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斜拉悬索空间组合体系桥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2479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斜拉悬索空间组合体系桥梁,包括主梁,主梁下表面设置桥梁基础,桥梁基础彼此间分为主跨、背跨及边跨;主梁上设置桥塔,桥塔向背跨侧倾斜;桥塔和主梁间设置主缆和背索;主缆上锚固点位于桥塔顶点处,下锚固点分别位于背跨侧相邻基础墩位处主梁的两侧;背索上锚固点位于桥塔顶点处,下锚固点分别位于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墩位处主梁的两侧;每组主缆和背索间均设置拉索,每组拉索上锚固点均布于主缆上,下锚固点均布于主缆与背索间主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拉索和主缆在空间上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受力体系,再加上倾斜布置的桥塔形成一种新型的组合体系桥梁,以满足城市桥梁的景观要求。以满足城市桥梁的景观要求。以满足城市桥梁的景观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斜拉悬索空间组合体系桥梁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桥梁,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新型的斜拉悬索空间组合体系桥梁。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人民群众对桥梁景观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特型特种桥梁出现在城市中心。这些桥梁不仅满足了交通功能的要求,还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展现着桥梁的景观功能,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目前特种桥梁结构形式比较多,比如斜拉桥、拱桥、悬索桥等。常规的悬索桥主缆为对称布置、主缆吊杆(拉索)为竖直布置在主缆和主梁上,桥塔为竖直布置;常规的斜拉桥拉索上锚点布置在桥塔上、下锚点布置在主梁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满足桥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提供一种新型的斜拉悬索空间组合体系桥梁,将斜拉桥的拉索和悬索桥的主缆在空间上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受力体系,再加上倾斜布置的桥塔形成一种新型的组合体系桥梁,以满足城市桥梁的景观要求。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本技术的斜拉悬索空间组合体系桥梁,包括主梁,所述主梁上表面作为机动车道,下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桥梁基础,所述桥梁基础彼此之间根据跨径布置及桥塔方向分为主跨、背跨及边跨;
[0006]所述主梁上表面设置有桥塔,所述桥塔为独塔并沿顺桥向向背跨侧倾斜,桥塔下部固定位置对应于中间桥梁基础墩位处;所述桥塔和主梁之间设置有两根主缆和两根背索;两根主缆的上锚固点均位于桥塔顶点处,下锚固点分别位于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墩位处主梁的两侧;两根背索的上锚固点均位于桥塔顶点处,下锚固点分别位于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处主梁的两侧;
[0007]每组主缆和背索之间均设置有拉索,同一侧的拉索的上锚固点均布于其所在侧的主缆上,下锚固点均布于其所在侧的主缆下锚固点与背索下锚固点之间的主梁上。
[0008]所述桥梁基础分为中间桥梁基础、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外侧桥梁基础,所述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和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分别设置于中间桥梁基础的两侧,所述外侧桥梁基础设置两组,分别位于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和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的外侧。
[0009]所述中间桥梁基础和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之间空间定义为背跨,所述中间桥梁基础和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之间空间定义为主跨,所述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与其相邻的外侧桥梁基础之间的空间均定义为边跨。
[0010]所述主梁两侧分别设置有人行桥,所述人行桥与主梁之间采用镂空的横梁相接,所述人行桥高度高于主梁高度,所述人行桥与主梁之间的距离由边跨至主跨逐渐增加。
[0011]所述主缆两端分别锚固在桥塔顶部和主梁上,空间呈现“月牙”形。
[0012]处于同一侧的拉索呈斜向且彼此间平行布置,两端分别固定在主缆和主梁上。
[0013]所述桥塔截面为半椭圆,断面尺寸根据高度由大到小线性变化。
[0014]所述桥梁基础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桩基、承台、墩柱。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通过主缆及拉索的空间布置形成独特的受力体系,再加上倾斜布置的桥塔形成一种新型的组合体系桥梁,以满足城市桥梁的景观要求。
[0017](2)本技术结构新颖、美观,能够满足城市中对超宽桥梁以及景观的要求,将会为城市景观桥梁提供一个新的结构形式,并进一步促进相关地区的交通发展。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断面图。
[0021]附图标记:1桥塔,2主缆,3背索,4拉索,5主梁,6墩柱,7承台,8 桩基,9人行桥,10中间桥梁基础,11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2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3外侧桥梁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3]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斜拉悬索空间组合体系桥梁,由两跨以上的多跨组成,桥梁基础彼此之间根据跨径布置及桥塔方向分为主跨、背跨及边跨。所述桥梁基础分为中间桥梁基础10、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1、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2、外侧桥梁基础13,沿桥梁长度方向设置于主梁5下表面,主梁5上表面作为机动车道。所述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1和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2分别设置于中间桥梁基础10的两侧,所述外侧桥梁基础13设置两组,分别位于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1和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2的外侧。所述中间桥梁基础10和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1之间空间定义为背跨,所述中间桥梁基础10和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2之间空间定义为主跨,所述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1、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2与其相邻的外侧桥梁基础13之间的空间均定义为边跨。其中,所述桥梁基础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桩基8、承台7、墩柱6。
[0024]所述主梁5上表面设置有桥塔1,所述桥塔1为独塔并沿顺桥向向背跨侧倾斜(背向)一定角度,桥塔1下部固定位置对应于中间桥梁基础10墩位处,所述桥塔1截面为半椭圆,断面尺寸根据高度由大到小线性变化。所述桥塔1和主梁5之间设置有两根主缆2和两根背索3。两根主缆2的上锚固点均位于桥塔1 顶点处,下锚固点分别位于背跨侧相邻基础墩位处主梁5的两侧,空间呈现“月牙”形。两根背索3的上锚固点均位于桥塔1顶点处,下锚固点分别位于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墩位处主梁5的两侧。
[0025]每组主缆2和背索3之间均设置有多组拉索4,同一侧的拉索4的上锚固点均布于其所在侧的主缆2上,下锚固点均布于其所在侧的主缆2下锚固点与背索 3下锚固点之间的主梁5上,且处于同一侧的拉索4呈斜向且彼此间平行布置。
[0026]另外,所述主梁5两侧分别设置有人行桥9,所述人行桥9与主梁5之间采用镂空的
横梁相接,所述人行桥9高度高于主梁5高度,所述人行桥9与主梁5 之间的距离由边跨至主跨逐渐增加。
[0027]本技术斜拉悬索空间组合体系桥梁的工作原理:
[0028]桥塔1、主缆2、背索3、拉索4及主梁5空间结合成整体,使得桥梁造型连续,在河道中犹如一飞冲天的巨龙,极大的提升了桥梁的景观效果。机动车、人群等荷载直接作用于桥梁的主梁5上,这些荷载一部分由主梁5传递至桥梁的墩柱6,再由桥梁的墩柱6传递至承台7和桩基8上;另一部分荷载通过拉索4 传递至主缆2上,再由主缆2传递至桥塔1上,最后通过桥塔1下部的中间桥梁基础的承台7传递至桩基8
[0029]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功能及工作过程进行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功能和工作过程,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斜拉悬索空间组合体系桥梁,包括主梁(5),所述主梁(5)上表面作为机动车道,下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桥梁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基础彼此之间根据跨径布置及桥塔方向分为主跨、背跨及边跨;所述主梁(5)上表面设置有桥塔(1),所述桥塔(1)为独塔并沿顺桥向向背跨侧倾斜,桥塔(1)下部固定位置对应于中间桥梁基础墩位处;所述桥塔(1)和主梁(5)之间设置有两根主缆(2)和两根背索(3);两根主缆(2)的上锚固点均位于桥塔(1)顶点处,下锚固点分别位于背跨侧相邻基础墩位处主梁(5)的两侧;两根背索(3)的上锚固点均位于桥塔(1)顶点处,下锚固点分别位于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墩位处主梁(5)的两侧;每组主缆(2)和背索(3)之间均设置有拉索(4),同一侧的拉索(4)的上锚固点均布于其所在侧的主缆(2)上,下锚固点均布于其所在侧的主缆(2)下锚固点与背索(3)下锚固点之间的主梁(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斜拉悬索空间组合体系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基础分为中间桥梁基础(10)、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1)、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2)、外侧桥梁基础(13),所述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1)和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2)分别设置于中间桥梁基础(10)的两侧,所述外侧桥梁基础(13)设置两组,分别位于背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1)和主跨侧相邻桥梁基础(1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远刘旭锴张强张洪海李宏祥谢斌朱乾坤唐军郝世杰薛卫杰孟宪青张国春刘长旭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