0009]现有技术
[0010](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公开第2010-0102854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技术目的
[0012]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具有低密度和改进的机械性质例如优异的落镖冲击强度并且在制备膜时可以表现出改善的透明性的聚烯烃。
[0013]技术方案
[0014]为了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聚烯烃,其密度为0.915g/cm3至0.930g/cm3;并且
[0015]当使用SSA(连续自成核和退火)分析根据熔融温度(Tm)测量峰面积的相对含量时,满足以下条件1)至3)(条件是S1+S2+S3=1):
[0016]1)Tm小于100℃的峰面积的含量(S1)为0.33至0.35;
[0017]2)Tm在100℃以上且120℃以下的峰面积的含量(S2)为0.52至0.56;以及
[0018]3)Tm大于120℃的峰面积的含量(S3)为0.10至0.14。
[0019]有益效果
以下的密度。即,其可以是密度为0.930g/cm3以下的低密度聚烯烃。
[003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聚烯烃可以是,例如,乙烯和α-烯烃的共聚物。其中,α-烯烃可以包括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一碳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二十碳烯、降冰片烯、降冰片二烯、亚乙基降冰片烯、苯基降冰片烯、乙烯基降冰片烯、二环戊二烯、1,4-丁二烯、1,5-戊二烯、1,6-己二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和3-氯甲基苯乙烯。其中,所述聚烯烃可以是乙烯和1-丁烯的共聚物、乙烯和1-己烯的共聚物或乙烯和1-辛烯的共聚物。
[0037]更具体地,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聚烯烃的密度可以为0.915g/cm3以上,或0.916g/cm3以上,或0.917g/cm3以上,或0.918g/cm3以上,或0.919g/cm3以上,且0.930g/cm3以下,或0.928g/cm3以下,或0.925g/cm3以下,或0.922g/cm3以下,或0.921g/cm3以下,或0.920g/cm3以下。其中所述密度是根据ASTM D1505测量的值。
[003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聚烯烃的特征在于,当通过逐步SSA(连续自成核和退火)分析,根据熔融温度(Tm)测量晶体,即,峰面积分布时,具有特定的峰面积分布。
[0039]本专利技术的聚烯烃是半结晶聚合物,并且可以包括结晶部分和无定形部分。具体而言,包含乙烯重复单元或α-烯烃重复单元的聚合物链折叠以形成束,从而形成片晶形式的结晶嵌段(或链段)。
[0040]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下发现:与现有的聚烯烃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聚烯烃可以具有改善的透明性和落镖冲击强度,当使用SSA(连续自成核和退火)分析根据熔融温度(Tm)测量峰面积的相对含量时,所述聚烯烃满足以下要求1)至3)(条件是S1+S2+S3=1):1)Tm小于100℃的峰面积的含量(S1)为0.33至0.35;2)Tm在100℃以上且120℃以下的峰面积的含量(S2)为0.52至0.56;以及3)Tm大于120℃的峰面积的含量(S3)为0.10至0.14。
[0041]SSA(连续自成核和退火)是一种在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逐级降低温度的同时,在每个阶段结束时每次均进行淬火,从而在每个阶段在相应温度下保持晶体结晶的方法。
[0042]具体地,如果将聚烯烃加热至完全熔融,然后冷却至特定温度(T)并逐渐退火,则在相应温度(T)下不稳定的片晶仍会熔融,并且仅会使稳定的片晶结晶。其中,对相应温度(T)的稳定性取决于片晶的厚度,且片晶的厚度取决于链的结构。因此,通过分阶段进行热处理,可以定量地测量根据聚合物链的结构的片晶的厚度和分布程度,从而可以测量每个熔融峰面积的分布。
[004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SSA:使用DSC将聚烯烃加热至120至124℃的第一加热温度,保持15至30分钟,然后冷却至28至32℃,同时通过第(n+1)个加热温度比第n个加热温度低3到7℃的阶段来降低加热温度,然后重复加热-退火-淬火直到最终加热温度达到50到54℃。
[0044]更具体地,可以通过以下步骤i)至v)进行SSA:
[0045]i)用DSC将聚烯烃加热到160℃,然后保持30分钟以在测量前除去所有的热历史;
[0046]ii)将温度从160℃降至122℃,然后保持20分钟,将温度降至30℃,并保持1分钟;
[0047]iii)加热至117℃,其比122℃低5℃,然后保持20分钟,降低温度至30℃,并保持1分钟;
[0048]iv)在以相同的升温速度、持续时间和冷却温度下逐渐降低加热温度的同时,第(n
+1)个加热温度比第n个加热温度低5℃,重复直到加热温度达到52℃;以及
[0049]v)最后,将温度从30℃升高到160℃。
[0050]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SSA分析的温度曲线。
[0051]参考图1,首先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设备名称:DSC8000,制造公司:PerkinElmer)将聚烯烃加热到160℃,然后保持30分钟以在测量样品前除去所有的热历史。温度从160℃降至122℃,然后保持20分钟,然后降至30℃并保持1分钟,然后再次升高。
[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聚烯烃,其密度为0.915g/cm3至0.930g/cm3;并且当使用SSA(连续自成核和退火)分析根据熔融温度(Tm)测量峰面积的相对含量时,满足以下条件1)至3)(条件是S1+S2+S3=1):1)Tm小于100℃的峰面积的含量(S1)为0.33至0.35;2)Tm在100℃以上且120℃以下的峰面积的含量(S2)为0.52至0.56;以及3)Tm大于120℃的峰面积的含量(S3)为0.10至0.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其中,SSA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将所述聚烯烃加热至120至124℃的第一加热温度,保持15至30分钟,然后冷却至28至32℃,在通过第(n+1)个加热温度比第n个加热温度低3到7℃的阶段来降低加热温度的同时,重复加热-退火-淬火直到最终加热温度达到50到54℃,并且最后,将温度从30℃升高到16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其中,根据ASTM D1238,在190℃的温度和2.16kg的载荷下测量的熔体指数(MI
2.16
)为0.5至1.5g/10mi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其中,根据ISO 13468测量,使用膜涂布器制备的聚烯烃膜(BUR 2.3,膜厚度为55至65μm)的雾度为12%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其中,根据ASTM D 1709[方法A]测量,使用膜涂布器制备的聚烯烃膜(BUR 2.3,膜厚度为55至65μm)的落镖冲击强度为850g以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其中,所述聚烯烃是乙烯和α-烯烃的共聚物。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烯烃,其中,所述α-烯烃包括选自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一碳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二十碳烯、降冰片烯、降冰片二烯、亚乙基降冰片烯、苯基降冰片烯、乙烯基降冰片烯、二环戊二烯、1,4-丁二烯、1,5-戊二烯、1,6-己二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和3-氯甲基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其中,所述聚烯烃通过在混杂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使烯烃单体聚合来制备,所述混杂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包含选自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一种或多种第一茂金属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一种或多种第二茂金属化合物;以及负载所述第一和第二茂金属化合物的载体:[化学式1]
在化学式1中,Q1和Q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圭李承珉李效埈张昌焕朴成镐林涩琪李真营吴诚濬金世英宋智秀
申请(专利权)人:LG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